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第一单元·第3课
提起鲁迅,我们总会想起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很严厉,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一面》中的阿累是一个,著名女作家萧红是另一个。
激趣导入
激趣导入
中国近现代女作家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弃儿》(长篇)
《生死场》(长篇 )
《呼兰河传》(长篇 )
《马伯乐》(中篇)
……
《孤独的生活》
《商业街》
《萧红散文》
……
长篇组诗《砂粒》
……
1.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
——鲁迅
2.萧红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为中国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我以为是唯一的。
——林贤治
评 价
作 品
萧红
作者简介
小说
散文
诗歌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nǎi)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毕业于女师大附中,著有《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代表作为《生死场》《呼兰河传》等。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1月22日,31岁的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作者简介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噩耗传到日本,萧红悲痛不已,她给萧军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寄托了对导师的深切怀念。
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国,到上海后便去万国公墓拜谒鲁迅先生的墓,表达哀思;3月,她写下《拜墓诗——为鲁迅先生》,发表在4月23日的《文艺》上。
在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的时候,萧红写下《回忆鲁迅先生》。而本文就是节选自这篇散文。
写作背景
(1)生字注音
舀(yǎo) 揩(kāi) 捆(kǔn)
咳嗽(sou) 调羹(tiáo) 绞(jiǎo)肉
薪金(xīn) 校对(jiào) 草率(shuài)
悠然(yōu) 抹杀(mǒ) 疙瘩(gē da)
字词学习
(2)理解词义
明朗:光明磊落;乐观,开朗。
轻捷:指动作轻快敏捷。
崭然:形容山势高峻突兀等。
草率:形容粗糙简略。
展读:指阅读。
踌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遭殃:遭遇困难,遇到麻烦。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变幻无常:形容事物任意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则。
字词学习
1.鲁迅先生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温和宽厚、风趣睿智的长者,要求严格、教诲耐心的老师,疼爱了解孩子的好父亲,体贴尊重妻子的好丈夫,热情好客、朋友众多的主人,有血有肉的伟人,幽默风趣的智者……
整体感知
2.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小事?请给每一个部分拟个小标题。
(1)鲁迅的笑;(2)鲁迅走路的姿势;(3)到鲁迅家做客(详写);(4)鲁迅开玩笑;(5)“我”受鲁迅影响变得乐观;(6)读青年来信;(7)不在意校样;(8)许先生的忙碌;(9)看电影;(10)翻书休息;(11)夜里工作(详写);(12)吃鱼丸;(13)包书;(14)病中工作。
整体感知
1.选取其中的几件小事,说说分别表现出鲁迅什么样的品质或个性?
(1)鲁迅的笑:突出“明朗”,发自内心的“欢喜”,可见其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深入探究
(2)鲁迅走路的姿态:突出“轻捷”,快,表现鲁迅先生干练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
1.选取其中的几件小事,说说分别表现出鲁迅什么样的品质或个性?
(3)饮食:喜欢吃硬的东西(详写):表现鲁迅先生坚毅、倔强的性格。
深入探究
(4)开玩笑:突出鲁迅先生的风趣幽默。
1.选取其中的几件小事,说说分别表现出鲁迅什么样的品质或个性?
(5)看电影:突出鲁迅先生的礼让,为他人着想的品质。表现对他人对亲人的爱。
深入探究
(6)翻书休息:突出“翻一翻书就是休息”,表现鲁迅先生对时间的珍惜。
1.选取其中的几件小事,说说分别表现出鲁迅什么样的品质或个性?
(7)包书:表现鲁迅先生做事认真,一丝不苟,深入实际的严谨品质。
深入探究
(8)病中工作:突出鲁迅病情的严重,表现他为了工作不顾身体疾病的奉献精神。
2.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
还写了“我”、海婴、许广平。从侧面烘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但由于三个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作用也不一样。
深入探究
2.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
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例如平静叙述中饱含的深刻情感,尤其是“悲”感。
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而且,海婴的无知、无忌,也与大人的内心担忧形成对比。
写许广平,是更典型的侧面烘托。例如,写许广平的忙碌,对客人的招待,寄邮件等从侧面表现出鲁迅的热情。
深入探究
3.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更真实
深入探究
②更直观
③更真挚
④更有趣味
⑤更有表现力
课堂小结
两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萧红通过采撷生活细节而描写的鲁迅更可亲可敬,更具有生活的气息。因此有人说;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感谢萧红,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鲁迅先生的平凡与伟大。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撷取生活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关爱青年、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提起鲁迅,我们总会想起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很严厉,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一面》中的阿累是一个,著名女作家萧红是另一个。
二、作者简介
原名张遒(qiú)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萧红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也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主要作品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三、写作背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噩耗传到日本,萧红悲痛不已,她给萧军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寄托了对导师的深切怀念。
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国,到上海后便去万国公墓拜谒鲁迅先生的墓,表达哀思;3月,她写下《拜墓诗——为鲁迅先生》,发表在4月23日的《文艺》上。
在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的时候,写下《回忆鲁迅先生》。而本文就是节选自这篇散文。
四、字词学习
(1)生字注音
舀(yǎo) ? 揩(kāi)? ? 捆(kǔn)?
