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2.3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2.3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2-28 18:52:12

文档简介

(共71张PPT)
第二课时
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
0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
夯实基础
答案
解析
提示
02主题探究区
思维探究
实践运用
答案
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03综合活动区
释疑教材
拓展视野
答案
04课后检测区
夯基固本
练速提能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答案
本课结束
3e擎新教材·地理 必修·第一册[Z]
第三节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第一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
核心素养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水平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出大气受热的基本过程。水平2: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水平3:根据图表资料,说明影响大气削弱作用的因素,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水平4:根据图表资料,探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人地协调观: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合理安排人类活动,调控人类活动。综合思维:运用资料分析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地理实践力: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指导生产、生活实践。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三种削弱作用
2.大气削弱作用的纬度差异:低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多。高纬度地区的情况则相反。
1.判断正误。
(1)就整个地球大气而言,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的。(√)
2.太阳辐射被削弱的方式中,叙述正确的是(  )
A.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最显著
B.散射使得太阳辐射都回到宇宙空间
C.平流层中臭氧吸收红外线
D.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紫外线
答案 A
解析 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最显著,云层越厚反射越强烈,故A项正确。散射是向着四面八方的,一部分被散射回宇宙,故B项错误。平流层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故C项错误。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故D项错误。
3.阴天时,气温一般比晴天低。为什么?
提示 阴天云层厚,对太阳辐射反射强烈,很多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表,大气获得太阳的能量较少,所以气温不会太高。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三种辐射特征
2.地面接收到太阳辐射后,再以地面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辐射向大气;几乎全部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所以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3.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仅有一小部分射向宇宙,而大部分则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所以称为大气逆辐射。
4.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5.地球外部存在大气层,将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保存在大气—地面之间,类似于玻璃温室的作用,人们称之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1.判断正误。
(1)太阳温度高、辐射能力强,所以太阳辐射是长波辐射。(×)
(2)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答案 D
解析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回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3.夜间多云,气温比晴天高。为什么?
提示 多云的夜间很多热量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大气逆辐射再将热量还给地面,极少散失到宇宙空间,所以温度比晴天的夜间较高。
任务探究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在某周末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课外实践活动。活动中发现周六为阴天,周日为晴天。通过实践活动,该学习小组得出了以下结论:
(1)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是明亮的。
(2)阴沉的天空呈现为灰白色,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3)下图为两日气温日变化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结论(1)和(2)中的现象。
(2)判断两条气温曲线代表的日期。
(3)阴天时,白天的气温较晴天________,为什么?
[成果展示] (1)大气散射作用改变了太阳光的方向,日出前、日落后,天空仍然是明亮的;因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被云层散射,阴沉的天空呈现为灰白色;太阳光中的蓝紫色光易被散射,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A曲线代表周日气温变化,B曲线代表周六气温变化。
(3)低 阴天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因而白天气温较低。
1.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三种方式
2.削弱作用与纬度的关系
3.削弱作用在实践中的应用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2)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2)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主要是由于(  )
A.大气削弱①辐射少
B.大气削弱②辐射少
C.地面削弱③辐射少
D.地面削弱④辐射少
科学思维
大气受热过程分析思路
第(1)题,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前经过了大气的削弱,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后以地面辐射方式散发热量,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第(2)题,青藏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能见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
[答案] (1)B (2)A
  提升运用能力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其能量被大气削弱得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太阳辐射强度越大。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的分别是(  )
A.甲地、乙地
B.乙地、丙地
C.丙地、丁地
D.甲地、丁地
答案 D
解析 读图,根据纵坐标含义可知,甲地太阳辐射最强,丁地太阳辐射最弱。
2.产生乙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天空多云
B.天空晴朗
C.地势较低
D.地势平坦
答案 A
解析 太阳辐射经过的大气路径越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强。读图可知,乙地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径较短,但太阳辐射较弱,可能是乙地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造成的。
任务探究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拉萨和成都纬度基本相同,两城市的光照和气温却存在显著的差异。下表为两个城市气候资料。
年日照时数/小时
1月平均气温/℃
7月平均气温/℃
拉萨
3
005
-2.1
15.3
成都
1
130
5.5
25.2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请在下图中合适的位置标注太阳辐射、吸收(大气对太阳辐射)、反射(大气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2)与成都相比,拉萨太阳辐射强、气温低。试分析原因。
[成果展示] (1)见下图。
