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教版八上地理 2.1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晋教版八上地理 2.1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晋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2-29 12:1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教案
说教材
八年级《中国地理》(上)第二章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了解中国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从而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因此,本章是中国地理中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对今后地理各章节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章有三节内容。第一节主要介绍我国的地势、地形特征,第二节主要介绍我国的气候特征,第三节主要介绍我国的河流特点。由于时间关系,本节只复习中国的地形和气候,所以这节复习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2、能在地形图上熟练填出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并在图中判断我国不同山脉的走向。
3、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
4、说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学习重点】
1、中国的地势特点及其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2、中国的地形特点,并能在图中填出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以及判断各山脉的走向。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灵活运用地图的能力。
二、说学生
⑴知识储备:有关地形和气候的知识,学生在七年级已学过,有一定基础。
⑵技能方法:有初步的读图、判断能力,及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⑶学习障碍:地理关联性思维较弱,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深入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仍有待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注重培养。
三、说教法:
主要采取读图、合作探究法,启发式,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手段,进行直观、感性的教学,然后通过分析、探究,综合归纳到理性的高度。
四、说学习过程:
一. 引入新课:
我国的地势如何呢?
(提问式导入,引起学生的关注与思考)
板书:地势,地形
二. 复习:中国的地势和地形
活动1:展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
启发学生:从这幅色彩斑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学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我们还可以发现什么呢?(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活动2:《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东西海拔高度。
思考:从我国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发现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是什么?(西部高、东部低)
练习:阅读中国地形图后,各自画出的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变化的示意图。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两幅图所反映的地势有什么区别?哪一幅图比较接近实际?(学生:图B)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遍图B,联想一下,中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大致呈什么状分布?(阶梯状)
活动3:《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观察地图。
思考:我国地势最高的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第二级阶梯位于哪里?(昆仑山脉—祁连山—横断山一线以北以东,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西的地区)我国地势最低的一级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第三级阶梯;位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为界)
活动4:同学们仔细阅读图2.1,观察并判断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线?第二、三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线?(前者以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为分界线;后者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分界线)
讲述:从简化了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上可以看出:从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向北向东,各类地形呈阶梯状逐级降低。
(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认识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及其影响。
提问:前面我们已搞清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我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分为三级阶梯。那么我国三级阶梯以哪些山脉为界,各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海拔高度有什么特点?下面同学们参照图2.1和21页图2.3,在图中相应位置标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山脉)名称(字的排列,横写从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
学法提示:认真阅读课本内容和地图册上的地图完成
1、读课本P21页图2-1,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完成:
(1)找出东西走向的山脉:
(2)找出南北走向的山脉:
(3)找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4)找出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5)找出喜马拉雅山脉,判断此山脉是什么走向的:
【合作探究】师生共同研讨解决:如何熟记中国的主要山脉
对照课本,用不同的颜色的线条勾画出不同走向的山脉,并标注上山脉名称。
(目的: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得和处理地图信息的能力。)sa三.复习中国复杂多样的气候
提问过渡:你知道我国的地形、地势对我国气候有哪些影响吗?
(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到下一板块的复习)
板书:气候
1. 展示图《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读图回答:
①在图中找出我国自北向南划分5个温度带,在我国西南部还有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②我国的温度带划分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观察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它与1月__℃等温线基本一致,通过______一线。
④说说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2. 读图2.10,说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用彩色笔描出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对照《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图2.13)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 ℃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 山脉和 _河.
①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东 西 ,南 北 。
②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 向 递减;
3.读图《中国的干湿地区的分布》

①我国主要有哪些干湿地区?
②我国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 毫米等降水量线。
4.读2.12《中国的气候类型分布》说出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5.读课本第38页,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采用问题和填空的方式,更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双基训练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
继续复习2.3《数以万计的河流》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学能力)
六.教学反思:
1.在整节复习课中,我主要能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各类型地图,从地图中回忆、识记、掌握各种知识,并提炼要点,形成系统,提高地理综合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在教学“气候”的各个知识点时,我以“秦岭__淮河一线”为红线,把中国的一月份气温、温度带、降水、干湿地区、气候类型等的分布一一串起,使“秦岭__淮河一线”发挥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3.能去粗取精,突出重点,使学生深刻地掌握住了重点、要点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