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3.2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课时序号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通过练习学会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及溶液稀释、浓缩的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品质。
本节知识点及探究活动
教材从学生最熟悉的“甜”谈起,通过活动天地,直接引出“浓”和“稀”的问题。继而以糖水为例把宏观的“甜”跟微观糖分子的多少联系起来,使“浓”、“稀”形象化。在这个基础上来阐明溶液组成的含义,使感性的熟悉上升为理性知识,学生易于接受。本节在具体介绍了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法——溶质质量分数之后,通过例题教会学生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把有关概念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并进一步联系实际动手实验,让学生进行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起到使教材各部分内容融会贯通的作用。
如何突破教学重点
难点
在明确溶液组成的基础上,注重对相关计算的训练,形成规范表述的良好习惯。结合“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进一步规范药品的取用、称量、量取、溶解、搅拌等基本操作。
教案性质(如实填写,供核实。在“独立新备”或“修改”栏后打“√” )
独立
新备
修改
√
材料
出处
http://
中文域名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溶解的过程
修改、调整
【创设情境】
1.“死海不死的传说”;
2.农药的浓度对生产的影响。
【讨论】
1.如何区分浓糖水和稀糖水?
2.如何区分浓硫酸铜溶液和稀硫酸铜溶液?
【提出问题】如何准确的定量的表示溶液的组成呢?
图片展示三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法:
1.酒精度为52%(V/V)(多见于饮用酒);
2.100mL中有某物质多少毫克(多见于各种饮料);
3.某物质含量为X%。
【板书课题】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活动天地 3-4 】比较糖水的甜度。
思考:
1. 上述所得两杯糖水,哪杯更甜?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2. 如果你的结论是通过计算获得的,你列出的算式与其他同学一样吗?
【讲解】一、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1、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一般用百分数来表示。
2、计算公式:
常用公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探究实验】: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10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g、1g、1.5g固体硫酸铜。比较三种溶液的颜色。
【获得结论】3、与浓稀关系
溶质质量分数越大,——溶液越浓;
溶质质量分数越小,——溶液越稀 。
【说明】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有一个最大值。
【算一算】
m液=m质+m剂
m质= m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g
溶剂质量/g
溶液质量/g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
200
96
100
150
10%
50
100
【新课讲解】二、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基本计算:
例题1:在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150kg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多少?
引导分析:已知量、未知量公式应用。
学生写出解答过程,与教师板书对比,体会规范的书写格式。强调“量的运算”及单位处理。
【课堂练习】
1、20g 10%的盐水中放入 2g水或2g食盐,求: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20g 10%的盐水中倒出一半,求:剩余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3、A克氯化钠固体完全溶解于B克水中,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A克氯化钠固体完全溶解于一定量水中,配成V毫升,密度为ρg/cm3的溶液,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过渡练习】有50g质量分数为5%的硝酸钾溶液,若将其溶质质量分数提高到10%,可采用的方法是:( )
A、蒸发掉25g水 B、蒸发掉23.75g水
C、加入2g硝酸钾晶体 D、加入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硝酸钾溶液
【新课讲解】2.溶液稀释或浓缩的计算 :
例题2. 将100 g 25%的硝酸钾溶液用水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求稀释所需水的质量。
引导分析得出“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的结论,并指导学生通过列一次方程加以求解。
【课堂练习】
5、把50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20%的硫酸溶液,得到20%溶液多少克?
【小结】溶液稀释或浓缩的公式:(溶质的质量不变)
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浓溶液质量×a1% =稀溶液质量×a2%)
稀溶液质量=浓溶液质量+稀释加水的质量
注意:
⑴溶液通常是用量筒量取体积来计算的,要注意溶液体积与质量之间的换算,即密度的应用。
⑵对于溶液的稀释或蒸发浓缩的计算,要抓住溶液的稀释或蒸发浓缩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即
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梯度训练:ρ10%硫酸 = 1.07g/mL ρ98%硫酸 = 1.84g/mL
(1)配制1070克10%的稀硫酸溶液需纯硫酸多少克?
(2)配制1000毫升10%的稀硫酸溶液需纯硫酸多少克?
(3)若配制1000毫升10%的稀硫酸溶液需98%浓硫酸多少克?
(4)配制1000毫升10%的稀硫酸溶液需98%浓硫酸 多少毫升?
趣味题
要配制15%的氯化钠溶液,现有100克8%的氯化钠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
1、蒸发 克水;
2、加入 克氯化钠;
3、可与 克20%的氯化钠溶液混合。
【课堂小结】计算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公式中的溶质质量,必须是溶解的溶质质量,或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例:20 ℃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g。 20 ℃将20g氯化钠加入5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
2.已知溶液的体积进行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时,应先将溶液的体积换算成溶液的质量。
换算公式: m=ρV ,单位要统一。
不同溶液的体积_不能__相加。
【课后作业】P.68“挑战自我”1.2.3.
提升自我:配制1000mL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需要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多少毫升?
硫酸的密度(g/cm3)和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对照表(20℃)
密度
1.01
1.07
1.14
1.22
1.30
1.40
1.50
1.61
1.73
1.81
1.84
质量分数
1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98
Ppt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入手,过渡到化学知识。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化学源于生活。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获得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正确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意义,由定义导出公式,进而实现公式的变形。
建立浓稀与溶质质量分数的直观联系。
正确认识溶液及其组成、特征
直接应用定义计算,加深理解。
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体会化学计算规范要求。
知识反馈
形成技能。
由浅入深,导出溶液质量与体积的换算。
导出新课。
明确稀释的原则。
掌握规律,形成技能。
逐步引导学生正确进行有关溶液体积与质量的换算。
效果反思补救
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酒类、食品、药品标签,让学生了解溶液组成的多种表示方法,过渡到溶质质量分数,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鉴于学生第一次接触质量分数的概念,也是定量研究化学的开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逐步形成量的计算的意识。
联系物理知识及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对公式的变形分析,并结合具体的化学问题分析选择恰当的公式解决问题。
强化练习,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教给学生审题、分析题意的方法,再利用适量的练习加以巩固。
实际教学中,本课时的内容可能需要2-3课时才能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