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1张PPT)
第一课时 海水的性质
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0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
夯实基础
答案
解析
提示
答案
解析
提示
02主题探究区
思维探究
实践运用
答案
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03综合活动区
释疑教材
拓展视野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04课后检测区
夯基固本
练速提能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本课结束
3e擎新教材·地理 必修·第一册[Z]
第二课时 海水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
核心素养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水平1:能够根据资料,说出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水平2:能够根据资料,列举影响海水运动的因素,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平3:能够根据资料,分析海水运动规律及其成因。水平4:能够根据资料,探讨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人类对海水运动的开发利用。
人地协调观:能够理解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水资源时,应该遵循海水运动规律。综合思维:分析海水运动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海水运动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地理实践力:查阅海水运动的相关资料。
一、波浪
1.大多数是在风吹过海面并将能量传递给水体时形成的。
2.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等引起的巨浪为海啸。
3.波浪与人类活动:利用波浪可以进行航海、发电。
二、潮汐
1.定义:是指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产生的水位周期性涨落现象。
2.对地貌的影响:塑造海岸的主要动力。
3.潮汐与人类活动:海港工程,航运交通,军事活动,渔、盐、水产业,近海环境研究与污染治理等都与潮汐现象密切相关。潮汐运动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可以用于发电。
三、洋流
1.定义:指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大规模流动。
2.洋流与气候
可以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热量平衡具有重要作用。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加湿的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3.洋流与人类活动
(1)影响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处,容易形成大型渔场。
(2)影响航海:顺洋流航行,航速比逆洋流要快得多。
(3)对海洋污染影响:可以扩大污染范围;也能加快受污染海区的海水净化速度。
1.判断正误。
(1)风、海底地震和火山喷发,都能为波浪提供能量。(√)
(2)低纬度海域的洋流为暖流,高纬度海域的洋流为寒流。(×)
(3)利用潮汐一天可以发电四次。(√)
(4)洋流可以加快海洋污染的净化,不会扩大海洋污染范围。(×)
2.潮汐运动的海水动力是( )
A.风的吹拂
B.河水推动
C.天体引潮力
D.地转偏向力
答案 C
解析 以月球为主的天体引潮力是潮汐现象形成的动力。
3.将海底泥沙带到海岸边沉积的是( )
A.涨潮、落潮
B.涨潮、弱潮
C.落潮、强潮
D.落潮、弱潮
答案 B
解析 涨潮时从广阔海面上涌入海湾、海岸的潮流把泥沙带来;落潮时带回海中。强潮流冲刷海岸和滩面;弱潮流使泥沙沉积下来抬高和加宽滩面。
4.非洲东南部有自北向南的暖流,而西海岸则是自南向北的寒流。寒暖流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 根据自身水温与所经海区水温的对比关系划分寒暖流。洋流的水温比到达海区温度低的为寒流,洋流的水温比到达海区温度高的则为暖流。
5.暖流的水温较高,暖流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有利无弊吗?
提示 不一定。暖流可能会导致沿岸温度更高;暖流不适宜冷水性鱼类生存;暖流高温容易导致水生生物的大肆繁殖、过度生长等环境问题。
任务探究 海水运动形式
冰岛、格陵兰岛、北极圈等给人们的感觉是寒冬、长夜等,加拿大东部拉布拉多半岛海岸有半年左右的封冻期。而位于60°N附近的卑尔根,1月均温0.7
℃,7月均温10.3
℃,年降水量1
800毫米以上,形成不冻港。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图示北大西洋中高纬度东西岸洋流的方向上有何差异?
