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结合律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乘法结合律,是在学生掌握了加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学习的,教科书关于乘法结合律内容的呈现方式与加法结合律的呈现方式基本一致。
学情分析
关于乘法结合律内容的呈现方式与加法结合律的呈现方式基本一致,所以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容易。
教学目标
1、经历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一、情景导入
1.口算练习
2×5=
4×25=
8×125=
20×50=
40×25=
80×125=
2.填空练习
17×13=(
)×13
29×36=36×(
)
25×(
)=23×25
4×13×25=4×(
)×13
3.抢答:
12+36+64=
25+50+75=
25+36+75=
88+36+12=
44+56+23=
18+96+4=
4.师:前面我们共同探索与发现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这些运算定律能使我们的计算变得快捷、简便。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再次走进探索与发现的旅程,本节课我们要探索的新的运算定律是:乘法结合律(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
1.出示情境图
师:观察下面的式子,你能照样子再写一组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请同学们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指导。)
2.自学交流
师:同学们解答的怎么样了,请把你的解答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互动交流,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描述方法,小组内互相补充,初步形成小组意见)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
3.组织全班交流
(1)教师组织各小组推举代表汇报各组的表述方法,重点自己的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教师相机板书。
4.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师:从上面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看出,三个数相乘,总是先算前面的两
个,所得的积再与第三个数相乘,现在我们先算后两个数相乘,所得积再与第一个数相乘,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发现的这个问题是不是乘法中的一个规律呢?咱们来共同验证一下好吗?看一看这个规律对其他的算式是不是也适用呢?请同学们列举一些这样的算式,看看它们的结果是不是相等。
①
学生独立列式验证。
②
指几名学生展示自己的验证结果。(相机板书三个算式)
③
小结:从刚才大家列举的算式来看,每一组的计算结果都是相同的。两个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在一起。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谁来说一说我们发现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规律呢?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他们的积不变。)(板书或卡片出示,齐读)
抽象概括
师: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数,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呢?(多指几名学生回答,形成结论)
(a×b)×c=
a×(b×c)
完成书中练一练中的5道习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完善板书)
乘法结合律
(展示学生验证算式)
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他们的积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