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 12个社会转型 9.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 12个社会转型 9.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30 17:33:0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转型
一、总体特征: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欧美经济工业化和政治
化全面展开。
二、具体表现:
(1)政治领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资产阶级改革和
的浪潮;资本主义制度在
范围内确立。
(2)经济领域:英法美相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社会逐步过渡到近代
社会。因国情不同,各国工业化各有特点。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世界市场的角度)。
自由资本主义盛行(亚当·斯密)。
(3)国际关系:东方开始从属于
,英国成为“
”和“世界贸易中心”。
(4)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5)科技文化:人类进入“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基于对“
”和工业革命反思之上的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兴起。
(6)社会生活:
化进程加快。
(7)国际工人运动:1871年的
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三、转型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动力的出现。
四、高考真题
1.(2019·江苏高考·18)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  )
A.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
B.在否定传统中预知未来
C.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
D.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
2.(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3.(2019.4·浙江高考·20)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B.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
C.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D.生铁产量的变化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
4.(2019·江苏高考·17)“风雪里一个满身乌黑的小东西,‘扫呀,扫呀’在那里哭哭啼啼!……‘因为我原先在野地里欢欢喜喜,我在冬天的雪地里也总是笑嘻嘻’。”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在《经验之歌》中用组歌描绘了扫烟囱孩子,从侧面反映了工业化初期的英国社会。这首诗歌(
)
A.以浪漫主义风格表达不满情绪
B.以现实主义笔触揭露社会黑暗
C.以现代主义手法表现自我追求
D.以印象主义技巧展现真实历史
5.(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3)恩格斯在评价某一文学艺术流派时说:“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属于这一流派的作品是(
)
A.《哈姆雷特》
B.《等待戈多》
C.《人间喜剧》
D.《西风颂》
6.(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3)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7.(2018·天津高考·7)右图所示纲领性文献最早发表于1848年,文中提到,“在危机期间……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对这一论断,认识正确的是(  )
A.它预见到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B.经济危机只能通过消灭生产力来缓解
C.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进步
8.(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9.(2018·江苏高考·16)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10.(2018·天津高考·4)1830年,剑桥大学数学教授查尔斯·巴利奇出版《论英国科学的衰退》一书,分析了欧洲各国的科学状况,指出英国的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他呼吁英国人必须将科学作为一项事业来加以关注,科学家应受到良好的培养和教育,并成为一种职业。这反映出(
)
A.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水平超越英国
B.英国丧失原有优势地位
C.英国科学家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
D.工业革命的不断扩展
11.(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4)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12.(2017·海南高考·17)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1906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
A.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B.专制体制臻于极盛
C.政府官员纪律松弛
D.军国主义弥漫社会
13.(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33).
表3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表3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14.(2017年天津卷6).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15.(2017年天津卷6).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五、高考模拟
1.国家元首有权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这项条款应出自(  )
A.美国1787年宪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2.有德国学者认为,从宪法角度而言,德意志帝国是个“怪胎”。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中主要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皇帝担任国家元首
B.内阁只对皇帝负责
C.内阁掌握行政大权
D.帝国议会由民选产生
3.“帝国议会不是一个‘假议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议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议会享有立法权。”作者对近代德国政体的看法是(  )
A.近代德国政体专制是实,立宪为虚
B.帝国议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
C.议会支持德国皇帝与政府的工作
D.德国政体不乏民主成分
4.俾斯麦在回忆录中写下了最后的忏悔和期盼:“我过去的尽职行为也许恰巧是造成德意志走向衰落、没有骨气的原因。现在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这表明,俾斯麦期望(  )
A.完善德国民主政治
B.强化德皇的政治权威
C.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D.提升宰相的政治地位
5.《共产党宣言》中提到:“他们(工人)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愈来愈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上。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马克思旨在表明(  )
A.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
B.工业革命暴露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C.工业革命使殖民者和殖民地的矛盾加剧
D.工业革命必然导致社会离心离德
6.1844年6月4日,德国爆发了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马克思指出,工人们“毫不含糊地、尖锐地、直截了当地、威风凛凛地厉声宣布,他们反对私有制社会”。材料反映出(  )
A.起义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B.欧洲无产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C.起义的斗争目标设定显然过高
