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光合作用》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初中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尤其是对于实验操作方面有强烈的求知欲。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实验课的课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堂好的实验课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一、设计思想:
初中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究欲望较强,而且新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实验能力与兴趣的培养。利用这一点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几个实验步骤为主线,创设合适的情境,层层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完成学习目标。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根据《生物课程标准》中“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等相关内容编写的。同时也是第二单元《我们生活的生物圈》知识的延续。教材引用海尔蒙特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柳树生长所需的物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为解决学生的疑问教材安排了实验——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来解决学生的疑问。最后教材对光合作用进一步做了解释和总结。
三、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第三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学生已经知道绿色植物是人和动物的食物来源,是大自然中的生产者。但是原因学生并不清楚。因此可以以此疑问出发,不仅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还可以让学生知道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2.阐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实质和公式
能力目标: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产生保护植物、爱护植物的情感
五、重点难点:
重点: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难点: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实验
六、教学方法与用具:
查阅法、讨论法、讲述法、实验法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补充说明
新课引入
图片展示海尔蒙特实验,学生阅读课本P53页内容,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2.海尔蒙特忽略了什么问题?3.柳树生长所需要的物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新授
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1.实验前准备
⑴对实验步骤进行预习。
⑵由于本实验的前两个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所需时间较长,所以对于这两步骤需分小组提前操作,每小组准备一到两株天竺葵。
2.实施实验
①暗处理
师:取出事先准备好的天竺葵,让学生预习暗处理的步骤
为什么要进行暗处理?
生:目的是使叶片中积累的淀粉等有机物消耗掉,避免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②部分遮光
师:⑴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这个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⑵在这个实验中是如何设置对照组的?
生:变量阳光,用黑纸片将几片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遮住部位不见光,未遮住部位见光。设置了有光和无光的对照组。
③酒精脱色
师:⑴酒精脱色的这一步的目的是什么?
⑵为什么酒精要隔水加热?两个烧杯分别装的是什么液体?
生:使叶片的绿色完全褪去。因为酒精是易燃品,盛有酒精的小烧杯必须隔水加热。所以大烧杯中装的是酒精。
④滴加碘酒
师:什么是碘酒?
碘酒有什么特性?
碘酒可以检验什么物质的存在?
生:碘酒是一种常用药品,遇到碘就会发生化学反应,变成蓝色。因此碘酒可以检验淀粉的存在。
⑤观察现象并总结结论
植株的部位
现象
叶片未遮光部分
变蓝
叶片遮光部分
不变蓝
师:根据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提示:叶片中变蓝(有淀粉)的地方和不变蓝(无淀粉)的地方只有光的条件不同)
生: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淀粉
师:大家现在回想暗处理目的有什么意义?
生:避免原有的淀粉干扰实验。
师:柳树重量为什么会增加?
生:柳树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等有机物。
3.总结光合作用:
⑴.定义
绿色植物利用太阳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藏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并放出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⑵公式
光(条件)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主要是淀粉)+氧气
( 原料 ) 叶绿体(场所) ( 产物 )
⑶实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能量储存在淀粉等有机物中。
4.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光合作用的公式:
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
植物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 有机物 中。
5.板书设计
4.1植物的光合作用(1)
一、海尔蒙特实验
二、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1.暗处理
2.部分遮光
3.酒精脱色
4.滴加碘酒
5.观察现象:叶片未遮光部分——变蓝;
叶片遮光部分——不变蓝。
结论: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
三、光合作用的定义:
光(条件)
公式表示: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主要是淀粉)+氧气
( 原料) 叶绿体(场所) ( 产物 )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展开讨论。并交流讨论成果。
学生分小组进行天竺葵实验。
学生对此部的理解有些难度,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做完整个实验后在总结时再进行集体讨论,应该有更好的理解
使学生清晰此实验的唯一变量,通过单一变量和实验结论联系起来
让学生了解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原因。避免在实验操作中出现失误和危险。
使学生明确淀粉与碘酒的关系,以便总结实验结论。
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从实验的单一变量出发。
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暗处理的目的。并对本节课海尔蒙特实验的柳树重量增加原因做出回答。
八、作业设计
课堂训练
1648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将一棵重2.3千克的柳树种在装有90千克土壤的桶里,只给柳树浇灌雨水。5年后,柳树的重量增加了76.6千克,而土壤的重量只减少了60克。分析1~2回答。(08年淮安)
1.柳树重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柳树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
B.柳树从水中吸收氧气,把氧气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
C.柳树不断地吸收雨水,含水量增大
2.海尔蒙特实验忽视了与柳树重量增加密切相关的条件,那就是
A.无机物 B.水 C.有机物 D.光
右面是“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实验的流程图,据图回答3~7小题。(07年淮安)
3.a过程的主要目的是
A.消耗掉叶片中的淀粉
B.消耗掉叶片中的水分
C.消耗掉叶片中的无机盐
D.去掉叶片中的叶绿素
4.淀粉遇碘会变成蓝色。g过程中,叶片遮光
与不遮光部分的颜色变化情况依次为
A.变蓝、变蓝 B.不变蓝 、变蓝
C.不变蓝、不变蓝 D.变蓝、不变蓝
5.由此实验可以推断出,光合作用需要
A.二氧化碳 B.氧气 C.光 D.水
6.该实验过程中,把叶片放入酒精内隔水加热的目的是
A.溶解淀粉 B.分解淀粉 C.将淀粉煮熟 D.使叶片的绿色完全褪去
7.通过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A.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需要光
B.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C.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
D.以上都不是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准备实验到得出结论几乎都是由学生独自完成。而教师起到点拨学生和引导学生的作用。最后在本节课结束之后对每一小组和学生进行点评和总结。学生能在试验中体会到了乐趣和实验的严谨。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独特魅力。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本节课仍存在不足之处。小组分工不太合理。某些小组缺乏带头人。小组成员偏于内向,对于遇到的一些问题没有及时向老师询问。老师也没有及时关注这些学生的情况。导致最后没有观察到实验现象。所以在今后的试验中注意分工合作,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是每一个学生的生物实验素养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