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学情分析:米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碰到碘酒会产生色合,在这里,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反应机理,而是观察米饭、淀粉与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认识到这种颜色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可以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机理。同时,一般学生对化学变化产生的现象都是很感兴趣的,这有助于他们进行有限度的科学探索。
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交流前置学习内容:
活动一: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实验
1.淀粉究竟是一种什么物质呢?它是厨房里常用的一种烹调用品。出示淀粉,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观察感受淀粉,比一比谁得到的信息最多。
2.学生交流:我们用眼睛看它的颜色是—白色;状态是---粉末状固体;用鼻子闻---无明显气味;用手捻---光滑等。
3.刚才我们观察了淀粉,而米饭的主要成分就是淀粉,你能说说他们的共同之处吗?
生:都是白色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4.认识碘酒。生:棕黄色的液体。碘酒怎么闻?作用:消毒。
5.学生用棉签沾上碘酒给自己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消毒。
6.请每位学生用消毒过的两个手指将5粒米饭排列在白纸上,要求:1.5粒米饭要排列整齐 2.不能把米饭弄脏了。
7.生实验后发现米饭和手指的颜色发生了变化。生说说现象,提出问题:如为什么米饭和手指上都会变成紫色呢?
生猜测:碘酒遇到米饭颜色发生了变化。师提出疑问会不会是你没把手洗干净,把米饭弄脏了呢?你有方法证明不是因为手脏,而是因为碘酒使米饭变色的吗?
8.生实验:用滴管取几滴碘酒,在米饭上滴几滴,观察现象。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注意节约)
9.既然碘酒能使米饭变成蓝黑色,那你来推测下碘酒能使淀粉变色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米饭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而且米饭和淀粉有一些共同点,
10.我们现在的结论是淀粉碰到碘酒,就会变成一种蓝黑色的东西。但是,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这里,科学就在于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并得到解决。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米饭碰上碘酒怎么会变成蓝黑色的?碘酒碰到别的物体会不会变成蓝黑色?
11.思考:这种蓝色的物质还是我们的米饭和淀粉吗?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活动三:寻找淀粉的踪迹
1.我们有了碘酒这个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
2.学生说说如何检验。(先猜测,再实验,记录)
注意事项:不能把滴管的下端碰到实验的物品。
3.实验:用碘酒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食物一部分由老师准备,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准
活动四:激趣拓延
活动: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
学生说说原理。
课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
淀粉在冷水中比较难溶解,可以用温水溶解后静置,取上层液体进行实验。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身边的一些事物进行科学的探究,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走进课堂,获得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突出了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兴趣。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也是学习的动力因素。这节课的引入中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一定的情境,然后让学生带着“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展开一系列课外探究活动。这样的情境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乐于探索新事物的情感。
2.指导实验,培养探索能力。实验是建立科学概念的依据,良好的实验习惯关系到探索知识的效率。本节课中我利用环环相扣的实验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结论的体验,并在实验中让学生认真观察、大胆发表、积极合作,适时提出“你发现了什么?”“你又想到些什么?”提高总结概括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对实验仪器的操作细节指导还需加强。本节课中我虽然在设计时就预先想到了指导学生胶头滴管使用的注意点,并用课件进行了提示和实际演示。但在课在还是发现有学生将滴管头部与食物相接触,或是使用完滴管后没有及时清洗,这些都是要注意和改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