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沪教版共同必修1 - 5.5 超重与失重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物理沪教版共同必修1 - 5.5 超重与失重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12-28 17:59:1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超 重 与 失 重

1、 设计思想
物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归宿于生活。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把生活中低层次的原始经验、素材经分析、加工,变为高层次组织活动,去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体验,提升素养和品质。通过教学的生活化,用反思、修正、逐层递进的方式,有效地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层层深入,以实现《新课标》中“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要求。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是《新课标》的要求。本设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探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探究,体验知识形成和获取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形成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中穿插着师生评价(提问)、生生评价(组间交流)以及学生自我评价(谈谈我学到了什么?)等现场的动态反馈,针对反馈情况,及时做出适切性评价和教学调整。整个教学过程均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评价理念——注重过程性与即时性评价。
二、 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来了解和体验超重和失重。理解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2.本节是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典型的应用型知识点。表现其一:超重和失重产生原因的分析,要用到牛顿第二、第三定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定律的内容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二,这是一个贴近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会物理的生活化。其三,超重和失重现象与航天技术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我国前沿科学,意在激发学生情感价值。

三、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学生对解决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有所了解,但对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可能将超重、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知识割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结构,让学生体会到超重、失重只是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而已。
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与合作能力,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四、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知道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实验和理论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知道物理就在身边。
(2)了解一些我国航天技术的成就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成就感;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从探究中体验科学之美,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五、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什么是超重、失重及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实质。
难点:(1)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例分析。


六、 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问题——探究——结论”的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七、 课前准备
分组实验:弹簧秤悬挂钩码实验(二人或四人一组)
演示实验:纸带挂重物实验

八、 教学过程
(一)趣味实验 激发悬念
演示1:在纸带的一端系挂一重物,现手提起纸带的一端,怎样做会让纸带断掉?








演示2:在教鞭的一端系挂一重物,现手握教鞭的一端,向上或向下加速平动教鞭,则见教鞭与静止时弯曲度的对比变化明显。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这个实验的设计简单而巧妙,可先让同学们猜测。让人直接体验了超重又有些意料不到。)
呈现学习目标:
(1)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
(2)什么样运动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
(3)为什么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
(二)新课教学
1、分组实验——感受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
(1)实验内容
如图所示,在弹簧秤下端挂一钩码,仔细观察钩码静止时、缓缓上升、缓缓下降时、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时弹簧秤示数的变化。将实验现象填列表格:
钩码运动状态 弹簧秤示数的变化
静止 ?
缓缓上升 ?
缓缓下降 ?
突然上升 ?
突然下降 ?
?


(2)分组实验,发现问题
教师将学生分组。学生分组实验,组内讨论交流。记录实验中发现的现象,以及想知道的疑问。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方式和交流问题,做出适当的反馈与评价。
(3)提出概念
请一组同学来回答实验结果:
  生:钩码静止时、缓缓上升、缓缓下降时弹簧秤读数基本不变。
   突然上升时,弹簧秤的读数变大。
   突然下降时,弹簧秤的读数变小。
师:你看到的弹簧秤读数(直接)表示的是什么力?是钩码的重力吗?
生:不是钩码的重力,应该是钩码对弹簧秤的拉力。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师:钩码静止时、缓缓上升、缓缓下降时弹簧秤读数基本不变,此时读数为钩码对弹簧秤的拉力,等于钩码的重力;突然上升时,弹簧秤的读数变大,说明此时拉力大于钩码的重力;突然下降时,弹簧秤的读数变小,说明此时拉力小于钩码的重力。
这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
(此环节,教学的焦点是认识超重与失重的现象。)
◆过渡语:我们认真观察到现象,还要对观察到的现象深入思考,然后提炼出自己的看法!
2、实验验证——感知什么样运动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
了解电梯的运动情况:电梯加速上升,电梯匀速上升,电梯减速上升,
电梯加速下降,电梯匀速下降,电梯减速下降。
再次观看:电梯里的台秤
具体任务:观察并记录超重和失重都发生在电梯运行的哪些阶段?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使探究活动能有效进行)
电梯的运动情况 观察记录(超重失重) 分析猜测物理量情况
上升阶段 电梯加速上升 超重 a向上
电梯匀速上升 既不超重也不失重 a=0
电梯减速上升 失重 a向下
下降阶段 电梯加速下降 失重 a向下
电梯匀速下降 既不超重也不失重 a=0
电梯减速下降 超重 a向上