(2)拉萨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能见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少,气温低。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球大气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到达地球表面,在地面和大气之间进行一系列能量转换(如下图所示)。其过程包括:①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一部分被大气吸收,但是吸收得很少。大部分被地面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向外放出地面辐射。②近地面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同时向外放出大气辐射。③大气辐射除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保温作用在实践中的应用
 
                  
读大气热状况示意图,完成(1)~(2)题。
(1)对地面起保温作用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雾霾天气时,图中的(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增强
科学思维
大气的保温作用分析思路
第(1)题,大气逆辐射可以补偿地面热量,从而起到保温作用。第(2)题,大气中雾霾浓度升高使得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随之也增强。
[答案] (1)D (2)D
  提升运用能力
下图为江门市2016年1月4~6日的天气状况示意图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题。
1.关于江门市2016年1月4~6日的天气状况,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1月6日平均气温最高
B.1月6日昼夜温差最大
C.1月4日最易出现霜冻
D.1月5日恰逢暖空气过境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1月4日,昼夜都是阴天,白天多云,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故白天气温较低;晚上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气温较高。1月5日,昼夜都是晴天,白天云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故白天气温较高;晚上少云,大气逆辐射弱,气温较低。1月6日,白天是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白天气温较高;晚上是阴天,晚上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气温较高。
2.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分析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的原因是(  )
①环节少 ②环节多 ③环节多 ④环节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即①环节少;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较少,即②环节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③环节多;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作用弱,④环节少。
图表问题巧点拨
[教材第46页“思考”]
点拨 1.沥青路面和草地是两种不同的地表物质成分,接受热量多少、快慢不同,会导致二者温度的不同。
2.根据曲线形态说明二者变化的同步性及温度高低。
3.沥青路面吸热强烈,吸放热的速度快,会对沥青路面分布广的城镇气温产生影响。
答案 1.沥青路面与草地相比较,沥青路面比热容小,所以其升温和降温的辐度大,一天内温差较大。
2.关系:二者变化基本同步,草地温度整体高于近地面空气温度。
原因: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
3.沥青路面使得城镇温度高于周围农村。
[教材第48页“思考”]
点拨 晴朗和多云两种不同天气状况下,大气中水汽多少不同,导致大气接受辐射获得能量与失去热量有差异,引起早晨的温度差异。
答案 晴朗夜晚,水汽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微弱,导致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更多,故更凉一些。
地理实践深探索
方向与建议
1.观察交通信号灯的颜色,并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原因。
2.调查周边农村地区,了解当地农民预防霜冻的方法。
3.统计当地连续几日的天气变化,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展示与评价
略。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探究点
题号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5、7、8、9、10、11、12、13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3、4、6、14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被大气接收和转化的过程十分复杂,其加热大气的过程大致可以用下图表示。读图,完成1~3题。
1.造成①②差异的原因是(  )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D.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①和②都是太阳辐射,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影响,②小于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散射三种方式。
2.与人们通常所称大气“温室效应”相关的主要过程有(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②和④
答案 C
解析 “温室效应”是大气中温室气体过多,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③),使大气增温明显;过多的温室气体会增强大气逆辐射(④),保温作用强。
3.多云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小,主要是因为(  )
A.②增强,③减弱
B.②减弱,③增强
C.③增强,④减弱
D.②减弱,④增强
答案 D
解析 多云的天气,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减少,温度不太高;夜晚大气逆辐射(④)强,保温作用强,温度不太低,昼夜温差小。
下图为成都与拉萨某季节一天中气温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4~5题。
4.拉萨和成都比较,一天中的气温日较差差异明显,原因是(  )
A.纬度差异
B.经度差异
C.地形差异
D.人类活动差异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拉萨气温日较差大于成都。拉萨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昼夜温差大;成都地处四川盆地,云雾天多,昼夜温差小,故导致两地温差大小的因素为地形差异,C项正确。
5.下列现象与气温日较差关联大的是(  )
A.早穿皮袄午穿纱
B.外出戴太阳帽
C.吃火锅除湿热
D.带雪地镜防阳光反射
答案 A
解析 早穿皮袄午穿纱,说明昼夜温差大,A项正确;外出戴太阳帽,主要是太阳辐射强,B项错误;吃火锅除湿热,与气候湿热有关,C项错误;带雪地镜防阳光反射,与太阳辐射强有关,D项错误。
深秋、初冬时节是大雾多发期。读图,回答6~8题。
6.深秋、初冬时节是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
A.昼夜温差较小,水汽易凝结
B.昼夜温差较小,水汽不易凝结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
答案 D
解析 深秋、初冬时节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昼夜温差大,夜晚降温快,水汽易凝结形成大雾。
7.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
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D.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答案 B
解析 白天,大雾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使光线很弱,大气能见度降低。
8.出现浓雾天气时,大气能见度较差,但红绿色的交通信号灯却很醒目,原因是(  )
A.红、绿色光不容易被散射
B.红、绿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C.红、绿色光不容易被遮挡
D.红、绿色光不容易被吸收
答案 A
解析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交通信号灯的红、绿色光不容易被散射,故显得很醒目,A项正确。
读下图,完成9~10题。
9.由甲到丁,太阳辐射能减少,其原因是(  )
A.削弱作用
B.吸收作用
C.反射作用
D.散射作用
答案 A
解析 由甲到丁,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散射三种方式。
10.大气中长期滞留的火山灰会影响当地乃至全球气温,如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使当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0.5
℃,导致气温下降的主要原因受________的影响(  )
A.A作用
B.B作用
C.C作用
D.丁作用
答案 C
解析 火山喷发形成火山灰,滞留在空气中的火山灰,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
下面的甲图为南昌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乙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据此回答11~12题。
11.乙图中(  )
A.①能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
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
C.③只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
D.④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
