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学生姓名
年
级
初一
学
科
科学
上课时间
教师姓名
课
题
长度、体积和温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长度、体积温度的测量方法,熟练地进行长度、体积和温度的测量;
2、掌握估度方法
过程与方法:观察、探究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或检查作业,讲解习题或抽查知识点或上节课的错题】老师需要再做修改
考点一、长度的测量
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先要规定长度的标准即长度单位,然后选用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较大的还有千米(km),较小的还有分米(dm)、厘米(cm)、微米(μm)、
纳米(nm)等。
3、常见长度单位的关系: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06微米=109纳米
1分米=0.1米;
1厘米=0.01米;
1毫米=0.001米;
1微米=0.000001米
1纳米=0.000000001米
例1:正确换算方式
(1)1.84米=1.84×1000毫米=1840毫米
(2)600毫米=
600×0.001米=0.6米
例2:几种常见的错误方式
1.84米=1.84米×1000=1840毫米;
1.84米=1.84米×1000毫米=1840毫米
1.84米=1.84毫米×1000=1840毫米;
1.84米=1.84×1000=1840毫米
小练习:完成下列长度单位换算并写出其过程
(1)
0.35千米=
厘米
(2)
76厘米=
纳米
(3)
1.97分米=
微米
(4)
32.5毫米=
米
(5)
18微米=
分米
(6)
7650纳米=
厘米
4、刻度尺的使用
①会认:认识所用刻度尺的________和__________;②会选:根据测量的精确度和范围选择合适的刻度尺;③会测:刻度尺要放正,并使其紧贴____________;④会看:看刻度时,视线与刻度尺及被测物体________;⑤会读:读数时,除读出__________及以上各位外,还要估读最小刻度下一位;⑥会记:数据后要写上________。
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注意事项
①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刻度尺的零刻度(看是否磨损/测量时选用的起始刻度不一定用刻度尺原来的零刻度)、量程(测量范围)(比如:测书本厚度,可用一般的刻度尺;测量铅球成绩用皮卷尺;建筑设计用卷尺等)、最小刻度(比如测跑道,可用最小刻度是厘米的皮卷尺;测量玻璃要求比较精确的,需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尺)。
②放正确: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
③看正确:视线与刻度尺垂直。
④读正确:先读准确值,再读一位估计值,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⑤记正确:数值一定要写明单位。
(注意:结果=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小练习:
(1)
填写单位:一元硬币的厚度约为2
,一般的日光灯管的长度约为1.2
,灯管直径约为40
,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1.8
。
(2)换算下列单位:
①
64mm=
m
②
0.2m=
km=
nm
(3)
若不考虑刻度尺的厚度,则下列测量课本宽度的方法正确的是
(
)
6、特殊测量方法
(1)
化曲为直法
(2)
滚轮法
例:测量圆形的花坛的长度
(3)
卡尺法
(4)
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测细铁丝的直径。
例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先数出50张或100张纸,后测这50或100张纸的厚度,测得的厚度除以50或100就是一张纸的厚度
1.
测量金属块的长度,如图1所示的四种方法中,正确的是
(
)
2.
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
7.9米=
____厘米
(2)
430毫米=
_____米
(3)
69米=
____千米
(4)
10-4米=
微米
3.
请给下列测量数据填上适当的单位:
(1)
王红的身高168
_______;
(2)
科学课本的长度是256.0
_______;
(3)
课桌的高度是7.8
______
;
(4)
长江大桥全长是1750
_______。
4.
甲、乙两位同学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直尺分别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甲记录是23.06厘米,乙的记录是23.0厘米。你认为错误的是(
)
A.
甲
B.
乙
C.
都符合
D.
都不符合
5.
判断下列测量数据:
0.3260米,
7.59米,
759毫米,
759分米,
各自对应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
)
A.
分米、毫米、厘米、米
B.
厘米、分米、毫米、米
C.
毫米、厘米、分米、米
D.
毫米、分米、厘米、米
6.
某同学用刻度尺五次测量一物体的长度,数据如下:31.52cm,
31.54cm
,
31.53cm,
31.52cm,32.15cm,
则该物体的实际长度为
。
1.
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
(
)
A.1.8米=1.8×1000=1800毫米
B.1.8米=1.8米×1000=1800毫米
C.1.8米=1.8米×1000毫米=1800毫米
D.1.8米=1.8×1000毫米=1800毫米
2.
上右图物体的长度为
。
3.
如下图所示,测得圆筒外径是
厘米。
4.