D.起义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7.巴黎公社成立以后,规定:“中央委员会要在自己的机关报上公布会议记录,并以公告、法令、声明等多种形式向群众汇报工作”此规定体现了(  )
A.无产阶级专政
B.人民公仆精神
C.直接民主原则
D.社会契约理念
8.1871年,马克思成了伦敦“受诽谤最多、受威胁最大的人”,因为他已经成了支持巴黎公社的“国际大首领”。这反映了(  )
A.马克思无法阻止巴黎公社的失败
B.马克思给予巴黎公社以支持
C.资产阶级对巴黎公社缺乏预见性
D.英国企图出兵镇压巴黎公社
9.“爱情已从家庭关系的外沿变成它的首要的正当的核心”……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因经济关系,或为生存而组成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据此说明工业革命后(  )
A.社会分工渐趋细化
B.平等观念日益加强
C.社会分配日趋合理
D.家庭稳定性逐渐提高
10.下表反映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据此可以合理推论出(  )
时间
社会经济状况
1760~1830年
水渠长度增加了3倍
1850年
英国修建了大约9
654千米的铁路
1852年
英国生产的铁总量约为300万吨
1800~1850年
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
A.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B.19世纪早期的伦敦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C.交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D.19世纪中期的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11.造成下表中人口比例变化的原因包括(  )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表
年代
1600
1670
1750
1801
1851
186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8.25
13.5
21.0
27.5
51.0
62.3
①圈地运动开展 ②工厂制度确立 ③电力设施应用 ④交通工具变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近五百年来,荷兰、英国和美国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
A.国家推行重商主义、奖励对外贸易的经济政策
B.创立现代金融制度确立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13.达尔文逝世后,英国的报纸呼吁把这位“自牛顿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与牛顿等人埋在一起供后人凭吊。因为“与这位震撼世界的思想家的成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相比,日常政治的喧嚣大部分不过是尘土一般的贫乏”。这主要是基于达尔文的理论(  )
A.致命地直刺封建神创理论 
B.极大地激发社会竞争意识
C.促进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长
D.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诞生
14.“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现今总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下列作品与之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
A.《战争与和平》
B.《自由引导人民》
C.《童年》
D.《百年孤独》
15.19世纪以来,一些西方画家认识到,如果眺望远方的原野,草不是绿色,而是青色;如果在晚霞照射下看草,就是红色或灰色。这些画家抛弃了几百年来画室作画的传统,提倡户外写生。能够体现这些画家主张的作品是(  )
A.《梅杜萨之筏》
B.《拾穗者》
C.《日出·印象》
D.《亚威农少女》
16.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的主人公是普通青年医生菲利普,作品描写了他曲折的人生道路,揭露了宗教、教育、贫困对人的禁锢,在展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令人窒息的画面的同时,表现出对自然纯朴人生的向往。与该作品属于同一派别的美术作品是(  )
A.《自由引导人民》
B.《拾穗者》
C.《日出·印象》
D.《格尔尼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转型
一、总体特征: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欧美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全面展开。
二、具体表现:
(1)政治领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浪潮;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经济领域:英法美相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社会逐步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因国情不同,各国工业化各有特点。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世界市场的角度)。
自由资本主义盛行(亚当·斯密)。
(3)国际关系: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4)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5)科技文化: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基于对“理性王国”和工业革命反思之上的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兴起。
(6)社会生活:城市化进程加快。
(7)国际工人运动:1871年的巴黎公社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三、转型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动力的出现。
四、高考真题
1.(2019·江苏高考·18)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  )
A.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
B.在否定传统中预知未来
C.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
D.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
【答案】C
【解析】“而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表明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和创新中诞生的,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和创新中诞生的,不是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故A项错误;马克思主义无法预知未来,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批判中进行创新,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2.(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答案】A
【解析】材料“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说明发明创造源自于劳动实践,故选A项;材料“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说明来源于劳动实践而不是科学理论,排除B项;材料“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说明资金不是决定原因,排除C项;材料中瓦特和工厂主并不能说明各阶级广泛参与,排除
D项。
3.(2019.4·浙江高考·20)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B.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
C.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D.生铁产量的变化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
【答案】A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1788年英国生铁产量不断增加,结合所学,1785年蒸汽机在工厂开始使用,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故选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在组织形式上,产生了工厂制度,排除B项;19世纪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广泛使用,排除C项;图表信息不能表明生铁产量增加对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的影响,排除D项。
4.(2019·江苏高考·17)“风雪里一个满身乌黑的小东西,‘扫呀,扫呀’在那里哭哭啼啼!……‘因为我原先在野地里欢欢喜喜,我在冬天的雪地里也总是笑嘻嘻’。”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在《经验之歌》中用组歌描绘了扫烟囱孩子,从侧面反映了工业化初期的英国社会。这首诗歌(
