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生物七上7.2《人体的呼吸》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生物七上7.2《人体的呼吸》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12-28 14:0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 体 的 呼 吸》教学设计
1、 设计思路
本堂课的内容学生既熟悉又不熟悉,说熟悉是因为呼吸是一种司空见怪的现象;说不熟悉是因为很多过程若不加以思考很难察觉,或容易得到错误的结论。比如:胸廓的起伏和肺内气体进出的关系,应该是因果关系,然而一些人就容易错认为是果因关系。另外学生可能从小学就喊过口号“不要随地吐痰”,因为痰液中有许多病菌、脏东西,由于痰是人吐出来的,所以误以为这些病菌脏东西也是来自于人体……等等不一而足。因此,我在课程设计上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感受,从常见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发现各种现象背后的本质。我想通过自己的设计把这堂课变得比较生动、活泼和具有趣味性。一些具体的做法是:对于枯燥的数据的处理,我将其形象化,如肺泡的内表面积大约130m2,用教室的面积(6m×8m)加以比较,每天通过鼻子的空气的量大约能充满1800个篮球;利用教具解决难点,我制作了胸骨和肋骨和肋间外肌的模型;查找大量的视频资料并加以剪辑,“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让学生在观看这些有点喜剧色彩的视频片断中愉快地接受知识;爱游戏是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一大特征,我又设计了一个游戏,让几位学生参与进来,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做游戏……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关于教学重点的确定,我把肺、和鼻的结构和功能作为重点,另外把呼吸运动导致吸气和呼气的原理也作为难点,同时作为重点。因为:1、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最重要的呼吸器官,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这部分内容应作为教学重点;2、鼻由于位于呼吸道的最前端,是人的五官之一,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而且生活中很多现象和鼻子有关系,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它对吸入气体的处理起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列为重点之一;3、呼吸运动导致吸气和呼气的原理是难点,因为初一学生没有学过物理学的知识,正由于它是难点,教师可以和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体会其中的奥妙,这个过程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大有裨益,所以我把它作为难点突破的同时也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教学程序我大致做如下安排:大体上分三块;第一块为呼吸系统的构成,以空气进入人体的途径展开教学;第二块为呼吸运动,在这块中又分为3个难度梯度的教学内容并依次展开教学,分别是感受呼吸、胸廓起伏变化与呼吸的因果关系、胸腔容积与呼吸的关系,这三块内容难度依次增加,有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尤其在最后一块,我通过设计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道理;最后一块内容最为活泼,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 教学重点
4、 教学难点
5、 教学准备:收集相关的资料,材料制作教具和课件。
六、教学课时:1课时。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导入 教师:这堂课让我们从王安石的一首诗《咏梅》谈起。教师启发性的背诵头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问题:诗人凭什么可以做到“遥知不是雪”呢?教师继续利用鼻子导入正题,鼻子不仅能够闻到空气中的气味它还是人体呼吸系统重要的组成。人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开始了第一次独立自主的呼吸,从此就再也离不开呼吸,正所谓生命不停,呼吸不止。 回答问题。 学生在小学曾经学过,而且都能够正确背诵《咏梅》。
1.1初识人体的呼吸系统 我们的呼吸器官都有什么呢? 引导语可以这样说“肺当然参与了呼吸,但仅仅靠肺是不够的。人体的呼吸需要靠一系列的器官参与,才能实现,这些器官就构成了呼吸系统。” 播放课件,让学生看书115页的插图,对号入座。 播放课件,总结呼吸系统的构成。 学生回答。 学生将投影上的名称说出。 学生很有可能直接说肺,教师要注意引导。
1.2认识呼吸道 按照空气进入人体的顺序教师依次介绍呼吸道的各个结构特点和作用。
鼻子里面都有什么?播放课件后,让学生总结鼻子的作用。 教师补充说明:鼻腔内还有毛细血管——加温;粘液中还有大量的水分——湿润。可以让学生体会,回忆的例子有:①呼吸肺不会觉得冷(加热)②冬天鼻子被冻的通红(加热)③鼻子不通气,用嘴巴吸气容易龟裂。(湿润)最后应强调用鼻子呼吸,智慧的老祖宗说过“病从口入”嘛。 播放不同人种的课件,让学生说出,鼻子不同的原因。 学生回答 学生只需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这两个人鼻子不同的原因是由环境不同导致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物适应环境的角度发现问题,建立初步的进化论的思想。(前面已经学习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如果有些同学认为肺也冷了,那就夸张一些:心脏长在两个肺的中间,是不是也来了个“透心凉”呢?