某同学测木块长度,读数为23.51cm,则该读数正确值和估计值各为
(
)
A.
23cm和0.51cm
B.
23cm和0.01cm
C.
23.5cm和0.01cm
D.
23.5cm和0.1cm
【学科问题】长度的测量是物理科学基础知识,其中
①常见的长度单位及其换算;
②掌握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③掌握几种特殊的测量长度的方法;
④对常见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
【学生问题】
1、学习风格:
2、先行知识分析:
刻度尺的认识
常见长度单位的认识与转换
考点二:体积的测量
1、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2、体积的主单位是米3(m3)。常用单位有:分米3(m3)、厘米3(cm3)等。
液体体积常用单位是升(L)和毫升(mL)。
3、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1米3=1000分米3;
1分米3=1000厘米3;
1厘米3=1000毫米3
1毫米3=0.001厘米3;
1厘米3=0.001分米3;
1分米3=0.001米3;
1厘米3=0.000001米3;
1分米3=1升;
1厘米3=1毫升
4、体积的测量:
(1)对形状规则的物体,如正方体、长方体等可用刻度尺测出它的边长,然后计算它的体积。
(2)测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量筒和量杯。量筒和量杯的相同点是:都没有“0”刻度。不同点是量筒的刻度是均匀的,量杯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5、量筒的使用方法:
(1)首先要看清它的测量范围量程和最小刻度。
(2)量液体时,量筒应平放在桌面上。
(3)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的中央最低处保持水平。
注:俯视偏大,仰视偏小
6、对不溶于水也不吸水的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测量方法可以将它浸没在水中,两次读数的差就是该物体的体积。如果该物体是浮在水面上的,则可用“悬垂法”或“针压法”进行测量。
例1:如图3,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
(1)用烧杯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内,读出水的体积V1。
(2)将小石块用细线拴住,缓慢放入量筒内的水中,当小石
块被水全部浸没时,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的刻度值V2。
(3)计算可知:小石块的体积为V=V2-V1。
7、“悬垂法”,如图4
(1)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V1。
(2)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V2。
(3)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V。
V=V2-V1
8、“针压法”
测出水的体积;
把物体放入,用细针将物体压入水中测出总体积;
(3)用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即物体的体积。
8、其他几种特殊体积测量法
(1)用水可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如果没水,怎样测量?
答:
(2)溶于水的物质怎样测量体积,如冰糖?
答:
(3)若被测物体不能沉于水下怎样测量体积,如木块?
答:
1.
使用量筒测量体积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要把量筒平放在桌面上
B.
要搞清量筒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C.
量筒只能测液体体积不能测固体体积
D.
液面在量筒内呈凹形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2.
一瓶矿泉水的体积是
。
3.
在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若视线是俯视的,则测得的体积比液体的真实体积要(
)
A.
更大
B.
更小
C.
一样大
D.
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4.
准确量取70毫升氯化钠溶液,所选用的量筒正确的是(
)
A.
100毫升
B.
50毫升
C.
200毫升
D.
10毫升
5.
单位换算:
(1)
500毫升=
升;
(2)
0.5立方米=
升;
(3)
250升=
厘米3
(4)
7×106毫升=
米3;
(5)
103厘米3=
米3;
(6)
0.23米3=
毫升
6.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小明采用俯视读数法,读出液体的体积为35毫升,则此液体的真实体积将比35毫升(
)
A.
大
B.
小
C.
一样
D.
都有可能
7.
有甲、乙、丙三种量杯,它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分别是甲:500毫升,10毫升;乙:100毫升,1毫升;丙:50毫升,1毫升,现要测量体积约为40厘米3的石块体积,选择上述哪一种量杯进行测量好?(
)
A.
甲
B.
乙
C.
丙
D.
三种都可以
8.
下列是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一些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
当量筒放置在较低桌面上,不便于观察读数时,把量筒举起,与视线平行后读数。
B
.
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C
.
向量筒内倾倒液体,当液体接近刻度时,改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液体。
D
.
首先要选一个量程合适量筒,把其中放在平稳桌面上,并使量筒刻度线正对自己。
9.
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一个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是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乙同学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记下总的体积V1,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1—
V2。比较这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你做此实验将选择哪种方法:(选填“甲”或“乙”)
(2)如果两同学读数都是正确的,两同学计算出的石块体积可能不相等,
比较大的是(选填“甲”或“乙”)。
(3)如果甲同学实验读数如右图所示,则这块碎石的体积是厘米3。
10.