答案 D
解析 由乙图可判断出,①表示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很少;②表示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③表示大气逆辐射,白天和夜晚都存在;④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是地球损失的热量。
12.照片拍摄季节,南昌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这样做的目的分别是(  )
A.7~8月,削弱①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B.10~11月,阻挡②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12月~次年1月,增加③以提高土壤的温度
D.6~7月,增强④以降低白天大气的温度
答案 A
解析 7~8月,南昌市正值伏旱天气,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大棚内温度上升过快、过高,农作物蒸腾作用强,水分损失多。覆盖黑色尼龙网可以削弱一部分到达大棚内部的太阳辐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棚内温度,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52分)
13.读大气热力作用关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30分)
(1)图中①②③各表示什么辐射:
①________辐射;②________辐射;③________辐射。(6分)
(2)图中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____作用,包括⑤_________、⑥_________、⑦_________三种形式。(8分)
(3)大气通过________对地面起到________作用。(4分)
(4)影响图中①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其原因是什么?(8分)
(5)地面增温主要来自图中的________,大气受热主要来自图中的________。(填代号)(4分)
答案 (1)太阳 地面 大气逆
(2)削弱 吸收 反射 散射
(3)大气逆辐射 保温
(4)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越大,单位面积地面获得的热量越多;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越短,被削弱得越少。
(5)① ②
解析 第(1)题,根据箭头指向可判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第(2)题,图中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第(3)题,大气吸收大部分地面辐射,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第(4)题,图中①为太阳辐射,影响其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越大,单位面积地面获得的热量越多;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越短,被削弱得越少。第(5)题,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太阳辐射是地面增温的主要来源,对应的是①;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对应的是②。
14.读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2分)
(1)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主要成分是平流层的________以及对流层的________和________。(6分)
(2)由图可知,大气对地面之所以具有保温作用,就是因为大气吸收________使大气增温,指出大气保温作用与天气变化的联系。(6分)
(3)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相对而言,辐射波长较长的是________。(2分)
(4)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往往在麦田边燃烧大量的秸秆来防御寒潮,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理。(8分)
答案 (1)臭氧 水汽 二氧化碳
(2)地面辐射 晴天,保温作用弱;阴雨天,保温作用强。
(3)地面辐射
(4)燃烧秸秆产生的浓烟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它可以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然后大气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使地面辐射热量损失减少,降温减慢,减少寒潮造成的损失。
解析 第(1)题,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主要成分是平流层的臭氧、对流层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第(2)题,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阴雨天的保温作用强于晴天。第(3)题,据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故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第(4)题,农民焚烧秸秆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更多地吸收地面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故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共75张PPT)
第一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0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
夯实基础
答案
解析
提示
答案
解析
提示
02主题探究区
思维探究
实践运用
答案
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03综合活动区
释疑教材
拓展视野
答案
答案
04课后检测区
夯基固本
练速提能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本课结束
3e擎(共77张PPT)
第三课时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0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
夯实基础
答案
解析
提示
02主题探究区
思维探究
实践运用
答案
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03综合活动区
释疑教材
拓展视野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04课后检测区
夯基固本
练速提能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本课结束
3e擎新教材·地理 必修·第一册[Z]
第三课时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
核心素养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水平运动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水平1:结合示意图,认识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水平2:结合示意图,分析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的特点及与风向﹑风速的关系。水平3:结合等压线图,判断不同条件下的风向和风速。水平4:运用相关图表,分析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
综合思维:能够在等压线图中,分析风向、风速。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相关地理现象,推测风向和风速。
一、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
(1)概念: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便会产生一种促使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的力,这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简称气压梯度力。
(2)特征: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
(3)影响下的大气运动:空气由高压沿着水平方向流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
(1)概念:使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偏转的力。
(2)特征: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3)对空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3.摩擦力:阻碍大气向前运动,与大气运动方向相反。
二、不同作用力下的大气水平运动
三、大气运动的意义
大气运动使不同地区热量、水分得以交换,影响各地的水热状况,形成了各种复杂天气现象,也会导致气候变化,进而影响着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1.判断正误。
(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特征是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
(2)从近地面到高空,空气运动所受摩擦力逐渐减小,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
2.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地转偏向力
C.摩擦力
D.重力
答案 A
解析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3.我们小时候都放过风筝。你知道为什么风筝飞得较高后才比较稳定吗?