(2)根据洋流影响,说明卑尔根成为不冻港的原因。
(3)简述格陵兰岛上存在地球上第二大陆地冰川分布的原因。
[成果展示] (1)北大西洋东岸洋流自南向北流(自西南向北流,或自低纬度流向高纬度);西岸洋流则是自北向南流(自高纬度流向低纬度)。
(2)卑尔根受强大暖流影响,温度更高,常年温度高于0
℃,所以成为不冻港。
(3)纬度很高,常年接受太阳辐射较少;两侧都有自高纬度流来的寒流影响,降低了温度等。
1.波浪的形式
2.潮汐的变化规律
(1)日变化:一天中有两次涨落现象。
(2)月变化:太阳、月球与地球大致在同一直线上时,高潮更高,低潮更低,潮差最大,形成大潮(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前后);太阳、地球连线与月球、地球连线大致垂直时,高潮不高,低潮不低,潮差最小,形成小潮(初八和二十三前后)。
3.洋流的分类
洋流
当地时间2018年9月28日,印度尼西亚中苏拉威西巴鲁市发生7.7级地震。截至10月2日,已经造成1
234人死亡。下图为地震后的照片。据此回答(1)~(2)题。
(1)照片反映的海水运动形式为( )
A.风浪
B.潮汐
C.海啸
D.风暴潮
(2)照片反映的海水运动形式属于( )
A.海浪
B.潮汐
C.洋流
D.风浪
科学思维
海水运动形式的判断方法
受强震影响,海水波动形成巨浪,这种巨浪称为海啸;海啸属于海浪。
[答案] (1)C (2)A
提升运用能力
风暴潮是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一般分为温带风暴潮和热带风暴潮。温带风暴潮一般由温带气旋或寒潮引起,热带风暴潮也称为台风风暴潮。据此回答1~2题。
1.温带风暴潮和热带风暴潮都较多的海域是( )
A.加拿大北部海域
B.英国东部海域
C.我国东部海域
D.印度东部海域
答案 C
解析 我国东部海域跨温带和热带,温带风暴潮和热带风暴潮都较多,故C项符合题意。加拿大北部海域地处寒带,英国东部海域地处温带,印度东部海域地处热带,故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2.与风暴潮形成无关的是( )
A.地震
B.台风
C.寒潮
D.温带气旋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台风、寒潮、温带气旋均可形成风暴潮;地震与风暴潮形成无关。
任务探究 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由A地到B地),共花了37天的时间。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只花了20天的时间就顺利到达,比第一次少用了17天。下图为大西洋局部地区洋流和哥伦布两次航海线路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哥伦布第二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比第一次少用17天,试从洋流对航海影响的角度分析原因。
(2)图示B、D两处海域中,水温较低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3)受图中洋流影响,北部非洲的西海岸更加________(湿润或干旱)。
(4)图中C处形成世界性大渔场。简述洋流方面的成因。
[成果展示] (1)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是逆着洋流航行的,速度较慢;第二次是顺着洋流航行的,速度更快。
(2)D处海域 D处海域有寒流流经,起到降低水温的作用
(3)干旱
(4)寒暖流交汇水温适中,适宜多种鱼类生长;寒暖流交汇引起海水扰动,利于海洋深处营养物质上泛到表层,促进海洋浮游生物生长,为鱼类提供更丰富的食物。
1.波浪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潮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石沪是修建在潮间带(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间的海岸),利用海水运动将鱼群困在石墙内的传统陷阱式捕鱼设施。下图示意台湾澎湖“心形项链”石沪,“项链坠”是集鱼的沪房,“项链串”是防止鱼游出石沪的石堤。据此完成(1)~(2)题。
(1)石沪主要修建在潮间带,主要是因为潮间带( )
A.海水深度较浅
B.渔业资源丰富
C.海面风浪较小
D.海水周期涨落
(2)推测沪房处的石墙剖面结构与实际最符合的是( )
科学思维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
第(1)题,据材料可知,石沪靠潮差来捕鱼。因此,石沪主要修建在潮间带,可以利用潮间带海水周期性涨落捕鱼。第(2)题,沪房内侧的石墙较陡,沪房外侧的石墙较缓,鱼进入沪房后难以逃脱;石墙高度高于高潮位,不会使鱼逃脱。
[答案] (1)D (2)B
提升运用能力
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由英国南安普敦出发,前往美国纽约。4月14日23时40分,泰坦尼克号与一座冰山相撞。此次海难造成1
500多人丧生。下图为泰坦尼克号邮轮航线示意图,实线表示邮轮航行线路,虚线表示冰山可能来源方向。据此完成1~2题。
1.搬运至遇难地点的冰山的来源方向最可能是( )