)
A.以浪漫主义风格表达不满情绪
B.以现实主义笔触揭露社会黑暗
C.以现代主义手法表现自我追求
D.以印象主义技巧展现真实历史
【答案】A
【解析】“风雪里一个满身乌黑的小东西,‘扫呀,扫呀’在那里哭哭啼啼!……‘因为我原先在野地里欢欢喜喜,我在冬天的雪地里也总是笑嘻嘻’。”体现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构思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浪漫主义风格,表达诗人对工业革命的不满,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构思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浪漫主义风格,不是现实主义风格,故B项错误;现代主义的特点是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材料体现的是浪漫主义风格,故C项错误;印象主义强调的是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材料体现的是浪漫主义风格,故D项错误。
5.(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3)恩格斯在评价某一文学艺术流派时说:“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属于这一流派的作品是(
)
A.《哈姆雷特》
B.《等待戈多》
C.《人间喜剧》
D.《西风颂》
【答案】C
【解析】“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故选C项;《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体现了对人的重视和人的价值的尊重,排除A项;《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期特征是强调表现现代人的自我感受,故事背景模糊不清等,排除B项;《西风颂》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更强调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排除D项。
6.(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3)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正义者同盟的名称、口号(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都发生了更改,且名称、口号、目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说明他们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故A正确。马克思主义诞生是在1848年,故B错。工人阶级开始兴起是在19世纪30年代,故C错。社会主要矛盾应该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故D错。
7.(2018·天津高考·7)右图所示纲领性文献最早发表于1848年,文中提到,“在危机期间……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对这一论断,认识正确的是(  )
A.它预见到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B.经济危机只能通过消灭生产力来缓解
C.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进步
【答案】D
【解析】马克思不是算命先生,题干提及的“在危机期间”是工业革命后发生的多次经济危机,如1825年席卷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题干中“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推知资产阶级的措施被迫且不妥,根除经济危机的关键是变革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故B项错误;《共产党宣言》发表时处于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故C项错误;题干中“在危机期间……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可知《共产党宣言》分析经济危机的原因以及资产阶级的错误应对,表明资本主义已经阻碍着生产力发展,故D项正确。
8.(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对“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这一问题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从经济条件,到政治条件,再到自然条件,思考视角不断拓展而趋于全面,因此B正确。A说法错误。材料中的结论正是与欧洲其他国家比较后得出的,因此C错误。D说法错误。
9.(2018·江苏高考·16)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答案】B
【解析】无意发现与材料中“有意的发明产物”不符,故A项错误;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与材料中“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相符,故B项正确;垄断组织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材料中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改良了蒸汽机”不符,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而材料中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故D项错误。
10.(2018·天津高考·4)1830年,剑桥大学数学教授查尔斯·巴利奇出版《论英国科学的衰退》一书,分析了欧洲各国的科学状况,指出英国的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他呼吁英国人必须将科学作为一项事业来加以关注,科学家应受到良好的培养和教育,并成为一种职业。这反映出(
)
A.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水平超越英国
B.英国丧失原有优势地位
C.英国科学家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
D.工业革命的不断扩展
【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时间为1830年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的科学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讲述一个英国学者分析英国正在丧失科技优势,并不是说丧失优势地位,且1830年英国当时英国属于世界工厂,故B项错误;题干中“英国的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推知查尔斯·巴利奇强调业余科研衰退现状,呼吁科学要作为事业对待,而不是科学家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故C项错误;题干中“呼吁英国人必须将科学作为一项事业来加以关注,科学家应受到良好的培养和教育,并成为一种职业”,推知工业革命革命的扩展,科学家、科学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故D项正确。
11.(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4)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答案】B
【解析】由材料“1836年”可知俄国为沙皇专制统治时期,故A项错误;由材料“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可知为现实主义文学,揭露沙皇专制和农奴制下的黑暗,故B项正确;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西欧,因对理性王国的失望故寄希望于未来,故C项错误;拜金主义强调以金钱为崇拜对象,由材料“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可知崇拜的是权力而非金钱,故D项错误。
12.(2017·海南高考·17)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1906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
A.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B.专制体制臻于极盛
C.政府官员纪律松弛
D.军国主义弥漫社会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德国老鞋匠借助皇帝的权威欺骗,这一个别事件不能反映社会全貌,不能体现出德国社会秩序的混乱,故A项错误;1906年德国已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虽然具有专制色彩,但是并不同于专制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讲述老鞋匠假扮军官骗取钱财的事,没有涉及政府官员对这一事件的处理态度,不能反映出政府官员纪律松弛,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出皇帝和军队在德国社会的至高无上地位,反映出德国社会军国主义的盛行和弥漫,故D项正确。
13.(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33).