提示 近地面有摩擦力,风速风向略有变化;风筝飞到一定高度后,摩擦力较小,风速更大、风向更稳定,所以风筝飞行才能更稳定。
任务探究 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下图为风的形成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四个箭头的含义。
(2)比较图中A、B两处风力大小,并说明理由。
(3)该图表示的是________(填“南”或“北”)半球,请说明判断理由。
(4)判断该图表示的是________(填“近地面”或“高空”),请说明判断理由。
[成果展示] (1)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b为风向,c为地转偏向力,d为摩擦力。
(2)B处风力大。B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3)北 风向右偏。
(4)近地面 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影响风的三种作用力
2.两种典型风向
 
                  
下图为北半球等压线图(单位:hPa)。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如果图示等压线位于近地面,F1、F2、F3为A处空气所受的外力,则F1、F2、F3依次为(  )
A.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B.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
C.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D.摩擦力、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2)如果图示等压线位于高空,F1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则风向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科学思维
大气水平运动受力的分析思路
第(1)题,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应与等压线垂直,且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摩擦力与风向相反。第(2)题,高空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右偏。
[答案] (1)B (2)D
  提升运用能力
读高空风向示意图,完成1~3题。
1.关于图中箭头含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甲—水平气压梯度力
B.乙—地面摩擦力
C.丙—风向
D.乙—地转偏向力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甲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高空不受地面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丙表示风向;乙与风向垂直,表示地转偏向力。
2.此图表示的半球是(  )
A.东半球
B.西半球
C.南半球
D.北半球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风向右偏,故此图表示北半球。
3.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  )
A.先变大后变小
B.先变小后变大
C.逐渐变小
D.逐渐变大
答案 C
解析 随着海拔的升高,地面摩擦力越来越小,风向逐渐趋向平行于等压线,故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变小,C项正确。
任务探究 等压线图的判读
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判断A、B两地气压差值。
(2)判断C地的风向。
(3)比较C、D两地风力大小,并说明判断理由。
(4)比较台湾海峡与日本海风力大小,并说明判断理由。
[成果展示] (1)5~10
hPa。
(2)偏东风。
(3)C地风力大。C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4)台湾海峡风力大。台湾海峡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吹东北风,受海峡峡管效应的影响,风力大。
1.判读气压形式
(1)低压中心(如图中乙处):等压线呈闭合曲线,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低(中心为上升气流)。
(2)高压中心(如图中甲处):等压线呈闭合曲线,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中心为下沉气流)。
(3)高压脊(如图中丙处):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点的连线叫脊线。
(4)低压槽(如图中丁处):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点的连线叫槽线。
(5)鞍:两个低压或两个高压交会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或比低压中心高。
2.判断风向
首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南、北半球画出风向。
注:北半球用右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拇指指向为近地面风向。
3.判断南、北半球
(1)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北半球。
(2)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左侧——南半球。
4.判断风力(风速)大小
(1)根据等压线判断: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2)根据摩擦力判断:摩擦力大,风力小。
5.判断季节
(1)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大陆内部一般为低压。
(2)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大陆内部一般为高压。
下图是东亚局部地区某日8时气压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两地气压差最可能是(  )
A.12
hPa
B.13
hPa
C.14
hPa
D.15
hPa
(2)此时,台湾海峡的风向是(  )
A.偏西风
B.偏南风
C.偏北风
D.偏东风
科学思维
等压线问题的分析思路
第(1)题,由图可知,图中等压距为2
hPa,①地气压应为1
010
hPa,②地气压应为1
022~1
024
hPa,两地气压差应为12~14
hPa。第(2)题,由图可知,台湾海峡的西偏北为高压,东偏南为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台湾海峡吹偏北风。
[答案] (1)B (2)C
  提升运用能力
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箭头中正确表示风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解析 该图是北半球等压线分布图,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且与等压线斜交,根据图中风向情况,只有③箭头正确。
2.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风力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③点附近的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故风力最大。
图表问题巧点拨
[教材第51页“思考”]
点拨 1.城区更热,大气自城区地面膨胀上升;郊区气温低,空气下沉;在城区与郊区的近地面大气自郊区流回市区;城市上空气流扩散至郊区的上空。
2.具有开放性,联系生产活动所述合理即可。
答案 1.如下图。
2.城区气温升高,会缩短冬季供暖时间,延长夏季制冷时间;城区霜冻时间缩短,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发病率提高;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城市环境质量变差。
[教材第52页“作业题”]
点拨 1.根据白露时节我国进入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入手,说明白天与黑夜大气受热与散热的情况,推理出气温日变化增大的结论。
2.(1)白天大气以接受辐射升温为主,陆地热容量较小,接受相同热量升温幅度更大;夜间大气以失去热量为主,失去相同热量,陆地的温度更低。
(2)表示出白天陆地气流上升、海洋气流下沉,近地面大气自海面流向陆地,高空气流则是自陆地上空流向海洋上空。夜间相反。
(3)白天近地面大气自海洋吹向陆地,为海风;夜晚相反为陆风。
3.白天山坡接受太阳辐射升温幅度大,谷底较凉,山坡气流上升,山谷大气下沉再流向山坡的上空;夜间相反。
答案 1.白露后我国降水较少,空气中水汽减少,以晴朗天气为主,云雾极少。白天少云雾,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很多太阳辐射被地面和大气吸收,温度较高;夜间无云雾的保温作用,地面和大气失去热量,温度很低,所以气温日较差增大。
2.(1)白天陆地温度高于海洋;夜间陆地温度低于海洋。
(2)如下图。
(3)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3.
