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三单元 · 第3课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知识与能力
学习苏轼文学常识,重点词句的掌握。
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诗词的能力,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感悟苏轼逆境中豁达乐观的胸怀。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走进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背景资料
写此词之时,他仕途失意,心情抑郁。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知识链接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的一段称为一“阕”。若词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字词积累
宫阙(què) 乘风(chéng) 琼楼(qíong) 不胜寒(shēng)
绮户(qǐ) 婵娟(chán juān) 丙辰(bǐng chén)
朗读课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感知文意
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清寒。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人在舞动,此情此景,什么地方能比得上人世间呢?
感知文意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那没有睡意的人。月亮啊,你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又亮又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从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
整体感知
上阕描写望月(写景):写词人月下饮酒问天,由幻想超凡脱俗到对人间生活的喜爱。
下阕描写怀人(抒情):写问月怀人,由感伤离别到为离人祝福。
合作探究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点明作词的缘由:怀念弟弟子由、时间:丙辰中秋夜晚;
②领起全篇。
合作探究
2、如何理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明确: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这体现了苏轼屡受打击后的徘徊困惑心态。
合作探究
3、“起舞弄清影”中“弄”字用的好,好在哪儿?
明确:“弄”表明舞姿不断变化,使人想象舞姿的曼妙美好,表达对月色、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合作探究
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搂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明确:由于无法排解内心的困惑,词人便想乘风飞往月宫去,但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这就流露出词人左右为难的矛盾心理。
合作探究
5、试从描绘画面、炼字等角度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明确:
画面: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正思念亲人的不眠之人。
炼字:“转”、“低”表示月光的流动,暗示夜已深,“照”引出月下无眠之人。几个动词既是写月,又写月下之人,抒发作者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合作探究
6、试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确: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表达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表现出词人乐观旷达的胸怀。
合作探究
7、全词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明确:全词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祝福,体现了词人旷达的胸襟、乐观的情怀,流露出千百年来天下离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的共同心愿。
品味赏析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试赏析。
明确:
①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有欢聚,也有离别,正如月亮有圆也有缺,这本是自然规律。
②情感:表达了作者洒脱、旷达、无奈的复杂感情。
③启示:我们要乐观地面对人生,面对挫折。
品味赏析
2、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明确: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想像
(3)动静结合
拓展延伸
你能体会出这首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吗?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课堂小结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苏轼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永远的明月,永远的苏轼!”
布置作业
1、背诵诗词。
2、用散文化语言写一写这篇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