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2 种子发芽 鄂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2 种子发芽 鄂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2-28 17:3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种子发芽》教学设计
内容分析:本课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浸泡种子。种子萌发时,必须具备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这个部分学生将进行几种种子吸水量的研究。
第二,种子的内部构造。学生将在这个环节中,亲自将种子剥开,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第三,发芽的蚕豆。学生将把浸泡的种子放在盘子中,对种子进行持续的观察,并记录种子的变化过程。结合对种子内部结构的研究,发现种子各部分的作用。
“种子的萌发”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生命单元唯一的一个长期研究活动,活动中教师要给足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研究的准备,培养学生对生命现象长期观察的素养。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半的科学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种子也有一定的知识经验。本课内容他们在三年级时接触过,了解了种子的外形特点,初步观察了种子的内部构造,只是没有深入探究它们内部构造的名称及其作用。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注意以旧引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体现了《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贯穿教学始终,使学生在充分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探究能力得到培养,科学素质得到提高。通过对教材的认真分析,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这一课的重点和难点确定为“认识种子的构造及其各部分的作用”。为顺利完成本课制订的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程序引导学生探究。同时还以观察、提问、记录、讨论、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科学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是由一个个的活动构成,所以在教学时设计了3个活动,以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思维循序渐进地发展。我对教材是这样处理的:第一部分内容“浸泡种子”因需要的时间较长,不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因此我把它放在课外进行探究;第二部分内容我把它分成了两个小活动:先观察状元豆种子的内部构造,再观察不同种子的内部构造,从而归纳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种子结构特点;第三部分内容因观察的时间较长,我也把种植、观察、记录活动放到课外,在课堂上改用让学生观察发芽天数不同的状元豆种子完成第三个探究活动,再结合观察实物,从而归纳出种子各部分的作用。这样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根据老师提供的实物进行探究而且还把某些研究延伸到了课外。对实验材料的选择,结合本地实际和教学需要,我把蚕豆改换成状元豆,原因有二:一是状元豆本地多,学生熟悉、易找;二是状元豆比蚕豆颗粒大,便于学生观察、探究。
在课堂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分享、民主等优良品质,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我对学生的表现采用恰当的评价,对于好的表现给予正面的表扬,如“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的秘密!”“你的办法真好!考虑的真全面!”“你的汇报完整,声音响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对实验中表现出的一些不良习惯也适时进行引导,如“你的汇报很精彩,如声音能响亮些就更好啦!”“你们组做完实验后如能把材料整理好,老师就会更喜欢。”总之,在课堂中,我把评价贯穿始终,采用的方法也多样,如:师生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我评价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进行对比实验并做记录。
2.运用感官和工具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状元豆种子的构造及其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子叶在种子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演示:课件
分组:培养皿、镊子、小刀、放大镜、浸泡2天的状元豆、黄豆、花生、玉米、稻谷的种子、不同发芽阶段的状元豆种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观看视频:《种子的萌发》。
2.谈话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从刚才的录像中看到了什么?(种子的萌发过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五课《种子的萌发》,师板书课题。
3.谈话引入问题:对于种子你想知道它的哪些秘密?
4.学生提出问题,说出自己最想知道的种子秘密。
(种子由哪几部分组成?不同种子的结构都一样吗?种子各部分在萌发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5.师生共同整理问题,理清研究的先后顺序。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揭示课题。播放种子萌发的视频,很自然地引入了课题,学生也容易从紧张的气氛中融入课堂。让学生提出最想知道的种子秘密,从而探讨本节课研究问题的先后顺序,以此来培养学生整理问题的能力。)
二、亲历探究,了解秘密
(一)问题一:种子由哪几部分构成?
1.猜测:种子里面有什么神奇的结构呢?
2.学生猜测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根据的猜想是培养学生良好探究习惯的一个重要环节,指导学生猜想应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而不是胡猜、乱猜、瞎猜,让学生学会学习。)
3.谈话导入实验。
师:刚才,同学们对种子的结构进行了许多大胆的猜测,那种子到底由哪几部分构成的还需我们亲自来观察。
4.活动一:解剖状元豆种子
(1)学生讨论:如何解剖状元豆种子和怎样借助工具观察?
(2)学生动手解剖种子。
A.课件展示:温馨提示
(1.认真解剖;2.有序摆放;3.仔细观察;4.小组交流。)
B.学生动手解剖、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小组展示,投影汇报)
(4)教师小结、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客观地收集数据是形成科学结论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活动二:寻找种子的各部分
(1)学生用相同方法解剖花生、黄豆、玉米、稻谷的种子,观察其结构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2)汇报交流实验数据,说说我们的发现。
(设计意图: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分析、对比、综合等思维能力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才能落实到位。)
(3)课件展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特征。
(4)小结: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株植物。
(二)问题二:种子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1.提问:你们知道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在萌发时都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猜测并说明理由。
3.寻找证据证明种子各部分的作用,引入观察活动:种子的萌发。
(1)提问:你们准备如何进行这个观察活动?
(2)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提醒:设计好记录表格,固定观察时间,确定观察的内容和方法等。)
(3)汇报交流。
4.活动三:观察发芽天数不同的状元豆种子。
(1)学生动手解剖、观察。
(2)汇报交流,说说我们的发现。
(3)教师小结、板书。
(4)前后呼应:我们前面的猜测对吗?
(设计意图:让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的进行碰撞,有利于学生修正错误,养成良好的猜测习惯。)
(5)播放视频:种子的萌发——种子各部分的作用。
三、拓展延伸,深入探究
布置作业:
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发芽天数不同的状元豆种子,了解了种子各部分在萌发时的作用,但要想真正亲历种子发芽的整个过程,这样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课外亲自动手去种植、去发现、去总结。人们常说“听到不如看到,看到不如亲身体验”,请同学们在课后都要完成一个种子萌发的观察活动。种子萌发需要的时间在一周以上,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希望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能注意积累知识,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究,看科学家们就是这样成功的。(出示课件)相信,只要同学们持之以恒,你会发现一个美妙的生命世界。
(设计意图: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不能完全依赖课堂教学,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探究引向40分钟外更广阔的空间,不仅能巩固科学知识,还能加快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附:板书设计
种子的萌发
种皮
胚根

胚芽
子叶
实验记录单1:
寻找种子的各部分
2014年5月13日


结构名称
种皮
胚根
胚芽
子叶(数量)
状元豆




(两片)
黄豆
花生
玉米
稻谷
我们的发现:
实验记录单1:
寻找种子的各部分
2014年5月13日


结构名称
种皮
胚根
胚芽
子叶(数量)
状元豆




(两片)
黄豆
花生
玉米
稻谷
我们的发现:
实验记录单2:

)种子萌发的观察记录表



记录员
时间(第几天)
今日温度(℃)
胚芽长度(毫米)
胚根长度(毫米)
子叶大小(毫米)
第1天
第3天
第5天
第7天
第9天
第11天
第13天
第15天
第17天
第19天
第21天
第23天
备注:规定日要及时观察并记录,三周后移植到花盆栽种,移植时要小心,别伤着幼苗。
保护

茎和叶
提供养料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