咳嗽(sou)? 调羹(tiáo)? 绞(jiǎo)肉 ?
薪金(xīn)? 校对(jiào) 草率(shuài)
悠然(yōu)? 抹杀(mǒ)? 疙瘩(gē da)
(2)理解词义
明朗:光明磊落;乐观,开朗。
轻捷:指动作轻快敏捷。
崭然:形容山势高峻突兀等。
草率:形容粗糙简略。
展读:指阅读。
踌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遭殃:遭遇困难,遇到麻烦。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变幻无常:形容事物任意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则。
五、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5分钟,速度快的多读几遍。
1.鲁迅先生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点拨:温和宽厚、风趣睿智的长者,要求严格、教诲耐心的老师,疼爱了解孩子的好父亲,体贴尊重妻子的好丈夫,热情好客、朋友众多的主人,有血有肉的伟人,幽默风趣的智者……
2.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小事?请给每一个部分拟个小标题。
点拨:
(1)鲁迅的笑;(2)鲁迅走路的姿势;(3)到鲁迅家做客(详写);(4)鲁迅开玩笑;(5)“我”受鲁迅影响变得乐观;(6)读青年来信;(7)不在意校样;(8)许先生的忙碌;(9)看电影;(10)翻书休息;(11)夜里工作(详写);(12)吃鱼丸;(13)包书;(14)病中工作。
六、深入探究
1.选取其中的几件小事,说说分别表现出鲁迅什么样的品质或个性?
点拨:
(1)鲁迅的笑:突出“明朗”,发自内心的“欢喜”,可见其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2)鲁迅走路的姿态:突出“轻捷”,快,表现鲁迅先生干练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
(3)饮食:喜欢吃硬的东西(详写):表现鲁迅先生坚毅、倔强的性格。
(4)开玩笑:突出鲁迅先生的风趣幽默。
(5)看电影:突出鲁迅先生的礼让,为他人着想的品质。表现对他人对亲人的爱。
(6)翻书休息:突出“翻一翻书就是休息”,表现鲁迅先生对时间的珍惜。
(7)包书:表现鲁迅先生做事认真,一丝不苟,深入实际的严谨品质。
(8)病中工作:突出鲁迅病情的严重,表现他为了工作不顾身体疾病的奉献精神。
2.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
点拨:
还写了“我”、海婴、许广平。从侧面烘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但由于三个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作用也不一样。
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例如平静叙述中饱含的深刻情感,尤其是“悲”感。
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而且,海婴的无知、无忌,也与大人的内心担忧形成对比。
写许广平,是更典型的侧面烘托。例如,写许广平的忙碌,对客人的招待,寄邮件等从侧面表现出鲁迅的热情。
3.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
大量细致地记叙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有以下几个好处:
①更真实。
伟人也像凡人一样会生病,会害怕,也聊天、看电影,也有自己的生活习惯,这就给了读者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鲁迅。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
②更直观。
通篇都是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的许多感人之处,以及他思想、性格方面的不少特点。而这些都不是通过作者的抽象说教中来的。
③更真挚。
通篇的细节描写,基本上都是白描,几乎无一评论,无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毕现。尤其是写到鲁迅生病之后的各个细节,写到海婴的“明朝会”,看似完全平静的叙述,无一“悲”字,但悲剧色彩流溢其间,读来令人心酸。
④更有趣味。
关于鲁迅的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的描叙,可以引起读者的浓厚的阅读兴趣。
⑤更有表现力。
也就是所谓“以小见大”写法的最大妙处。文中许广平的一句话十分恰当:“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含量。
七、课堂小结
阅读鲁迅的著作,读者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一个可爱的人,他的饮食、起居非常简单,他自己带带病工作,待客却十分热情真诚,尤其是对待像萧红、阿累这样的青年人,把他们当成是自己的子女一样去要求、去关爱。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八、作业布置
1.熟记本节课的生字词。
2.尝试完成课后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