播放课件,咽 ——食物与气体的共同通道 观察、体会会厌软骨的作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食无语” 略
播放课件,喉——能够发音 观察、体会 略
播放课件,让学生观察气管和支气管的①形状像什么?②数量:气管只有一根;支气管有多根。 由比克曼的话鼻子不能阻挡所有的废物和细菌进入体内,发问那么那些漏网之鱼跑哪儿去了?继续播放课件,阐明气管的清洁作用。 继续播放课件,结合教具让学生体会气管软骨的作用——支持。 观察、思考气管的形态特征——像倒长的树/根系。 学生体会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随地吐痰。 回想教师手中的教具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并做出尝试性的回答。
播放课件通过学生小结呼吸道的三重功效:【清洁】【加温】【湿润】
1.3认识肺 直接由课件中的超链接进入肺的学习,介绍其位置(胸腔内)、数量(2)、构成(肺泡、毛细血管)、质地(轻、像海绵)功能(气体交换的场所)。每天处理的空气能充满1800个篮球。 学生观看课件。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解释各种参数。①肺泡像葡萄,皮儿很薄。②表面积相当于2-3间教室那么大。等……
2.1体验呼吸 播放课件, 继续播放课件,提出问题:呼吸和胸廓的的起伏谁是原因,谁是结果?同时利用胸廓和肺的教具进行演示两种情况。 体验气流的变化,肋骨位置的变化。 学生观察,尝试进行判断。 可以将书中的方法改成双手叉腰,效果会更明显。 教师在用教具时应与实际结构相对应起来。说明肺是紧紧贴在胸廓的内壁上的,之所以用小气球是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看到肺大小的变化。
过渡语:在我们的体内有这层膜吗?
2.2分析呼吸运动的产生的原因 播放课件,这层膜就是膈,介绍膈运动产生的原因。顺便解决打嗝产生的原因——膈肌快速抽动的缘故(用手快速拉动橡皮膜)。 播放课件,指出肋骨之间有肌肉演示教具,阐明肋骨运动产生的原因。 观看课件,认识膈的位置。 观看课件,了解肋间外肌的收缩能够使得肋骨上升。 在教具演示前要作必要的说明,说明教具的模拟的目的。
播放课件,通过gif动画展示胸廓起伏变化和呼吸运动的演示提出问题:为什么胸廓大小变化会引起呼吸?
2.3分析呼吸运动能使外界气体和肺内气体进行交换的原因 ①首先说明有气体就有气压,并举例生活中的例子:篮球打气,自行车打气等等……让学生有个感性的认识。②分析活塞位置停留的原因(两边气压一样)③体验压缩过程中的手感,得到结论——气体在压缩过程中压力变大了即:体积变小,压力增大④把手放开,观察出现的情况,活塞被顶回。为什么会被顶回来?原因是:注射器内气压大于活塞外面的气压。⑤继续引导:为什么又在原来的位置上停了下来,而不继续前进?——因为两端的压力恢复了平衡。⑥这段空气在推动活塞的过程中压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逐渐变小)体积呢?(逐渐变大)因此教师总结,一定量的气体体积变大的时候压力反而下降。总结:一定量气体压力和体积成反比例的关系。 亦步亦趋,和老师做模拟实验,体验、思考。 和教师一起完成表格,回归到课本中。 这部分内容是利用注射器来演示的。 教师要注意逻辑顺序,推理一定要严密,和学生一步步地分析得到最终的结论。
小结:以上过程只是对平静状态下的呼吸分析,与运动状态下的呼吸频率和深度都不一样,呼吸肌运动的方式也略有不同,但是决定气体进出的原因是一样的——气压差。
3.1用游戏的方式总结呼吸系统的功能 请几位同学到前面配合教师做个游戏,教师将帽子上面贴好呼吸系统各个部分的照片,分别让学生戴在头上,其中有些同学手中和头顶的帽子上有小的道具,看他们如何排队,如何体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学生参与游戏。 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可以先简单复习,再做游戏。
3.2请你断案 播放课件,提高学生利用已知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参与断案。

PS:上这课的时候学生的外语课上刚刚学过树,而且很多学生的作业也是画棵树,所以问学生气管和支气管长的样子会很轻松的说出像棵倒长的树。
冬天,盖的被子太厚重会影响我们的呼吸,为什么?
战争年代,一位战士不幸被敌人的子弹打破了胸腔,虽然没有伤到肺和心脏等重要器官,但还是很快失去了生命,为什么?


基本和教学参考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