A.a
B.b
C.c
D.d
答案 A
解析 冰山应来自高纬度海区。读图可知,a来自于高纬度,极有可能带来冰山。
2.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海域渔业资源丰富,其主要成因是( )
A.受上升流的影响
B.受寒暖流交汇的影响
C.受暖流的影响
D.受下降流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海域邻近世界著名的渔场(纽芬兰渔场),渔业资源丰富,其主要成因是位于寒暖流交汇的海域。
图表问题巧点拨
[教材第66页“思考”]
点拨 阅读文字即可得知,海水盐度一是来自于陆地,二是海底热液活动。(本题具有开放性,回答有一定道理即可)
答案 赞成。生物活动、海底火山爆发等也可为海洋提供盐类物质来源。(发挥想像,合理即可)
[教材第66~67页“作业题”]
点拨 1.钢铁工业为耗水工业,对于缺水地区而言,发展钢铁工业的水源显然不足。该地海水淡化项目为钢铁工业提供生产用水。
2.参照本节所学的海水盐度、温度、密度垂直方向变化趋势,即可找出表层海水特征与4
500米以下深层海水特征的差异。
3.(1)根据材料可知,黑潮是暖流,使得所经海域海水温度升高,也对黑潮所经海区的沿岸地区有着增温加湿作用;黑潮为高盐度海水,也使得所经海域海水的盐度升高。
(2)黑潮为暖流,为暖水性鱼类提供理想的产卵处所,利于沿途鱼群增多繁衍等。
答案 1.海水淡化可以为本地区提供生产、生活及生态用水等。
2.温度低、密度大。
3.(1)黑潮使得所经海域水温升高、盐度增大。
(2)黑潮利于暖水性鱼类繁殖,利于所经海域渔业生产。
地理实践深探索
方向与建议
1.搜集海难信息,找出与海水运动有关的海难事故。
2.观看钱塘江大潮影像资料,归纳其运动特点。
3.查阅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资料,分析其与洋流关系。
4.查阅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分析其与洋流关系。
展示与评价
略。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探究点
题号
海水运动形式
1、3、8、9、10、12、13(2)、14(4)
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4、5、6、7、11、13(1)(3)、14(1)(2)(3)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暑假期间,小明到海边旅游,发现海滩上有大量原本生活在较深海底贝类的贝壳,同时看到远处海水总是不停地起伏变化,近岸地区海水起伏变化更加明显。据此回答1~2题。
1.小明看到的海水起伏变化的现象属于( )
A.波浪
B.海啸
C.潮汐
D.洋流
答案 A
解析 在海边看到的海水起伏变化应该是波浪。
2.下列海水运动形式中,对人类的破坏性最大的是( )
A.风浪
B.海啸
C.潮汐
D.洋流
答案 B
解析 海啸会引起近岸地区海水大规模上涨形成几米至十几米的水墙,排山倒海式地向陆地上推进,破坏力极大。
下图为南美洲南部沿岸洋流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①②两股洋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为暖流
B.①是暖流,②是寒流
C.均为寒流
D.①是寒流,②是暖流
答案 D
解析 据纬度可知,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①洋流向北流,为寒流;②洋流向南流,为暖流。
4.图示范围内世界著名的大渔场是( )
A.北海渔场
B.北海道渔场
C.纽芬兰渔场
D.秘鲁渔场
答案 D
解析 图示范围的西部为太平洋,有著名的秘鲁渔场。
“潮汐发电”是海洋能利用中发展最早、规模最大、技术较成熟的一种方式。下图是潮汐发电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利用潮汐发电,一天中发电次数为( )
A.一次
B.两次
C.三次
D.四次
答案 D
解析 涨潮和落潮时,海水都可以推动涡轮机发电,每天海水涨落两次,因此一天中可以发电四次,故D项正确。
6.下列海区中最有利于建设潮汐发电站的是( )
A.杭州湾
B.渤海海峡
C.台湾海峡
D.南海
答案 A
解析 杭州湾为喇叭口形的海湾,这种海湾地形能够使海水涨落幅度变大,大海和水库间的势能增大,最有利于发电。
公元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领两万五千将士从金门岛出发,到达澎湖列岛,进入台湾攻打赤嵌城。郑成功的大军舍弃港阔水深、进出方便、但岸上有重兵把守的大港水道,而选择了鹿耳门水道。鹿耳门水道水浅礁多,航道不仅狭窄且有荷军凿沉的破船堵塞,所以荷军此处设防薄弱。29日,郑成功率领军队乘着涨潮航道变宽且深时,攻其不备,顺流迅速通过鹿耳门,在禾寮港登陆,直奔赤嵌城,一举登陆成功,成功收复台湾。据此完成7~8题。
7.4月29日最可能是农历的( )
A.三月二十三
B.四月初一
C.四月初八
D.四月二十三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29日,郑成功率领军队乘着涨潮航道变宽且深时”可知,29日正逢大潮,可能是农历初一或十五前后。
