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天气和气候——地球大气的风云变化
4.1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学目标
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以图析文法、提问答疑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学生回答)
2.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
二、教学新知
1.提出问题:同学们,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方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的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都要密切关注气温的变化,接下来我们先共同学习一些关于气温的知识点。
(1)什么是气温?
(2)气温用什么测量?单位是什么?一个地方的气温状况用什么来表示?
(3)温度计如何放置?怎样读取温度计数值?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教师最后引导分析总结归纳。
设计意图: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地就能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提出问题:读下页某地气温图。学会计算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读图,了解要得出日平均气温需在一昼夜内时间间隔相同的4次观测气温值相加(2时、8时、14时、20时),再除以四,就得出当天的日平均气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依次得出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1)提出问题: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呢?
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从而过渡到第三个问题的学习。
(2)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4.2和图4.3(或者把这两幅图投影到大屏幕上),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比较,老师也可适当地引导、提示,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a.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
b.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23.5℃,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6时左右,数值约为5℃;
c.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5℃,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
d.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e.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18.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5℃;
f.总结出气温随时间变化的一般规律:午热晨凉,冬寒夏暑;一个地方气温的时间变化用气温曲线表示。
设计意图: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4.(1)提出问题:气温受时间变化的影响,那么大家想想,全球这么大的空间,所有地方在同一时间段气温都是一样的吗?
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不同的。从而过渡到第四个问题的学习,不同地方的气温的分布情况。
(2)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概念,什么是等温线?其特点是什么?什么是等温线图?阅读等温线,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
学生自学得出:
a.地图上将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叫等温线;
b.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温度相同;
c.由等温线组成的图叫等温线图;
d.可以通过等温线图了解世界各地气温的差别和水平分布状况。)
(3)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读图4.4并提问完成图上所得,这是一张什么图?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等温线的稀疏稠密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与纬度有什么关系?
在教师引导下,运用读图分析的方法,学生讨论的出:
a.这是一幅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b.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10℃;
c.等温线的稀疏,气温差小;等温线的稠密,气温差大;
d.在等温线闭合处,由内到外,数值由大到小,是高温中心;反之,是低温中心;
e.世界的气温规律:由赤道向南北两极气温逐渐递减;
f.说明理由:根据低纬到两极等温线数值的变化规律,由此得出,纬度位置是影响全球气温分布的基本因素。
(4)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读图4.5和4.6并提问完成图上所得,这是什么图?在北回归线上,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的气温怎么分布的呢(观察图中A、B两点)?有什么规律吗?与什么有关系?南半球的等温线又有什么特点?
在教师引导下,运用读图分析的方法,学生讨论的出:
a.一月份,位于亚欧大陆A地,气温是-20℃;太平洋B地,气温0℃;说明同纬度地区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气温;
b.七月份,位于亚欧大陆A地,气温是20℃;太平洋B地,气温10℃;说明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
c.南半球等温线较北半球平直,其地形单一,主要是海洋,温差变化小;
e.同纬度地区,气温受海陆因素的影响。
(5)提出问题:古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高处不胜寒”,说明气温与地势高低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引导读图4.5并提问,10℃等温线为什么在亚洲陆地上出现一个拐弯?这里是什么地形?有何特点?说明什么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运用读图分析的方法,学生讨论的出:
a.这里是青藏高原,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说明地形对气温有影响,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b.教师指导,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并引导学生阅读信息传递了解“赤道雪山”。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图文转换,提升读图能力,解决问题,了解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对气温的影响,最终将知识运用于实践。
三、教学小结
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气温的变化受时空变化的影响,通过了解影响气温的各个因素,才能够更好的指导我们日常的生活生产实践。
当堂训练
地理填充图册4.1
板书设计
4.1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
概念
测量
单位
一个地方气温状况的表示及计算
2.气温的时间变化
日变化
年变化
3.气温的空间分布
纬度因素
海陆因素
地形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