表3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表3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答案】D
【解析】依据表中的英国国民总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的数据变化分析,可以看出英国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赶不上国民总收入的增长,且1755—1797年甚至没有增长,所以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并不同步增长,故A项错误;表中涉及的数据变化是在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工人使用机器生产,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生产工具的改进,不是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故B项错误;工人工资在1797—1835年有较大幅度增长,说明工人生活在一定时期内有明显改善,故C项错误;对比表中英国国民总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的数据变化,可知工人工资水平提高速度赶不上国民总收入增加速度,说明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D项正确。
14.(2017年天津卷6).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答案】B
【解析】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所以才会出现火车时刻表,和全国时刻表的改变,但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表述过于笼统,不能细致的反映全国时刻表变化和“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的深刻意义,故A项错误;从材料“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可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再依照自然条件变化而进行,而是有了严格的时间限制,反映出科技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制约,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统一的标准化的时间对当时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没有强调时间精确是生活必要,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统一的时间是为了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没有体现统一时间对国家管理的影响,故D项错误。
15.(2017年天津卷6).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答案】B
【解析】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所以才会出现火车时刻表,和全国时刻表的改变,但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表述过于笼统,不能细致的反映全国时刻表变化和“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的深刻意义,故A项错误;从材料“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可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再依照自然条件变化而进行,而是有了严格的时间限制,反映出科技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制约,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统一的标准化的时间对当时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没有强调时间精确是生活必要,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统一的时间是为了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没有体现统一时间对国家管理的影响,故D项错误。
高考模拟
1.国家元首有权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这项条款应出自(  )
A.美国1787年宪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C
【解析】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两院制,国家元首也就是总统无权解散众议院,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统无权解散议会,故B项错误;根据国家元首有权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可以看出出自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故C项正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故D项错误。
2.有德国学者认为,从宪法角度而言,德意志帝国是个“怪胎”。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中主要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皇帝担任国家元首
B.内阁只对皇帝负责
C.内阁掌握行政大权
D.帝国议会由民选产生
【答案】B
【解析】 依据宪法,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从而使帝国成为名义上实行君主立宪,实际上只是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实行君主专制的“怪胎”国家,故B项正确。
3.“帝国议会不是一个‘假议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议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议会享有立法权。”作者对近代德国政体的看法是(  )
A.近代德国政体专制是实,立宪为虚
B.帝国议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
C.议会支持德国皇帝与政府的工作
D.德国政体不乏民主成分
【答案】 D
【解析】 根据“帝国议会不是一个‘假议会’”可知作者并未强调德国政体的专制,故A项错误;“议会享有立法权”并非表明帝国议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议会支持的重要性,强调议会的作用,议会不一定会支持德国皇帝与政府的工作,故C项错误;根据“帝国议会不是一个‘假议会’”、“议会享有立法权”可知作者强调的是德国政体中民主的一面,故D项正确。
4.俾斯麦在回忆录中写下了最后的忏悔和期盼:“我过去的尽职行为也许恰巧是造成德意志走向衰落、没有骨气的原因。现在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这表明,俾斯麦期望(  )
A.完善德国民主政治
B.强化德皇的政治权威
C.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D.提升宰相的政治地位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可知,俾斯麦期望通过发挥帝国议会的作用,从而达到完善德国民主政治的目的,故A项正确。
5.《共产党宣言》中提到:“他们(工人)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愈来愈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上。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马克思旨在表明(  )
A.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
B.工业革命暴露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C.工业革命使殖民者和殖民地的矛盾加剧
D.工业革命必然导致社会离心离德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可判断出,马克思认为工业革命使工人赤贫,贫富分化加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加剧,这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
6.1844年6月4日,德国爆发了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马克思指出,工人们“毫不含糊地、尖锐地、直截了当地、威风凛凛地厉声宣布,他们反对私有制社会”。材料反映出(  )
A.起义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B.欧洲无产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C.起义的斗争目标设定显然过高
D.起义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答案】D