8.潮汐的成因是( )
①月球的引力 ②地球的引力 ③太阳的引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 B
解析 潮汐的形成主要与太阳和月球的引力有关。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降水和气温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造成图示区域20°纬线大陆东西两岸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洋流性质
B.风向差异
C.海陆位置
D.地形起伏
10.关于图中甲、乙两支洋流的性质及流向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寒流,向南流
B.甲,暖流,向北流
C.乙,寒流,向北流
D.乙,暖流,向南流
答案 9.A 10.D
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甲洋流沿海地区气温低于乙洋流沿海地区,故甲洋流为寒流,向北流;乙洋流为暖流,向南流。
16世纪开始,欧洲奴隶贩子从本国出发,装载工业品到非洲。从非洲将黑奴贩卖到美洲,再经大西洋将美洲的农矿产品运回欧洲。下图为“三角贸易”航线示意图。据此回答11~12题。
11.决定“三角贸易”路线的主导因素是( )
A.洋流性质
B.洋流流向
C.潮汐规律
D.海浪大小
答案 B
解析 决定海洋航行路线的主导因素是洋流流向。
12.关于图中各航段所借助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出程借助的洋流为暖流
B.中程借助的洋流为寒流
C.归程借助的洋流具有增温增湿作用
D.出程、中程、归程借助的洋流性质相同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各航段所借助洋流位于北半球,出程借助的洋流向南流,为寒流;中程借助的洋流向西北方向流,为暖流;归程借助的洋流向东北方向流,为暖流,对沿岸气候具有增温增湿作用。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52分)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2018年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再超10亿吨,继续保持世界唯一的超10亿吨超级大港的地位,港口排名实现全球“十连冠”;年集装箱吞吐量首超2
600万标准箱,首次跻身世界港口排名前三名。
材料二 2018年9月23日下午4时,2018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首届中国·舟山渔场丰收节活动拉开帷幕。
材料三 2018年9月27日(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迎来每年最大的潮水。浙江省海宁市沿江一线盛景,共吸引了超过15.7万游客驻足观看。
(1)轮船进出港时如何利用潮汐?(4分)
(2)简述“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一著名水文地理景观的形成原因。(8分)
(3)分析舟山渔场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8分)
答案 (1)进港、出港时选择高潮位;进港时,应选择潮汐上涨时;出港时,应选择潮汐回落时。
(2)农历八月十八日处于天文大潮时期,引潮力大,潮差较大;杭州湾呈三角形(喇叭形),口大内小,当潮水从外海涌来时,被不断推高;夏秋季节东南季风盛行,加强了潮势。
(3)大陆架宽、浅,水温适宜;地处寒暖流交汇处,鱼的种类多;有长江、钱塘江等河流注入,带来大量的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类,饵料丰富;周围岛屿众多,为鱼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解析 第(1)题,进出港均应选择高潮位。进港时,应选择潮位上涨时;出港时,应选择潮位回落时。第(2)题,钱塘潮的形成与特殊的海湾地形、特殊的天文条件、盛行风等有关。第(3)题,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主要和饵料丰富、生存环境适宜有关。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2分)
麦哲伦环球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成就。葡萄牙航海探险家麦哲伦率领的探险船队于1519年9月20日出发,1522年9月6日成功返回,历时1
082天,航线全长60
440千米。下图为麦哲伦环球航行示意图。
(1)麦哲伦环球航行的主要动力是什么?(4分)
(2)比较甲、乙、丙、丁四个航段航速的快慢,并说明理由。(8分)
(3)指出图中①②③④四大渔场的名称,从洋流角度说明四大渔场的成因。(12分)
(4)比较A、B两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从洋流角度说明理由。(8分)
答案 (1)盛行风和洋流。