地理实践深探索
方向与建议
1.选择某天多个时间,判断学校五星红旗的飘向,并归纳一天内红旗飘向的变化特点。
2.收看天气预报,认识天气预报中的常见符号,特别是天气预报中的风向和风力符号。
展示与评价
略。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探究点
题号
大气的水平运动
1、2、3、6、7、13(1)(4)(5)
等压线图的判读
4、5、8、9、10、11、12、13(2)(3)、14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读某地大气水平运动的受力情况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字母a代表的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地转偏向力
C.摩擦力
D.近地面风向
答案 B
解析 先判读特征最明显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为d。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由高压指向低压,故c为风向。与风向垂直的是地转偏向力,故a为地转偏向力。与风向相反的是摩擦力,即b为摩擦力。
2.对风的速度有影响的力是(  )
A.a、d
B.a、b
C.b、d
D.b、c
答案 C
解析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对风速、风向都有影响;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摩擦力影响风向和风速。
3.图示区域不可能位于(  )
A.中国
B.美国
C.俄罗斯
D.阿根廷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风向右偏,说明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阿根廷位于南半球,故D项符合题意。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近地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完成4~5题。
4.N地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答案 A
解析 由题意可知,P地气压低于N地,则N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N处的等压线,且由北指向南;根据纬度可确定该地位于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右偏,因而N地风向为东北风。
5.M、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  )
A.M地
B.N地
C.P地
D.Q地
答案 D
解析 四地中,Q地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强。
下图示意某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据此完成6~7题。
6.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答案 A
解析 北半球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高空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7.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③或⑦
D.⑥或⑦
答案 C
解析 在高空不受摩擦力作用的情况下,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的风风向右偏,南半球的风风向左偏。
图甲、图乙为冬季某日沈阳附近20时的高空和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等压距相等;图中H代表高压中心,L代表低压中心,①②分别对应地面③④。据此完成8~9题。
8.判断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气压值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D
解析 高空气压小于近地面的气压,故①②气压比较小;读图乙可知,H为高压,从H向四周气压减小,所以④大于③,④气压值最高,故D项正确。
9.与图乙中沈阳风力状况相比,图甲中沈阳的(  )
A.风力更大,且风向一致
B.风力更小,且风向一致
C.风力更小,且风向相反
D.风力更小,且风向相反
答案 A
解析 图甲位于高空,不受地面摩擦力的影响,且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故图甲沈阳风力更大。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向斜穿等压线,结合等压线分布可知,风向几乎一致。
读世界某区域等压线(单位:hPa)示意图,完成10~12题。
10.此时,甲地风向为(  )
A.偏北风
B.偏西风
C.偏南风
D.偏东风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判断甲地风向,应先画出甲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南半球风向左偏,故甲地风向为偏北风,A项正确。
11.图示区域气压最大差值可能为(  )
A.31
hPa
B.33
hPa
C.39
hPa
D.41
hPa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等压距为4
hPa,气压最大值为1
020~1
024
hPa,气压最小值为984~988
hPa,故气压差为32~40
hPa,最大差值可能为39
hPa,C项正确。
12.图中四地,风速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甲地位于陆地上,且等压线相对稀疏,风力最小;乙、丙、丁三地位于海洋上,等压线疏密程度相同,乙地位于开阔的海洋上,丙地位于陆地东侧,丁地位于海峡处,受海峡狭管效应的影响,丁地风速最大,故D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52分)
13.读某气象局绘制的某日10时近地面的气压与气流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
(1)近地面风和高空风形成时有何差异?风向表现有何差异?(8分)
(2)图中有M、O、P三个气压中心,其中高压中心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4分)
(3)图示地区位于________半球,说明判断依据。(4分)
(4)在图中箭头①处画出气流所受的力及风向。(4分)
(5)若P、M之间气压差异的形成与热力环流有关,请画出P、M之间热力环流图。(4分)
答案 (1)近地面的风形成时受三个力的作用;高空的风受二个力的作用,即不受摩擦力的影响。近地面的风与等压线斜交;高空的风与等压线平行。
(2)P 气流方向
(3)北 水平运动气流向右偏转。
(4)如下图。
(5)如下图。
解析 第(1)题,近地面受三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受二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第(2)题,通过图中气流运动方向可知P为高压中心。第(3)题,从气流向右偏转可知,图示地区为北半球。第(4)题,①处受力情况为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并且在其右侧,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且位于风向左侧。第(5)题,考虑热力作用,近地面气温高,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则气压低;近地面受冷,气流下沉,则气压高。
14.读北半球某地区等压线图(单位:hPa),完成下列问题。(28分)
(1)①处的气压值为________
hPa,②处的气压值为________
hPa,①②的差值为________
hPa。(6分)
(2)在图中标出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的位置。(6分)
(3)在图中画出高压脊线()和低压槽线()的位置。(6分)
(4)图中甲地的风向是______________风,乙地的风向是______________风。(4分)
(5)甲地的风力较乙地的风力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6分)
