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册《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月亮的圆缺变化是学生最熟悉、最常见、也是部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现象。同学们基本上有了一些关于月球概况和月相的感性认识,有一些学生对此可能还有许多的幻想和疑问,但本课的教学,是较为深入地分析月相的成因,培养学生推理及想象能力,对学生来说,天体运动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基于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进行有效教学,防止“零起点”,并应利用模拟、实验和多媒体表现自然现象,加强对月相成因的理解。本节课主要是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月相的概念?二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月球有圆缺变化?三是月相是如何变化的?重难点是月相的成因分析和推理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些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会探究的精神。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探究,让学生了解到对于抽象的事物我们也能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并初步掌握这一方法。
2、通过探究,使学生对月相的变化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3、通过学生探究的亲历过程,体验到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对天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
[教学准备]:排球、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导语(促使课件2):
1)这一节课,我将和咱们六四班的全体同学一起去探索我们最熟悉、最常见、也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天文现象大家想知道是什么天文现象吗?
2)好,老师现在想通过一条谜语大家,看谁能最快竞猜出来。
2、出示课件3
“圆似白玉盘,弯如银镰刀。借太阳之光,与星星争辉。”
1)谜底是( 月相 )
2)谜面的意思是( 月有阴晴圆缺 )
3、导语:
什么叫月球的阴晴圆缺,月球为什么会有阴晴圆缺?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探索月有阴晴圆缺这个天文现象。
出示课件4,板书课题
板书:月相变化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导语:
关于月球的阴晴圆缺,其实这已经是我们最熟悉、最常见一种天文现象,那么,对于这种现象,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请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出示课件5,
学习目标
知道什么叫月相
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
探索月相变化的规律
三、认识月相,建立概念
1、同学们,你们平时观察过月想吗?
板书:月相
请大家把自己看过的月相样子画出来和同桌交流。
板书:样子
2、教师巡视学生画的月相。
3、认识月相
1)导语:看来大家平时观察的很仔细,大部分同学画得形象逼真,现在大家打开课本74页,看课文的插图。
2)指导看图,这幅图是在农历的一个月里,我们所看到月相不同的样子,仔细观察,月相是什么样子呢?
3、出示课件6
1)看图引导,在农历的一个月里,月球有时像镰刀、有时是半圆、有时又像一个大圆盘,这种现象总是由缺到圆、又由圆到缺,不断的变化。
2)讨论:谁现在知道什么叫月相?
4、小结:月球圆缺的样子叫月相。
板书:月球圆缺的
5、学生齐读两遍。
四、探索月相形成的原因。
1、导语:我们知道,月象总是由缺到圆、又由圆到缺,不断的变化。那么,月相变化是怎样形成的?谁能说出自己的猜想?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出示课件7,
1)从这个动画图片中,你猜想月相是怎样形成的?
小结: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形成月相。
2)导语: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
3、模拟实验:
1)出示课件8
实验目的:月相是怎样形成的?
我的猜想: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形成的。
实验器材:甲同学、排球、黑板。
实验步骤:1)用黑板当作太阳光,甲同学当作地球,甲同学举起排球,用排球当作月球。
2)甲把排球举在空中,使“太阳”光照在“月球”上,此时,你看到“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
3)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自西向东转),观察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月球的明亮部分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在不断地变化着。
实验结论: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形成月相。
2)导语:从这个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3) 小结: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月球的明亮部分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在不断地变化着。
4)通过观察和实验:你知道月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板书:
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形成月相
五、探索月相变化的规律:
1、体会月相是不断变化的。
1)导语:
A、元宵节和中秋节是我国特有的民间重要节日,谁知道这两个节日分别是哪一天?
(元宵节是是农历正月十五,中秋节是八月十五)
B、这两天的月相是什么样子的,谁知道?
(明亮的,像圆盘)
C、出了这两天,哪一天的月相还是怎样的?