给你一只量筒,一只烧杯,一支色笔,足够的水,利用这些器材,怎样测量一只鸡蛋的体积(量筒口较小,鸡蛋放不进去)请简要写出测量的主要步骤.
1.
做某实验需要量取45ml的水,应选用下列仪器中的(
)
A
.
100ml的量筒
B.
10ml的量筒
C
.
100ml
的量筒和滴管
D.
50ml的量筒和滴管
2.
下列是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一些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当量筒放置在较低桌面上,不便于观察读数时,把量筒举起,与视线平行后读数。
B.
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C.
向量筒内倾倒液体,当液体接近刻度时,改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液体。
D.
首先要选一个量程合适量筒,把其中放在平稳桌面上,并使量筒刻度线正对自己
3.
单位换算
(1)
500毫升=
升;
(2)
0.5立方米=
升
(3)
250升=
厘米3;
(4)
7×106毫升=
米3
【学科问题】体积的测量是物理科学必备知识,其中
①对常见物体的体积进行估计
②量筒的正确使用
③常见的体积单位的换算
【学生问题】
1、学习风格:
2、先行知识分析:
长度的单位及其转换
长度的测量
考点三:温度的测量
1、温度。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平时我们讲今天真热或真冷,就是指今天的温度高或低。
2、凭感觉来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太可靠的。要准确测量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
3、测量仪器:温度计
4、构造:玻璃管、玻璃泡、液体
5、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液体热胀冷缩
6、常见温度计类型
(1)根据液体的类型分:
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水银温度计
(2)根据用途分:
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
(3)其他类型:
光测高温计,双金属温度计,辐射温度计,电子温度计
7、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用℃表示。它的规定是: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
例1
甲读作写作
;乙读作
;写作
。
例2
如图4所示的温度计,其中甲的示数是
;乙的示数是
。二者温度相差
。
8、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
,弄清分度值,切勿用来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
(2)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如果测量的是液体温度,则要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底部。
(3)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的水银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4)读数时,眼睛应平视,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5)记录读数时,
数字和单位要写完整,
并注意是否漏写了负号、单位、估计值。
小结:玻泡全浸不碰器,示数稳定再读数,读数玻泡液体中,视线柱面两相平。
例2
如图所示是四种测量水温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9、体温计
(1)量程:35℃~42℃;最小刻度:0.1℃
(2)构造特点:玻璃管细、玻璃泡大,特别细的弯曲的玻璃管
(3)使用特点:可以取出来读数,使用前必须用力甩几下
(4)使用时要注意:每一次用后,再次使用应用力甩几下(体温计因玻璃泡和玻璃管之间,有一
特别细的弯曲玻璃管,水银柱不易回落,所以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后要用力甩几下)。
讨论:甲同学感冒发烧,体温为38.5℃,测量后体温计不作任何处理,
又给正常的乙同学测量,测得体温也为38.5℃。问:操作中有哪些错误?
(1、没有消毒
2、乙同学测量错误,体温计测量完后再次测量时,应用力甩一下,使水银回位。)
注意:实验室用温度计量程为—200C~1100C,
最小刻度值为10C.
一、填空
1.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所用液体可以是______、______或______。
2.
温度的常用单位是_________,用符号______
表示。
0℃是指一个标准大气压下_____________
的温度。
100
℃
是指一个标准大气压下_____的温度。
3.
人体正常体温约为_________°C,一般体温计测量范围是_______°C到________°C。用一支准确完好的体温计在无任何操作下去测量正常人的体温,发现读数为38.25°C,造成读数不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
物体的称为温度,南方夏天最高气温高达37℃,读作,北方冬天最冷有零下40摄氏度,写作__________________。
5.
请读出甲、乙两温度计的读数。甲读数是;乙读数是。
甲:
乙:
二、选择题
1.
北方冬天河水上方结一层冰,则水与冰交界处温度(
)
A.
4
℃
B.
0
℃,
C.
-40
℃,
D.
略高于-40
℃
2.
关于体温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
B.
读数时,体温计不能离开身体,否则就不准确了
C.
体温计玻璃炮的容积比细管的容积大得多
D.
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3.
用体温计测得小明的体温为37.3℃,若没有把水银甩回玻璃炮就去测量小英和小刚的体温,如果小英和小刚的实际体温为37.1℃和38.4℃,那么两次测量结果应该是(
)
A.
37.3℃和38.4℃
B.
37.1℃和38.4℃
C.
37.1℃和37.4℃
D.
37.3℃和37.4℃
4.