(2)甲、乙两个航段航速快,丙、丁两个航段航速慢。甲、乙两个航段顺洋流航行,丙、丁两个航段逆洋流航行。
(3)①是纽芬兰渔场,②是北海渔场,③是秘鲁渔场,④是北海道渔场。①②④三个渔场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③渔场是上升流形成的。
(4)A地气温低,降水少;B地气温高,降水多。A地受寒流影响,B地受暖流影响。
解析 第(1)题,海洋航行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和洋流。第(2)题,根据洋流方向和航行方向即可判断。第(3)题,读图可知,①②④三个渔场位于寒暖流交汇处,③渔场位于上升流处。第(4)题,A地受寒流影响,B地受暖流影响。(共78张PPT)
第二课时 海水的运动
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0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
夯实基础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提示
提示
02主题探究区
思维探究
实践运用
答案
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03综合活动区
释疑教材
拓展视野
答案
答案
04课后检测区
夯基固本
练速提能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本课结束
3e擎新教材·地理 必修·第一册[Z]
第五节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课时 海水的性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
核心素养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水平1:能够运用图表资料,说明海水的盐度、密度的含义,列举影响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因素。水平2:能够根据图表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水平3:能够根据图表资料,分析影响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因素。水平4:结合运用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海洋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时,应该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的原则。综合思维:分析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地理实践力:调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意义。
一、海水的性质
1.判断正误。
(1)表层海水平均盐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2)北半球海水等温线分布不规则,而南半球海水等温线近似平行于纬线。(√)
2.下列四个地区中,海水密度最小的是( )
A.赤道表层海域
B.北极深海
C.赤道深海
D.副热带浅海
答案 A
解析 海水密度水平方向上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垂直方向上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所以赤道表层海水盐度最小。
3.距离亚马孙河河口附近在160千米范围内几乎全是淡水,号称“淡水海”。简答其形成原因。
提示 亚马孙河位于赤道附近,流域面积极为广阔,为世界上径流量最大的河流,丰富的河流淡水在入海口附近积累,盐度很低,所以该海域几乎全是淡水。
二、海水的性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海水盐度与制盐
利用海水制盐,是与人们生活联系最密切的生产活动之一;中国主要盐场有天津长芦盐场、台湾布袋盐场、海南莺歌海盐场等。
2.海水淡化解决水资源不足问题
海水淡化已成为一些沿海国家和地区解决淡水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1.判断正误。
(1)台风只能给沿海地区带来灾难。(×)
(2)进行海水淡化的国家只有发达国家。(×)
2.下列地区发展海水淡化价值较大的是( )
A.英国西海岸
B.阿拉伯沿海地带
C.我国青海盐化工业
D.巴西亚马孙河沿岸
答案 B
解析 阿拉伯地区气候干旱,石油工业对水资源需求量大,海水淡化作用突出。
3.海水的温度变化与异常天气现象
海水温度的时空变化,对气象、航海、捕捞业等有深刻的影响。热带洋面生成的台风给沿海地区带来暴雨,引发洪水,也带来丰沛的降水。
4.海水密度变化与潜艇航行
海水密度变化对于航行于海中,特别是深海中的探测船和潜艇有直接的影响,对设在海底的通信电缆也有重要的影响。
3.低纬度沿海地区,人口分布较为密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未来海水温度再升高,对人类更有利,对吗?