(1)回味现象,进行猜想
让学生回忆上面实验现象,大胆猜想,发生超重与失重现象可能哪些运动量有关?(学生可能会提出:速度的方向,速度的大小,加速度的方向,加速度的大小,位移大小方向等)
(2)组内讨论验证
小组内成员针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讨论主题:用你们的实验方式观察,在什么样运动情况下出现超重与失重现象?此时物体运动状态到底如何?
思考题:
1 物体的超重和失重是取决于物体运动(速度)的方向吗?
② 水平方向存在加速或减速运动会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吗?如何验证?
③ 分析实验情况,得出实验结论。
(3)组间交流评价
教师据教学现场,多请几组做相互交流与评价。
(4)教师引导整合
教师在众多的交流问题中,抓住主要问题,在什么样运动情况下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进行引导。
师:据学生交流评价和达成的共识,依次完成板书如下(副板书1):





(5)师生达成共识: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仅由竖直方向加速度决定,与物体速度方向无关。
(此环节教学焦点是从运动特征上,深入观察实验与讨论分析,带来“量”的感受。)
3.实验探究——利用力的传感器模拟电梯运行中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
(1)组织探究
针对分组实验,以及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利用传感器进行演示实验,并完成以下思考题。
思考题:
①超重与失重现象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物体重力____(填变或不变)
②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称为完全失重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用牛顿运动定律的分析方法来分析问题。请小组代表上台讲解,针对学生的讲解,规范学生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假定运动(向上或向下、加速或减速)→选取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根据F=ma列出方程得出支持力的表达式→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对压力的变化判断。
教师在小组代表讲解基础上,补充上环节的副板书。

探究结果: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原因是在竖直方向上存在加速度,本质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小变化,物体的重力始终没有变化。
(2)结果外推
讨论:物体在失重的情况下,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时,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引出概念:如果一个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零,称为完全失重现象。
(3)前后呼应
小组讨论并发言,解释引入课题中的演示2(学生可能将实验方法做拓展,教师要给以适切的评价)。
(理论探究也是探究学习重要的方式之一。此环节通过学生自主理论探究,既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有亲身的感悟,也对超重和失重有了从现象到本质成功体验,也突破了难点。)
4.反馈应用 巩固知识
在完全失重情况下,弹簧称还能称出物体的重力吗?天平还能称出物体的质量吗?
实例:观看录像“航天员在飞船当中的失重状态剪辑”。
(教师以此为素材介绍完全失重现象的利与弊,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科学的联系,感受科技离我们并不遥远,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语:我们从生活现象出发,学习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及本质,回归生活实践,还可以解释那些现象呢?
5.丰富现象 回归实践
小组交流、讨论、举例生活实践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代表陈述。
教师准备三个事例素材,让学生讨论并解释:(据教学时间与条件进行取舍)
实例1:例:如图所示升降机在竖直方向加速下降,加速度是2m/s2,站在升降机里人的质量是50kg,人对测力计的压力是多少?
拓展:(2)若减速上升加速度是6m/s2,人对测力计的压力是多大?
(3)在什么情况下测力计示数是0?

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教师播放flash帮助理解并解释现象,强化学生正确的生活体验,纠正错误的体验。
生活小游戏:利用矿泉水瓶的喷水实验,精妙之处在于做了自由落体时喷水失射演示后,教师做了一个停顿,提出问题:如果将瓶子向上抛出,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猜想、讨论,有不少学生认为将瓶子向上抛出,孔中一定会喷水。让学生试着理解这些话语,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查阅自己感兴趣一些问题,如太空饮食,太空睡觉,太空悬浮冶炼等等。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经历?
  生:在游乐场坐过山车时,坐飞机,蹦极。。。
(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并正确引导,指出问题的实质。)
6.作业: P121 第4题 第6题
九、板书设计
一 究竟什么是超重现象?什么是失重现象?
超重现象: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重力的现象叫做超重。
失重现象: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重力的现象叫做失重。
注意: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重力不变。
电梯的运动情况 观察记录(超重失重) 分析猜测物理量情况
上升阶段 电梯加速上升 超重 a向上
电梯匀速上升 既不超重也不失重 a=0
电梯减速上升 失重 a向下
下降阶段 电梯加速下降 失重 a向下
电梯匀速下降 既不超重也不失重 a=0
电梯减速下降 超重 a向上
二 发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当a向上时,发生超重
当a向下时,发生失重注意:
1、超重和失重现象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和大小无关,只决定于物体的加速度
2 、a向上——超重 加速上升
减速下降
a向下——失重 加速下降
减速上升
















G

F

F=G+ma

G

F

F=G+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