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2-28 11:3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设计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1、前科学概念是客观存在的,前概念是建构概念的基础。
2、概念建构进程是前概念不断转化和完善的过程。
3、前概念中隐蔽的正确认知以及探究中收集的有效事实是建构概念的支撑。
二、物质世界领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梳理:
教学内容:
《科学( 3-6年级)课程标准》,关于物质世界的内容主要涉物质与物体、运动和力、能量的表现形式三大部分内容。
基本理念: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是指导学生认知物质世界的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转化为学生的认知方法。
主要的教学方法梳理:
1、讲解法。教师形象生动的讲述是直接、有成效的方法,同时也应该重视并展示学生的讲解。
2、实验法。是观察、认识物质的重要手段。
3、演示法。教师和学生的演示对观察和描述事实、收集事实尤为重要。
4、媒介法。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形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媒介。
5、制作法。充分利用结构材料,制作简单的模型是探究物质世界不可缺少的教学具。
6、观测法。对物质的观察、记录、测量是重要的认知方法,同时也是高校的教学策略。
7、收集法。学生利用手机、数码相机等现代工具,收集图片、资料是高效的认知手段。
8、展评法。要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展示交流平台,评议学习成果。
9、参观法。走进各种场馆、学校仪器专用室等,这是有趣味的教学策略。
三、学情分析:
教学前,采用问卷、访谈和实际操作等测评方法探查学生的前概念。发现:1.学生前概念中有稳定的支撑。他们知道木条折断,还是原来的物质;知道木条燃烧变成灰,灰是不同于木条的物质。这是建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切入点。2.学生具备分类的常识与能力。利用“找相似”、“找共同点”,这些词汇可以更容易和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对接。3.学生对化学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和“新物质”非常感兴趣。4.学生对白糖加热变色(炭化)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很难理解。
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一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豆和沙,用酒精灯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细致观察并实事求是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2、体会依据事实得出结论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产生新物质。
六: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每组一杯沙子、一杯黄豆、酒精灯、一张白纸、一个勺子,一小包白糖、一个盘子、一个筛网,一盒火柴,一个盘子,玻璃皿。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数码相机、白糖溶化和炭化的图片、磷酸二铵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活动:每一位学生准备一张折纸,学生动手折叠任意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揭示前概念
1、折叠纸
(1)刚才大家都折叠了纸,看!在一折一叠中,纸这种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示折叠的物品) 板书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交流:①纸折叠发生了哪些变化? ②这张纸哪些地方没变化?③纸折叠发生了变化,但是最重要的是纸哪一点没有变化?
板贴并板书:纸 折叠 纸还是纸。
2、燃烧纸
(1)思考:怎样让纸也发生变化,但是,纸不再是纸了?
(2)交流确定纸燃烧的方法。教师利用实物展台介绍材料和操作要点和安全提示。
(3)学生探究,分组实验。
(4)交流:纸发生了哪些变化?纸还是不是纸,你根据什么说“纸不再是纸了”?
板贴并板书:纸燃烧 不再是纸。
(5)纸折叠和纸燃烧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理解:纸这种物质都发生了变化,纸折叠,纸还是纸;纸燃烧,纸变成了纸灰,纸不是纸了。)
设计意图:利用纸折叠和纸燃烧,是充分链接学生前概念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正确元认知。通过有层级的活动,让纸折叠和纸燃烧成为建构概念的稳定支撑,达到初步建立概念模型。
(二)、混合豆子和沙
1、?出示沙和豆子。
观察豆子和沙的特征并交流。
2、预测:如果我们把豆子和沙混合在一起会发生变化吗?你想怎样做这个实验?(提示:1.留样。2.先混合后分离。)
3、学生分组实验——混合、分离豆子和沙。
4、交流、?汇报。
(1)豆子和沙混合在一起发生变化了吗?
(2)依据是什么?
5、思考:豆和沙混合和纸折叠相似还是和纸燃烧相似,相似就有相同点,哪相同?
板贴并板书:????豆还是豆 沙还是沙 还是原来的物质
设计意图:混合并分离豆和沙之后,设计问题链,引发思考:豆和沙混合和纸折叠相似还是和纸燃烧相似,相似就有相同点,哪相同?通过找相似,说相同,进一步感受物理变化的本质特征——还是原来的物质。
(三)、观察白糖加热的变化
1、出示白糖。思考:用酒精灯给白糖加热,推想白糖加热发生变化和纸折叠相似还是和纸燃烧相似?
2、师生设计实验,完善实验方案,进行安全操作提示。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教师用数码相机记录白糖溶化和炭化的图片。
4、汇报、交流。教师呈现数码相机拍摄的图片。
5、引发探讨:白糖加热发生的变化和纸折叠相似还是和纸燃烧相似?教师出示图片一和图片二,(如下图)用哪幅图片可以表示白糖发生的这种变化,依据是什么? 另外一幅图表示和纸的哪一种变化相似,为什么? 教师随机板贴图片,完成板书。

图一 图二
设计意图:用数码相机呈现白糖加热溶化和炭化的典型特征,通过再现事实,让学生理解溶化和炭化现象不同。再板贴溶化和炭化图片,希望助推学生思考——利用“是否有生成新物质”或“依据变化现象”来分类。
(四)、理解和归纳,建构概念
1、出示燃烧的火柴图片,引发思考,火柴燃烧和纸的哪种变化相似,说说为什么?
2、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设计意图:把火柴燃烧发生变化分类,希望学生进一步明确归类的依据,——是否生成新物质。利用火柴燃烧这个活动链接就较充分释放概念内涵。
(五)、拓展和总结
1、出示磷酸二铵,推想磷酸二铵加热会发生那种变化?依据是什么?
2、总结: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出示作业纸
把今天学习的物质变化填写在维恩图中。再填写你知道的其他物质发生的变化。
设计意图:利用磷酸二铵和作业纸是进行课上和课下的概念测评,追求概念测评手段灵活,效果明显。
八、教学评价设计
(1)评价学生技能发展的节点:客观记录和描述白糖加热的变化现象和变化的过程。
(2)评价学生思维发展的节点:依据收集的事实,从变化现象上升到物质是否发生变化,即是否生成新物质。
九、教学特色简述
(1)利用纸折叠和纸燃烧,这两个活动链接,充分揭示隐蔽于学生前概念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清晰而稳定的概念建构支撑,是建立概念模型。
(2)利用白糖溶化和炭化的图片,是引入认知冲突,引领学生产生这样的思维路径:依据物质变化现象,推想物质是否发生变化。从而感受事实是进行解释的依据,事实也是概念建构的强力支撑。
(3)利用火柴、磷酸二铵两个材料是达成概念建构,同时也是进行概念的测评。
(4)板书设计采用思维导图理念,既是学生探究过程的清晰呈现,又是概念建构的清晰呈现。
十、附:板书设计、学生记录单设计
附:板书设计: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附:实验记录单
豆和沙的混合
豆子的特点
沙子的特点
混合前

混合后
(有、无变化)
(有、无变化)
我们的结论: 豆和沙的混合和( )的变化相似。
白糖加热的变化
预测
白糖加热发生的变化
白糖加热前的特征
白糖加热时的变化
加热停止,小勺中的物质描述。
我们的结论:白糖加热的变化和( )的变化相似。
第( )组 记录员-----------
作业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