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2-28 11:3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和方法:经过对硫酸铜与铁等实验的探究,使学生再次通过“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知道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了新物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
【教学难点】做好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反应实验
【教学准备】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一枚铁钉,一把镊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表演魔术:茶水—墨水—茶水。 一杯棕黄色的茶水,用玻璃棒在茶水中搅动一下,大喊一声“变,此时,茶水立刻变成了蓝色的“墨水”。接着,又将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杯里搅动一下,大喊一声“变”,果然,刚刚变成的蓝“墨水”又变成了原来的“茶水”色了。
[设计意图:新颖离奇的魔术,启发思维的小实验,能诱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获得新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魔术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探究化学的情景之中,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迫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
二、直入实验,观察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种神奇的药水,它能够点“铁”成“金”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其中的变化(教师演示铁丝在硫酸铜溶液里的变化)。[设计意图:演示实验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学双方协调进行的一种实验。它是科学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实验现象有清楚的了解,得到感性认识,启发思维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我以演示形式开始开门见山,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介绍硫酸铜溶液。观察特征。
2、演示并说明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我们要用镊子夹住洁净的铁钉,浸入溶液中约2分钟,观察它们的反应,记录下来,注意不要全部浸入溶液,这样可以和铁钉的远原样进行比较。
3、各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示观察要细致,记录要清晰。
4、反馈交流:大家看到了怎样的现象?注重比较和推理。
5、引导思考:硫酸铜和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么?你能利用什么证据证明?生答补充。
6、小结:可以从溶液的颜色以及铁钉颜色的变化看出发生了化学变化,这也是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方法之一。
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丝的反应 :
⑴教师:仔细观察的硫酸铜溶液,描述你所观察到的这种物质的特征?(硫酸铜溶液:蓝色、透明、液体)
⑵教师:仔细观察铁丝,说说它的特征?(铁丝:灰白色、有金属光泽、固体)
[设计意图:巴甫洛夫说:“观察、观察、再观察。”在科学探究中,观察是所有方法的开端和基础,是收集问题证据的方法与技能之一。让学生在化学反应前观察、描述、记录硫酸铜溶液的外观特征很重要,这将作为反应后是否有新物质产生的一项重要的证据。同样,对于反应前铁丝的观察很重要。通过观察硫酸铜溶液和铁为后续研究活动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观察不仅是一种趣味,而且是一种科学素养。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地、耐心敏锐的观察能力。 ]
发现问题,设计实验
⑴、今天我们要来研究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说一说,我们可以怎样来研究?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用图、文字列出简单方案)。
⑵、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引导学生修正方案(着重引导学生注意如何留样来作对比)师生交流、汇报、修改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是学生在解决科学问题时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是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一般应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只要教师精心设疑,加上鼓励和引导,并通过学生的相互讨论,定能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来。 “讨论研究方案——制定研究方案——完善研究方案” 让学生在自己的摸索中,在教师亦步亦趋式的引导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进行实验观察现象:
1、教师演示并介绍实验,强调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把洁净的细铁丝卷起的一端小心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丝要多卷折几下(增加了与硫酸铜溶液的接触面积) ,约3分钟观察变化,并记录下来,注意不要全部浸入溶液,以利于实验后进行比较。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
3、3分钟后拿出铁丝,仔细观察比较硫酸铜与铁丝发生的变化 ,并且记录。
4、反馈:你觉得铁丝和硫酸铜溶液发生了什么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小组研究,寻找证据。 5、谈话:请实验小组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
(铁钉表面由原来的灰白色变为了棕红色,说明这已不是铁这种金属,而是一种新的物质。硫酸铜溶液颜色变了,说明它也不是原来的硫酸铜溶液了,而有了新的不同于硫酸铜溶液的物质。 因此我们认为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1、谈话:同学们从颜色变化这个现象中判断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你们的观察分析十分有道理,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硫酸铜溶液与铁丝反应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物质。这其中的一种就是附着在铁钉表面上的金属铜 ,而硫酸铜溶液之所以颜色变淡,是因为生成了硫酸亚铁这种新物质。这个实验生成了新物质,所以属于化学变化。
2、归纳小结:当一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往往会伴随颜色变化等现象,这些现象正是由于产生新物质引起的,因此反过来,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变化中是否出现颜色变化等现象来推测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归纳化学变化常伴随的一些现象
1、谈话:让我们再来重温前几课学过的一些化学变化,观察课本第37页图片,看看在这些化学变化中产生新物质的同时出现了哪些现象呢?
归纳化学变化常伴随的一些现象
物质的化学变化
伴随的现象
本质特征
米饭与碘酒
颜色变化
产生新的物质
物质蜡烛燃烧
发光发热
产生新的物质
铁钉生锈
颜色变化
产生新的物质
小苏打和白醋
产生气体
产生新的物质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颜色变化
产生新的物质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前几节课的一些实验,进一步了解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颜色变化、发光发热、产生气体等,使学生形成概念: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归纳总结时,教师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忠实的听众,不随意发表意见,在适当的时候,给与学生一些点拨和启发。]
补充实验:向石灰水中吹气
先让学生观察石灰水的颜色特征,并做好记录(观察记录表附后)。然后让学生猜测吹气之后会不会发生化学变化?如果是化学变化,必须要找到什么证据?接着让学生操作观察并描述记录。最后请学生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并发现沉淀现象。(提示学生注意,不要将石灰水洒到试管外,吹气时注意不要太用力,以免石灰水溅到脸上,特别是眼睛里)。最后请学生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并发现沉淀现象。
实验原理:
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它与二氧化碳相遇时就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白色的沉淀物碳酸钙和水。
考考你:它们是化学变化吗?
拓展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