答案 (1)1
040~1
045 995~1
000 40~50
第(2)(3)题见下图:
(4)西北 偏南
(5)小 甲地比乙地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所以风力小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①处为高压中心区,气压值为1
040~1
045
hPa;②处为低压中心区,气压值为995~1
000
hPa。①②的差值为40~50
hPa。第(2)题,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的为高压中心,中心气压低的为低压中心。第(3)题,高压脊线应画在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点的连线上,低压槽线应画在低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点的连线上。第(4)题,判断风向要掌握两点:首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其次根据北半球右偏的原理,判断风向。第(5)题,比较两地风力大小,主要比较等压线疏密。从图中看出甲地比乙地等压线稀疏,故风力较乙地小。新教材·地理 必修·第一册[Z]
第二课时 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
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
核心素养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水平1:通过资料归纳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水平2:能够根据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认识地面温压的基本关系。水平3:能够通过图表等资料,解释常见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水平4:能够运用热力环流解释相关地理现象;能够根据等压面图判读热力环流。
人地协调观:探讨城市热岛效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综合思维:分析气温、气压的关系,影响气温、气压的因素。地理实践力: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指导生产、生活实践。
热力环流
1.概念: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2.过程
3.图示
1.判断正误。
(1)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近地面热形成低气压,高空为高气压,气压自近地面向高空降低。(√)
2.近地面因温度高低形成的气压是(  )
A.高温形成高气压,低温形成低气压
B.高温形成低气压,低温形成高气压
C.高低温都形成高气压
D.高低温都形成低气压
答案 B
解析 近地面温度高会导致大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温度低会使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气压。
3.滑翔伞本身毫无任何动力,它之所以能够飞行,除了伞衣充满空气后显出特殊的形状外(飞行翼),全靠飞行员控制,结合大气的种种特性(空气动力)飞行。山坡气流与热力气流哪个更适宜滑翔伞水平滑翔?
提示 山坡气流沿着山坡地势升降,与地势起伏基本一致,可以在滑翔伞无滑翔员引领时安全飞行,所以山坡气流利于水平滑翔。热力气流自地面上升运动为主,可以使得滑翔伞上升,但是直线上升存在着安全上的风险,故热力气流不适宜水平滑翔。
任务探究 热力环流的形成
孔明灯(见下图)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发明的。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制成会漂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诸葛孔明发明的天灯是怎么升空的?
(2)孔明灯里面蕴涵着什么样的大气原理?
(3)判断下图可体现孔明灯上天位置的点,比较A、B、C、D四点的气压大小,将四点按气压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序。用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
[成果展示] (1)孔明灯里的空气受热后膨胀上升。
(2)热力环流。
(3)D处。PA>PD>PC>PB。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中三个关系的判读方法
(1)气温与气压的关系: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2)风与气压的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①②③④所示。
(3)等压面的凸凹与气压高低的关系: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如下图所示)。
3.等压面图的判读
(1)比较气压大小
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a处气压高于c处。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向上弯曲,气压高,如图中a处;等压面向下弯曲,气压低,如图中b处。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分布状况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则高空为低压,图中a处气压高于b处,甲处气压低于乙处。
(2)判断气流运动方向
水平方向上,气流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高,为下沉气流;近地面气压低,为上升气流。
(3)比较近地面气温高低
近地面气压高,气温低;近地面气压低,气温高。
(4)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5)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近地面低压,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
近地面高压,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
 
                  
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点的气压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2)图中①②③④四点的空气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
A.②→①
B.①→④
C.③→④
D.③→②
科学思维
热力环流图中气压和空气运动方向的分析思路
第(1)题,①②位于同一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故①气压低于②;①位于③所在等压面的上方,故①气压低于③;①位于④所在等压面的上方,故①气压低于④;②位于③所在等压面的下方,故②气压高于③。第(2)题,据气压分布可知,空气运动方向为②→③→④→①→②。
[答案] (1)D (2)C
 
                  
  提升运用能力
读某地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a、b、c、d四点气压的比较,正确的是(  )
A.Pa<Pb
B.Pa=Pc
C.Pb=Pd
D.Pd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b点海拔高于a点,故Pa>Pb;c点海拔高于d点,故Pd>Pc;b、d两点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等;Pa>Pc。
2.关于图中甲、乙两地的比较(P为气压,T为气温),正确的是(  )
①P甲<P乙 ②P甲>P乙 ③T甲<T乙 ④T甲>T乙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Pa>Pc,近地面气压分布和高空气压分布相反,故P甲<P乙;近地面受冷形成高压,受热形成低压,故T甲>T乙。
任务探究 常见热力环流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诗中的巴山指我国什么地区?
