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上化学 4.3氧气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九上化学 4.3氧气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12-28 09:3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氧气
课标要求:
通过对氧气性质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内容和学情分析: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铝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以区别通常的燃烧。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突出了实验,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增强效果,并对实验作了一定的改进;教学中,多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图片、影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和实验探索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学习建议:
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2)观察与描述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学会从中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
学习目标:
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2.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3.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知道缓慢氧化这一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知识点(重点、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 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
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装置各一套。五瓶氧气(其中一瓶留少量水)。木炭、石蜡、铁丝、硫粉、燃烧匙、镊子、酒精灯、火柴。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新课引入: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空气,而空气中有氧气。
[提问]请你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用到氧气的地方?
(急救病人,医用钢瓶,蓝色)
回答:人和动物呼吸,急救病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一、氧气物理性质
[提问]什么是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什么内容?
[展示]一瓶氧气
[讨论]
1. 说出氧气的色态
2 .氧气有气味吗?
3.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4.在1升水中仅溶解30毫升的氧气怎样表示氧气的溶解性?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氧气与木炭反应
[演示]
[观察提纲]1木炭的色态
2用坩埚钳夹住木炭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现象?
3用坩埚钳夹住木炭在酒精灯上点燃后在空气中可看到什么现象,再把点燃的木炭伸入纯净氧气中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4观察反应后生与物的色态,再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可看到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题纲]1.观察铁丝的颜色、状态
2.观察集气瓶底放的是什么?
3.将铁丝点燃后伸入氧气瓶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4.观察生成物的色态。
[讨论题]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加少量的水或细沙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演示]点燃一根蜡烛,观察并记录蜡烛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 ,用手摸瓶壁
集气瓶内壁有
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氧化反应和氧化物
氧化反应
阅读P91,什么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有什么关系?
氧化物
阅读P91,什么是氧化物?
下列物质那些是氧化物?
Fe3O4、H2O、H2C03
CO2、 C2H5OH
交流反思
1、我知道的氧气的物理性质,具体:有 、 、 、 、 等。
2、碳、蜡烛等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 ,铁丝这种物质在空气中 而在氧气中 。由此得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 的气体。
回答: 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性质。
观察、讨论,一位学生回答(别的学生补充)
1氧气是无色的气体
2氧气是无味的(闻气味)
3氧气比空气重
4氧气不易溶解于水
?
? 观察、描述。
?木炭是黑色固体,用坩埚钳夹住木炭伸入氧气瓶中没有发生变化,点燃的木炭在空气中发出红光,在纯净的氧气燃烧发出白光,生成物是气体。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后石灰水变浑浊。
观察、记录。
铁丝是银白色的固体,绕成了螺旋状,集气瓶底部放了少量的水,被加热的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观察现象,写出文字表达式,与投影互相对照。

阅读教材,交流讨论,感受氧化反应、化合反应的关系。可结合教师板书的反应文字表达式,进行讨论。
讨论、交流,根据具体物质,感受氧化物的含义。
根据教师提供的提纲,复述知识结构,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培养学生的观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质疑,激发兴趣。
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加强记忆。
通过讨论交流理清化学概念之间关系。
学生阅读概念,并通过具体物质,进行辨析。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整理能力
课堂达标
1、对氧气物理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极易溶于水
B、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大
C、在-183℃时变成无色液体
D、在-218℃时变成白色固体
2、要除去密闭容器内空气的氧气,并不使混入其他气体,在其中燃烧的可燃物可以是( )
A、硫粉 B、木炭
C、铁丝 D、红磷
3、证明集气瓶里盛的是氧气,其最简便的方法是( )
A、能使蜡烛燃烧的是氧气
B、测定密度,若密度大于空气的是氧气
C、放入带火星的木条,可使木条复燃的是氧气
D、放入发红的木炭后加入澄清石灰水,可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一瓶一定是氧气
4、下列有关氧气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多选)( )
A、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B、它能跟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在氧化反应中一般都有热量放出
D、物质跟氧气的反应都能发光放热
5、关于氧气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红磷在纯氧中燃烧没有在空气中燃烧剧烈
B、铁丝在纯氧中不能燃烧,在空气中能燃烧
C、石蜡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带有余烬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复燃,在空气中 也能复燃
判断下列哪些反应是化合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
碳+氧气→二氧化碳
B、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C、乙炔+氧气→二氧化碳+水
D、镁+氧气→氧化镁
F、镁+盐酸→氢气+氯化镁
G、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教学反思:
1、本节课主要以学生交流、讨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与积极的鼓励、评价,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2、本堂课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维,参与教学活动,在跟教师的对话讨论中自然地获得知识。知识点的呈现不是新授课的简单重复,而是提供相关的图片、材料,通过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逐步得出答案。如:氧气的化学性质是通过图片及演示实验,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