(每一个月的农历十五,月相都是这样的)
D、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月相是不断变化的,而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
板书:规律
E、月相变化的规律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
2、观察月相变化,探索月相变化的规律。
1)出示课件9,观察。
2)现在月球转到了1号位置,我们能看到月相吗?它像一个什么样子?
(看不到月相,像一个黑圆圈)
3)生活中,我们哪一天看不到月相?
(农历初一的夜晚)
4)农历初一的夜晚月相是什么样子的?
(农历初一的夜晚看不到月相,像一个黑圆圈)
5)这一天为什么看不到月相?结合图中月球、地球、太阳三个天体的位置关系回答。
小结:
(这一天,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正好转到一条直线上,切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上的人只能看到月球背着太阳的一面。)
将月球逆时针(即自西向东)转过1/8圈左右,到2号位置上,这时我们看到月亮露出了一部分,这叫做蛾眉月,也叫上蛾眉月。
1)生活中,我们哪一天会看到这样的月相?
(农历初三、四的夜晚)
2)讨论:这一天,月相像什么?那边亮?
(农历初三、四的夜晚,月相像镰刀,右边亮。)
再转过1/8圈,到3号位置上,我们看到月球的右边是亮的,所以我们把它叫做上弦月,我们看到的上弦月,是日地月三者垂直。
1) 生活中,我们哪一天会看到这样的月相?
(农历初七、八的夜晚)
2)讨论:这一天,月相像什么?那边亮?
小结:农历初七、八的夜晚,月相像半圆,右边亮。
5、再转过1/8圈,到4号位置上,这时也就是农历十一、二日,我们看到右边亮的范围变大了,有点凸出来,我们把它叫做上凸月。
再转过1/8圈,到5号位置上,我们可以看见,这一天的月相全是明亮的。
1) 生活中,我们哪一天会看到这样的月相?
(农历初农历十五、十六的夜晚)
讨论:这一天月相像什么?那边亮?
(农历初农历十五、十六的夜晚,月相像圆盘,全部亮)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由于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正好转到一条直线上,切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中间,地球上的人正好能看到月球向着太阳的一面。所以我们看到的月球全部都是亮的,我们把它叫做满月(望)。)
7、再转过1/8圈,到6号位置上,月球的左边亏了一点,但还是凸出来的,叫下凸月。
8、再转过1/8圈,到7号位置上,日地月三者又垂直了,月球的左边(西边)变成一半亮了,我们叫做下弦月。
9、再转过1/8圈,到8号位置上,右边又亏了一点,又变成了蛾眉月,但是为了和上面的峨嵋月区别开来,我们把它叫做残月(或下蛾眉月)。
10、再转过1/8圈又到1号位置上,月球又回到了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又变成了新月。
小结:像这样,月相上半月从缺到圆,下半月有开始缺,直到新月。也即从亏到盈到亏,正好为一个周期。完成一个周期的月相变化大约需要29.5天,即农历一个月。我国使用的农历计年法就是古代中国人民根据月相变化制定的历法。
六、巩固练习:
1、学生操作。打开课本76页,看图填空。
1)学生自己填。
2)教师将课件15旋转,变成课本上的图,让学生填。
七、课外延伸:
1、欣赏童谣:(课件出示)
月 相
初一黑圈看不见;( )三四右亮弯如镰。( )
七八右亮刚一半;( )十五十六亮又圆。( )
二十二三左一半,( )二十七八细又弯。( )
三十又回初一相,( )重复变化整一月。(农历)
2、坚持连续一个月观察月相,记录月相的变化。
附板书设计:
月相变化
月 相:月球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
月相形成的原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形成了月相。
月相变化的规律:上半月从缺到圆,下半月从圆到缺,
附:月相变化作业设计
一、填空:
1、月球圆缺的的样子叫做(月相)。
2、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形成了(月相)。
3、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需要(29.5)天。
4、农历是古代中国人根据(月相变化)制定的历法。
5、月相变化不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月相变化是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变化发生的。
二、画出下列时间看到的月相图,
农历初一
农历初四
农历初八
农历初十五
农历二十二
农历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