(2)产生夜雨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成果展示] (1)巴山泛指四川、重庆地区。
(2)受山谷风的影响,山谷夜晚多上升气流。
1.海陆风
(1)形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陆地增温快,海洋增温慢,陆地气温高于海洋,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陆地气温低于海洋,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2)影响:调节滨海地区气候,降低气温日较差。
2.城市风
(1)形成:城市人口、产业集中,排放热量多;城市建筑物增多,增温快;城市形成上升气流。
(2)影响:可能加大城市环境污染,有利于城市局部气候的改善;造成城市降水比郊区多,形成城市雨岛效应。
3.山谷风
(1)形成:白天,山坡增温快,空气沿山坡爬升;夜晚,山坡降温快,空气沿山坡下降。
(2)影响:山谷或盆地地区多夜雨。
 
                  
海子写过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在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为了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什么时间段完成拍摄(  )
A.16时至次日8时
B.8时至16时
C.18时至次日6时
D.6时至18时
科学思维
温压关系的分析思路
第(1)题,①④两地分别位于近洋面与近地面,温度应高于高空的②③两地;由此时的海陆环流图得出④处气温高于①处。第(2)题,面向大海,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后飘,说明近地面此时盛行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即海洋气温要低于陆地,依据图中海洋和陆地气温曲线可判断,一天中大约8时至16时陆地气温高于海洋。
[答案] (1)D (2)B
  提升运用能力
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从而引起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小型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风。读图回答1~3题。
1.如果要在图中布局化工厂,为了减少城市风对市区空气的污染,应选择(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C
解析 工厂应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圈外侧。
2.根据城市风的原理,今后城市造林的重点应该在(  )
A.市区
B.郊区
C.远郊
D.农村
答案 B
解析 在郊区植树造林,通过城郊热力环流,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3.最容易形成局部降水的点是图中的(  )
A.丙地
B.丁地
C.甲地
D.乙地
答案 C
解析 受热力环流的影响,城市盛行上升气流,易产生降水。
图表问题巧点拨
[教材第49页“读图”]
点拨 空气符合一般热胀冷缩的物理特征。近地面大气温度高,气体膨胀,单位体积内空气质点数少,对其下底面压力小,气压较低;反之则为高气压。
答案 近地面气温高,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气压较低;近地面气温低,近地面大气收缩下沉,气压较高。
地理实践深探索
方向与建议
1.在校园找出因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气温差异。
2.用气温计测量学校所在城市(或城市环境)、郊区(或郊区环境)气温,感受城市热岛效应。
3.利用长方形玻璃缸、胶合板、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模拟热力环流。
展示与评价
略。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探究点
题号
热力环流的形成
1、2、3、7、8、9、10、13
常见热力环流
4、5、6、11、12、14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1~3题。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  )
A.地面辐射
B.大气辐射
C.太阳辐射
D.大气逆辐射
答案 C
解析 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不均而导致的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差异,它是导致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故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为太阳辐射。
2.图中①②③④处,气压最高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答案 B
解析 根据气压分布的一般规律:垂直方向上,越往高空气压越低;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压吹向低压,故判断气压最高的是近地面的②处。
3.图中①②③④处中,气温最高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答案 A
解析 热力环流中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垂直方向上,越往高空气温越低;近地面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故判断①处气温最高。
下图中甲图表示某海滨地区海洋与陆地表面气温日变化,乙图表示同一海滨地区海陆之间气流运动特征。据此回答4~6题。
4.由图甲判断海上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D
解析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海洋的昼夜温差小。读图可知,虚线昼夜温差小,为海洋昼夜温度变化曲线,故海上气温最高出现在④时刻。
5.由甲图可知乙图出现时间约为(  )
A.白天
B.夜晚
C.早晨
D.傍晚
答案 A
解析 当陆地温度高于海洋时,形成图乙所示的海风;结合甲图可知,实线为陆地气温变化曲线,虚线为海洋气温变化曲线,陆地温度高于海洋的时间大约为8时到16时,是白天。
6.图乙中的风向在一天之内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原因是(  )
A.地球公转的影响
B.海陆受热不均的影响
C.地球自转的影响
D.受地形条件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读某校学生设计的模拟实验,完成7~8题。
7.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  )
①纸条M下降 ②纸条N上升 ③纸条M右偏 ④纸条N左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气温升高,气流上升,底部形成低压,上空形成高压;冰块气温低,气流下沉,底部形成高压,上空形成低压;在箱内底部空气从冰块流向电炉,上空空气从电炉流向冰块,形成热力环流,所以纸条M向右偏,纸条N向左偏,③④正确。
