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与社会生活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最后一节,主要体现密度对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入手举出各种应用密度的例子进行分析,达到以物讲理的目的。再通过分析风的形成,水的反常膨胀,使学生从原理上理解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体会生活中处处存在物理知识,物理规律又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生活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密度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体会密度对于社会生活的价值。
2了解温度对密度的影响,并由此理解风形成的原因,和水的反常膨胀现象,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将密度应用的小实验和实物带进课堂,让学生切实体会密度在生活中的价值。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生能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和风形成的原因。
3.通过对比矿泉水结冰前后的状态,得出水的反常膨胀的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物理就在我身边,物理是有用的观念。从而认识到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熏陶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教学重点
探究密度与温度的关系,解释风的形成
教学难点
水的反常膨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 学生活动
课堂导入 展示:两杯鸡尾酒 观察思考为什么黄色在下面运用了什么物理知识? 实物引课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从一开始就“活”起来
密度的应用 教师评价,引导,并准备扬场小实验,展示实物泡沫塑料,吊顶板子,和密度在前沿科技航空航天方面应用的视频 学生列举身边密度知识运用的例子,动手完成扬场实验,同时根据老师的引导拓宽视野。 列举生活中密度知识应用的实例,可以感受到密度就在我们的身边。 实物让学生的感觉更加直观,动手实验可以亲身体会密度不同带来的不同现象, 同时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密度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和对于社会的价值
密度与温度 巡视,并加以引导 动手将两个气球分别放入冰水和开水中不断拨动对比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出:质量一定的气体,受热,体积变大,密度变小,遇冷体积变小,密度变大,就是熱胀冷缩。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风的形成 提问:在前面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桌上的器材你能让小风车转动起来吗? 讨论,动手实验并观察现象 培养学生利用知识的能力
思考是什么让小风车转动了起来, 交流,讨论最终得出猜想结论:酒精灯上方的空气被加热,体积变大,密度变小,上升,冷空气从四面八方流过来就形成了风,风推动了风车。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合作意识,分析归纳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演示风形成的模拟实验:一个底部开口并修剪平整的大可乐瓶,在瓶身中间开一个小孔把小塑料瓶卡进去,并用橡皮泥封好,取一支与瓶口等高的蜡烛,点燃观察现象,再将做好的装置罩在蜡烛上,观察现象,点燃蚊香片观察烟的流动方向 通过观察能准确的说出,风形成的原因,并能利用它解释冬天,暖气片都装在窗户的下面,:到了夏天,空调却装在墙的上面 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生活中处处存在物理知识
列举风的利用的例子 感受物理规律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生活中
水的反常膨胀 对比矿泉水在结冰前后 得出结论:水结成冰时,温度降低,体积反而变大了,密度变小了,将水的这种特性叫做水的反常膨胀。
提问:在冬天,你有没有见过水的反常膨胀的例子呢? 水管子冻裂 汽车水箱冻裂 古人利用这种特性碎石
播放《冰层下的鱼》视频,知道水4摄氏度密度最大,理解水的反常膨胀对水下生物的重大意义, 思考:为什么水4摄氏度密度最大,课下动手查阅资料 拓宽知识
小结 谈谈自己本节课学习的感受 通过学习,能够感受到物理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它就在生活中,并能感受到物理对生活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