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
课题内容:
课题:溶液的形成;课型:实验新课;课时:1节课。
本课题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鲁教版)。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探究物质溶解的过程,认识一类混合物——溶液,以及溶解过程中伴随的能量变化。同时要求学生了解生活中常用的去污原理——乳化现象,并与溶解现象作比较。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食盐溶于水的过程入手,使学生首先形成“溶液是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并且是均一、稳定的”感性认识,在进入对溶解过程的微观分析,然后更进一步通过实验探究从能量角度认识溶解过程。最后认识乳化现象。
学情分析:
溶液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学生对溶液存在许多错误认识,比如将水、牛奶、橙汁等物质都认为是溶液,对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没有科学的认识,会认为一杯糖水下半部分比上半部分甜。因此,教学中既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要引导他们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细观察、深思考、多想象、善分析,将生活经验修正,转化为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溶液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通过实验活动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并通过动画模拟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均一、稳定体系,这是溶液具有相应的宏观特征的本质所在。
能判断常见典型溶液中的溶质和溶液。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溶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常见的乳化现象。
能力目标:
通过丰富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分析观察、比较推理、表述等能力。
通过宏观、微观本质的对照,培养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化学对生活的指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认识溶液的特征;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以及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实验用品:
实验仪器:温度计、烧杯、钥匙、使馆、试管架、胶头滴管、玻璃棒。
实验药品:食盐、蒸馏水、汽油、食用油、洗洁精、泥沙、氢氧化钠、硝酸铵。
教学设计思路:
“实验探究——宏观现象——微观本质”三位一体,有层次地构建知识。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情景创设】图片展示:无土栽培果蔬、花卉。通过介绍无土栽培食用的“营养液”引出“溶液”。
从生活走进化学,体现化学知识的实验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天地】观察食盐的溶解:讨论关于氯化钠的溶解过程的几个问题。(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讨论)
以实验活动为切入点,从宏观角度认识溶液的特征。
【微观探源】通过课件动画模拟氯化钠溶于水的过程。
以微观对宏观,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形成的实质。经历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度。
【活动天地】学生动手获得泥沙水和植物油水,然后观察外观特征。
特别是与溶液比较,利用差异来认识溶液的特征。
【微观探源】动画模拟泥土、植物油与水混合的微观过程。
溶液与浊液之所以具有不同外观特征,正式因为他们与水混合过程中粒子的微观表现不同,进一步渗透“微粒决定宏观“的思想。
【慧眼识别】展示课件: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液体混合物,观察、思考、甄别其中的溶液,并判断溶质、溶剂。
通过图片代替抽象理论,降低深化认识的难度。让学生意识到: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化学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方法 。
【知识窗】课件展示: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呼应了本节开始时创设的情景——营养液,帮助学生了解溶液的重要意义。
【情景再设】“摇摇冰”饮料。
从生活走进化学,再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探究】物质溶于水时的温度变化(用氢氧化钠、硝酸铵、氯化钠进行对比试验,并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通过实验探究,定性认识物质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学习控制变量、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严谨、客观的科学学习态度。
【微观探源】水合放热和扩散吸热的过程。
【板书】扩散吸热和水合放热
从微观视角,解释溶解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实质。
【情景再设】如何洗涤油渍斑斑的工作服?
继续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
【交流谈论】用汽油洗、用洗洁精洗。
【活动天地】对比观察:植物油溶解在汽油中;洗洁精与有谁混合。
通过实验认识两种曲有误过程与原理不同,为下面的微观对比奠定感性认识。
【微观探源】课件展示:表面活性剂去油污的微观模拟动画。
【知识窗】乳化作用的应用。
再次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宏观走向微观,体现化学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理念。
【归纳总结】学生动手画出本节“知识树”
【拓展提升】溶液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教学反思:
教学实践证明:从微观角度展示、认识物质溶解的过程及乳化现象,正好澄清了学生此前普遍存在的一些前科学概念,使得本节课成为发展学生化学学科特征思维的良好契机。从感性到理性、从实验到结论、从宏观到微观,环环相扣、对比鲜明,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又相互印证,起到了很好的促进效果。
充分利用溶液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实物或实例,除了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应用角度来看待认识物质、改造物质。有利于学生体会化学研究的三大核心领域:认识物质、改在物质、应用物质,其实正是可以有机融合为一个共同的目的,直指化学研究的本质意义——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