下列关于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正确的排列为(
)
①观察温度计读数并记录
②取出温度计
③选取适当温度计
④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⑤让温度计的玻璃炮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数分钟
A.
①②③④⑤
B.
④⑤③②①
C.
④③⑤①②
D.
③④①②⑤
5.
小李同学想测量一杯水的温度,但他得到的却是一指没有刻度的温度计,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他先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在液柱的上端对应处做了个记号A,然后在1标准大气压下,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沸水中一段时间后也在对应的液柱上端处作一个记号B,用刻度尺测得两标记间的距离为40厘米,最后他用温度计来待测一杯水的温度,发现液柱所处位置距A点24厘米,则这杯水的温度为(
)
A.
20℃
B.
30℃
C.
40℃
D.
60℃
6.
某同学用体温计给一位生病的同学量体温,结果读数为38.4℃,该同学在未甩的情况下,又用该温度计分别给生病的甲、乙、丙三位同学量体温,测得结果:甲为38.4℃,乙为39.6℃,丙为39.6℃,则
(
)
A.
只有甲的正确
B.
只有乙的正确
C.
只有丙的正确
D.
乙肯定正确,甲和乙也可能正确
7.
有一支温度计刻度数据不准确,将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读数为2℃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读数为102℃,现测得气温为20℃,那么室内实际的气温是(
)
A.
18℃
B.
20℃
C.
22℃
D.
24℃
9.
关于水银温度计和体温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都可直接测沸水的温度
B.
都可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C.
玻璃管内径都有一弯曲处特别细
D.
都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E.
刻度范围一样。
F.
都可以测量人的体温
10.
有两支温度计,玻璃泡一样大,但玻璃管的内径不同。将它们插入同一杯热水中它们的水银柱上升高度和温度示数情况为(
)
A.
内径细的升得高,它的温度示数大
B.
内径细的升得高,但它们的温度示数一样大
C.
内径粗的升得高,但它们的温度示数一样大
D.
上升高度相同,温度示数也相同
11.
运动会上,小明参赛的是跳远项目,在小明跳完之后,裁判员拿着卷尺测量,如果测量时卷尺拉得紧或拉得松对小明成绩的影响是(
)
A.
拉得紧成绩偏好
B.
拉得松的成绩偏好
C.
无论拉得紧还是松都不影响成绩
D.
以上说话都不对
12.
用钢尺测量工件的长度时,如果把钢尺在火上烤一会儿再测,那么测得的结果与真实值相比将会(
)
A.
偏大
B.
偏小
C.
都一样
D.
以上说法都错
13.
思考:有一支不准确的温度计,将它放置于冰水混合物中,它的读数为4℃,将它放置于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它的读数为96
℃。现用它去测量一杯水的温度,它的读数为27
℃,则该杯水的实际温度为
温度计的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温度的测量:玻泡全浸不碰器,示数稳定再读数,读数玻泡液体中,视线柱面两相平。
1.
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
A.
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米
B.
厘米、分米、毫米、微米、米
C.
微米、毫米、厘米、分米、米
D.
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
2.
长度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
)。
A.
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的
B.
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决定的
C.
测量者的估计能力决定的
D.
测量时所选用的长度单位决定的
3.
某同学测得一物体的长度是1.240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米
B.
估计值是4
C.测量结果的准确值是1.24米
D.
测量结果精确到1毫米
4.
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
A.
1.8米=1.8×1000=1800毫米
B.
1.8米=1.8米×1000=1800毫米
C.
1.8米=1.8米×1000毫米=1800毫米
D.
1.8米=1.8×1000毫米=1800毫米
5.
某同学测量一木块长度,读数为23.51cm,则该读数的正确值和估计值各为(
)
A.
23cm和0.51cm
B.
23cm和0.01cm
C.
23.5cm和0.01cm
D.
23.5cm和0.1cm
6.
用三角板和刻度尺配合,先后4次测量小球的直径,其测量结果分别为1.76厘米,1.78厘米,1.74厘米,1.78厘米,则小球的直径应取多少? (
)
A.
1.78厘米
B.
1.765厘米
C.
1.77厘米
D.1.76厘米
7.
某同学用刻度尺量出一本书的厚度为1.30厘米,这本书共有260页。则每张纸的厚度是(
)
A.
0.05毫米
B.
0.005厘米
C.
0.1
D.
0.1毫米
8.
准确量取45毫升食盐溶液,所选用的量筒的量程是(
)。
A.
50毫升
B.
10毫升
C.
100毫升
D.
200毫升
9.