【解析】 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已开始表明欧洲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工人们积极争取政治权利,表明广大工人已经觉醒;工人们“反对私有制社会”,表明起义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故D项正确。
7.巴黎公社成立以后,规定:“中央委员会要在自己的机关报上公布会议记录,并以公告、法令、声明等多种形式向群众汇报工作”此规定体现了(  )
A.无产阶级专政
B.人民公仆精神
C.直接民主原则
D.社会契约理念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公社。材料中的“向群众汇报工作”体现了对人民负责,这体现了人民公仆精神,B项正确;虽然巴黎公社实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但材料的主题信息没有体现这方面的内容,A项错误;直接民主和社会契约理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D两项错误。故选B。
8.1871年,马克思成了伦敦“受诽谤最多、受威胁最大的人”,因为他已经成了支持巴黎公社的“国际大首领”。这反映了(  )
A.马克思无法阻止巴黎公社的失败
B.马克思给予巴黎公社以支持
C.资产阶级对巴黎公社缺乏预见性
D.英国企图出兵镇压巴黎公社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因为他已经成了支持巴黎公社的‘国际大首领’”,可知马克思支持巴黎公社革命运动,故B项正确。
9.“爱情已从家庭关系的外沿变成它的首要的正当的核心”……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因经济关系,或为生存而组成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据此说明工业革命后(  )
A.社会分工渐趋细化
B.平等观念日益加强
C.社会分配日趋合理
D.家庭稳定性逐渐提高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前,家庭为生存而组成,说明维系家庭的是经济,工业革命后,维系家庭的纽带是情感,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为劳动妇女提供走出家庭机会,她们拥有和男子平等的经济地位,工业革命前后维系家庭纽带的变化反映了平等观念日益加强,故B项正确。
10.下表反映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据此可以合理推论出(  )
时间
社会经济状况
1760~1830年
水渠长度增加了3倍
1850年
英国修建了大约9
654千米的铁路
1852年
英国生产的铁总量约为300万吨
1800~1850年
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
A.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B.19世纪早期的伦敦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C.交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D.19世纪中期的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答案】 A
【解析】 根据1800~1850年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可知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收入情况,不能推断出贫富差距扩大,故B项错误;材料虽提到修建铁路,但只能说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无法直接得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信息,故D项错误。
11.造成下表中人口比例变化的原因包括(  )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表
年代
1600
1670
1750
1801
1851
186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8.25
13.5
21.0
27.5
51.0
62.3
①圈地运动开展 ②工厂制度确立 ③电力设施应用 ④交通工具变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圈地运动开展使英国大批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流向城市,故①正确;工厂制度确立促进了许多新兴城市的产生,大部分农业劳动力进入城市,转入工业生产,故②正确;电力设施应用属于19世纪70年代之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③错误;交通工具变革为人口的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12.近五百年来,荷兰、英国和美国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
A.国家推行重商主义、奖励对外贸易的经济政策
B.创立现代金融制度确立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答案】 C
【解析】 推行重商主义、奖励对外贸易经济政策的是荷兰,故A项错误;创立现代金融制度的也是荷兰人,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实力,他们追求自由竞争、自由经营和自由贸易,故C项正确;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的是美国,故D项错误。
13.达尔文逝世后,英国的报纸呼吁把这位“自牛顿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与牛顿等人埋在一起供后人凭吊。因为“与这位震撼世界的思想家的成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相比,日常政治的喧嚣大部分不过是尘土一般的贫乏”。这主要是基于达尔文的理论(  )
A.致命地直刺封建神创理论 
B.极大地激发社会竞争意识
C.促进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长
D.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诞生
【答案】A 
【解析】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打破了神学的禁锢,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与材料中“自牛顿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震撼世界的思想家的成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相符,故A项正确。
14.“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现今总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下列作品与之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
A.《战争与和平》
B.《自由引导人民》
C.《童年》
D.《百年孤独》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来到……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可知属于浪漫主义,出自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战争与和平》属于现实主义,《自由引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童年》属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百年孤独》属于现代主义,故选B项。
15.19世纪以来,一些西方画家认识到,如果眺望远方的原野,草不是绿色,而是青色;如果在晚霞照射下看草,就是红色或灰色。这些画家抛弃了几百年来画室作画的传统,提倡户外写生。能够体现这些画家主张的作品是(  )
A.《梅杜萨之筏》
B.《拾穗者》
C.《日出·印象》
D.《亚威农少女》
【答案】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印象画派的特征。A项是籍里柯的画作,属于浪漫主义作品,故错误;B项是米勒的画作,属于现实主义绘画,故错误;C项是莫奈的作品,是印象主义绘画,注重“光”“色”效果,故正确;D项是毕加索的画作,属于立体派绘画,故错误。
16.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的主人公是普通青年医生菲利普,作品描写了他曲折的人生道路,揭露了宗教、教育、贫困对人的禁锢,在展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令人窒息的画面的同时,表现出对自然纯朴人生的向往。与该作品属于同一派别的美术作品是(  )
A.《自由引导人民》
B.《拾穗者》
C.《日出·印象》
D.《格尔尼卡》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人性的枷锁》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自由引导人民》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拾穗者》属于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日出·印象》是印象派绘画,《格尔尼卡》属于现代主义绘画,故选B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