8.该实验模拟的是(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垂直运动
C.大气的热力环流
D.大气水平运动
答案 C
解析 根据上题解析可知,该实验模拟的是大气的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据此回答9~10题。
9.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下面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
答案 B
解析 热力环流主要是由地表冷热不均形成的,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故D项错误。白天陆地增温快,空气上升,形成低压,海洋增温慢,空气下沉,形成高压,故A项错误。受热岛效应影响,近地面风一般由郊区吹向市区,故C项错误。夜晚山坡气温下降快,冷空气沿坡面流向谷底形成山风,而山谷中的空气被迫上升,故B项正确。
10.市区和郊区之间形成热力环流的原因是(  )
①市区比郊区气温高 ②郊区比市区气温高 ③近地面气压市区比郊区高 ④近地面气压市区比郊区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市区人口密集,生产、生活及交通排放大量的人为热,形成热岛,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比市区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市区。
读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完成11~12题。
11.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热力环流,则流动方向为(  )
A.O→P→M→N→O
B.P→O→M→N→P
C.M→N→P→O→M
D.N→M→O→P→N
答案 A
解析 水平方向上,气流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则近地面由M流向N,高空由O流向P;依据热力环流图可判断,图中M、N为近地面两点,O、P为高空两点,且O、P分别对应位于N、M上空;M地气压高,说明是近地面气温较低处,气流由P下沉至M;则N为近地面气温较高处,气流上升至O。
12.下面图中正确表示N地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位置的是(  )
答案 A
解析 图中显示N地为近地面热低压区,故气温高于两侧、气压低于两侧同一高度,则A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52分)
13.读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
(1)图中①~⑤处,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_。(4分)
(2)A、B两地受热的是________处,空气________;冷却的是________处,空气________。(8分)
(3)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4分)
(4)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A、B中代表城区的是________,说明判断依据。(6分)
(5)若图中A处为海洋,B处为陆地,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________(白天或夜间)。(2分)
答案 (1)④ ⑤
(2)B 膨胀上升 A 收缩下沉
(3)画图略(其热力环流的画法应是近地面A→B,高空B→A,垂直方向A地下沉,B地上升)。
(4)B B地受热,空气上升,为市区。
(5)白天
解析 第(1)题,①②③位于同一等压面,气压相等;⑤处气压低于①;④处气压高于③。第(2)题,根据④⑤两处的气压差异,判断水平气流从④流向⑤,完成环流图,故A处盛行下沉气流,B处盛行上升气流,故受热处为B处,冷却处为A处。第(3)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近地面气流由A流向B,高空气流由④流向⑤,垂直方向气流由⑤流向A,由B流向④。第(4)题,根据前面两题分析,A处盛行下沉气流,为郊区;B处盛行上升气流,为城区。第(5)题,白天陆地气温较海洋高,故盛行上升气流。图中B处为陆地,盛行上升气流,可知该热力环流出现在白天。
14.我国东南一滨海城市的高中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海陆风现象及影响”小课题研究。甲图是学生绘制的该滨海城市的海陆气温日变化图;乙图是学生绘制的该地区海陆之间气流的运动状况图;丙图是该城市海陆风的天数统计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帮助他们完成这项研究。(28分)
(1)海陆风是沿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____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更替而转换。它也是一种________,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4分)
(2)比较图中A、B两处气温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A处气压________B处,C处气压________D处。(6分)
(3)图甲中代表陆地的序号是________;由图甲可推断,图乙中海风出现的时间约为________。(4分)
A.18时~次日7时
B.4时~当日14时
C.16时~次日8时
D.6时~当日18时
(4)从图丙可知,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________(季节)最少。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5)简析海风对沿海城市大气环境的有利影响。(6分)
(6)除海陆风外,典型的热力环流还有________________。(4分)
答案 (1)海陆热力性质 热力环流
(2)A地气温低于B地 高于 低于
(3)① D
(4)冬季 冬季风强盛从而掩盖了海陆风。
(5)海风从海上吹来,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6)山谷风、城市风
解析 第(1)题,海陆风是热力环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海陆受热差异。第(2)题,据海风可知,A气压高于B,因而A气温低于B,C气压低于D。第(3)题,海洋比热容大于陆地,因此其温度变化比陆地小,昼夜温差小,图中①为陆地,②为海洋。白天,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吹海风。第(4)题,从图丙可以看出,一年中冬季海陆风出现次数最少,此时我国受强盛的冬季风影响,冬季风势力强,干扰了海陆风。第(5)题,海风来自温度较低的海洋,有助于降低城市温度,增加空气湿度,使大气污染物扩散,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第(6)题,常见的热力环流主要是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