做某实验需要量取45ml的水,应选用下列仪器中的(
)
A.
100ml的烧杯
B.
10ml的量筒
C.
100ml
的烧杯和滴管
D.
50ml的烧杯和滴管
10.
下列是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一些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当量筒放置在较低的桌面上,不便于观察读数时,把量筒举起,与视线平行后读数。
B.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C.向量筒内倾倒液体,当液体接近刻度时,改用滴管向量筒内滴加液体。
D.
首先要选一个量程合适的量筒,把其中放在平稳的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线正对自己。
11.
我们在测量体积的时候,读数应该与相应刻度(
)
A.
俯视
B.
平视
C.
仰视
D.
都可以
12.
填写单位:一元硬币的厚度约为2
,一般的日光灯管的长度约为1.2
,灯管直径约为40
,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1.8____
,语文书的厚度约为18.5
;一支钢笔的长度约为0.13
;
13.
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是
,若改用最小刻度是厘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测量结果应是
。
14.
如图,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17圈,总长度为
厘米,铜丝铜丝的直径是
毫米。
15.
如图,现有A、B两把不同规格的尺子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1)用
尺测量时准确度高。
(2)用
尺测量时,尺子放得不正确。
(3)根据图中所示,用B尺测得的长度是
。
16.
有一本1000页的书,
其厚度为4
厘米,
则每张纸厚度是
微米。
17.
某同学测一合金块的体积,测量结果如图所示,由此可见,量筒内水的体积为
毫升,合金块的体积
厘米3。
18.
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的实验步骤是:(1)测出
的体积;记作V1;(2)测出
体积,记作V2;(3)计算得小石块体积=
。
1.
有一支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起端因磨损短缺0.2
cm,若用此尺对准起始端量得某物体的长度为28.54
cm,则该物体的实际长度是(
)
A.
28.54
cm
B.
28.74
cm
C.
28.34
cm
D.
28.56
cm
2.
隔壁王师傅家的玻璃窗坏了,要你给他配玻璃,你会选择下列测量工具中的(
)
A.
最小刻度是1毫米的刻度尺
B.
最小刻度是1厘米的刻度尺
C.
最小刻度是1分米的刻度尺
D.
以上三种都
3.
在运动会上的铅球比赛中,裁判员用皮卷尺测量比赛的成绩,如在测量时将皮卷尺拉的太紧,则测量值将会(
)
A.
偏大
B.
偏小
C.
不变
D.
都有可能
4.
有一棵参天大树,我们班三位同学手拉手,刚好能把树围起来,那么这棵大树的周长可能是下面哪一个(
)
A.
10厘米
B.
42分米
C.
36000毫米
D.
0.45米
5.
要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下列方法中最佳的是(
)
A.
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硬币地厚度
B.
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
C.
用刻度尺测量10个1分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的一个1分硬币的厚度
D.
用刻度尺分别测量10个1分硬币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
6.
一位同学用刻度均匀的米尺测量一张小桌面的边长为0.98米,在将这把米尺跟标准米尺校对,发现此米尺的实际长度为1.002米,则这张小桌面的实际边长约为:(
)
A.
1.002米
B.
0.982米
C.
1.020米
D.
0.978米。
7.
学校教学大楼的一间教室里空气的体积大约是(
)
A.
200米3
B.
200千米3
C.
200分米3
D.
200厘米3
8.
用量筒量水的体积,某同学仰视读数为80毫升,则量筒实际体积(
)。
A.
偏大
B.
偏小
C.
不受影响
D.
很难确定
9.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小明采用俯视读数法,读出液体的体积为35毫升,则此液体的真实体积将比35毫升(
)
A.
大
B.
小
C.
一样
D.
都有可能
10.
一支量筒有50亳升水,当里面放入一木块,一半浸入水中,量筒的读数是56毫升,则这块木块的体积是(
)
A.
6厘米3
B.
0.6分米3
C.
12分米3
D.
12厘米3
12.
某同学测得自己步行时的步幅是75厘米,他从操场一端走到另一端共走了142步,那么操场两端的距离为
米。
13.
小刚在用量筒和细线测量一块小石块的体积时,先往量筒里注入一定量的水,然后俯视量筒读数,再放入小石块,然后蹲下身去仰视读数,则可以肯定小刚测出的石块的体积比其实际体积
(填“一样大”、“偏大”或“偏小”)。
14.
有一块体积较大,因而放不进量筒的石块,偶尔发现一块它的碎片,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利用天平和量筒、水、细线等测出该石块的体积。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