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⒈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观察物体沉浮的现象。
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⒊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材料准备
1.教师用:木块、铁块等。
第一组: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块、回引针⒉学生用:
牙签、蜡烛等。
第二组:大小不同瓶子五个。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思路
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
演示实验
出示几种物体,问:如果老师把这些东西同时放入水中会产生怎样的现象?
学生观察,引入活动——我们来研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一些问题。
首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观察活动,在交流观察中发现物体的沉浮与生活中的经验发生矛盾,引起争议。
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动手实验
出示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块、回引针、牙签、蜡烛等到物体(放在一信封中)
观察这些物体并推测,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入水底,并分堆,讨论:我们是根据什么推测的检验自己的推测,把推测错误的放在一起,讨论:物体的沉浮和什么有关?(学生可能得出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无关。)
这部分内容对观察活动提出更高的、进一步的要求。即:先推测,再验证,再归纳,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在经验和事实产生矛盾时,才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
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怎样证明?
实验观察
出示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块、回引针、牙签、蜡烛等到物体。推测:桌上的这些物体是沉还是浮,并归类。想一想: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有关吗?想一想,物体的沉浮与它的轻重有关吗?出示第二组实验材料先观察这组材料,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有什么不同点吗?你能不能使大小一样的三个瓶子一个沉入水底,一个浮于水面,一个有点沉。讨论:物体的沉浮与轻重有关吗?
把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块、回引针、牙签、蜡烛等物体按体积的大小进行排列,再用卡片标出这物体是沉还是浮。讨论并归纳:物体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没有关系。学生实验使大小一样的三个瓶子一个沉入水底,一个浮于水面,一个有点沉。讨论:物体的沉浮与大小有关吗?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在前一部分已引出了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这里的活动隐含着如何做观察记录和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当预测的结果与实际观察的事实产生矛盾时,我们怎么想呢?这有两种可能:或许是我们的观察有误、或许是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是没有关系的(即我们的推测有误)。这样更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为什么用前面的一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的大小对沉浮的影响?用刚才的这组物体与前面观察用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利用上述第二组材料选出大小不一样的三个瓶子,在里面放同样多的螺母,再放人水中,观察现象。
讨论归纳:物体的沉与浮与物体大小有关。学生实验大小不一样的三个瓶子,在里面放同样多的螺母,再放人水中,观察现象。讨论归纳:物体的沉与浮与物体重量有关。
思考与讨论
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大小到底有没有关系?怎样说明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大小有关系?什么样的物体容易沉?什么样的物体容易浮?
讨论归纳:重量相同,物体越大就上浮,物体越小就下沉。大小一样,物体越重就下沉,物体越轻就上浮。
顺着学生的思路提出两个不同的层面,提出了四个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引导他们对本课所做的一系列观察探究活动和探究的过程进行研讨。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对物体沉浮的有关认识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整的过程。
课后延伸
继续研究物体的沉浮还与哪些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