提示 不对。因为人类已经适应当前各地海水温度及气候,若局地海水温度异常,可能引起台风、厄尔尼诺、拉尼娜等诸多异常天气现象。这些异常天气现象还会引发暴雨、洪水、干旱等灾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任务探究 海水的性质
“为什么说海水又苦又涩?”是歌曲《游子吟》的第一句歌词;《游子吟》是电视剧《虾球传》的主题曲。
电视剧《虾球传》中的虾球,自小生长在香港贫民区的一个小混混,父亲在虾球5岁时便去美国打工,一去便杳无音信,虾球母亲体弱多病,虾球从小便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为了生存而活下去”,但命运总是在和虾球开玩笑,他只想靠自己的力气求一安稳的生活,却阴差阳错地被香港黑社会老大“鳄鱼头”看中成为其手下……在鳄鱼头从黑社会老大成为逃犯,直至在广州风生水起成为清剿队的团长,虾球的命运也随之一路起伏跌宕,最终认清了自己要走的道路。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海水又苦又涩?这种苦涩的成分是什么?可能来自哪里?
(2)海洋中哪个海域盐度最高?简答其成因。
(3)盐度最高的纬度带,海水温度和密度怎样?
[成果展示] (1)海水含有氯化钠、氯化镁等物质,才显得又苦又涩。被公认的说法是海水盐分来自大陆径流;也有人认为海洋中盐分来自海底火山喷发。
(2)红海的盐度最高。这里降水少、蒸发强,且无陆地淡水径流汇入。
(3)回归线附近的海水温度较高;密度较低。
1.表层海水平均盐度的纬度分布
(1)分布规律:自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域向南北两侧递减。
(2)图示
(3)极值区及原因
赤道低值区:赤道地区降水多,大气中水汽多、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烈,蒸发相对较弱,所以盐度很低。
回归线附近高值区:回归线附近降水较少,大气中水汽很少、太阳辐射几乎无任何削弱,水温高、蒸发强烈,盐度极高;南回归线附近极少有陆地淡水汇入,盐度更高。
高纬度地区盐底低:纬度高气温低,海水蒸发量小;北纬60°海区盐度远低于南纬60°海区,是因为北纬60°地带陆地广阔,注入海洋的河流水稀释了海水。
2.表层海水平均温度的纬度分布
(1)分布规律:自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逐渐降低。
(2)图示
(3)极值区及原因
赤道附近最高:海水热量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低纬度地区常年太阳高度大,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多、水温高。
南极附近海域水温比北极更低:纬度高,接收太阳辐射少;南极较高纬度海域的浮冰多、反射率高,水温更低;浮冰融化吸热,导致温度再度偏低。
3.表层海水平均密度的纬度分布
(1)分布规律:自低纬度地区向南北两极方向逐渐增大。
(2)图示
(3)极值区及原因
高纬度密度大:高纬度海区水温低,海水略有收缩,所以密度较高。
低纬度密度小:低纬度海区水温高,海水略有膨胀,所以密度较低。
下图为大西洋三个观测站测得海水温度绘制的温度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三个观测站中纬度最高和纬度最低的分别是( )
A.①、②
B.①、③
C.③、②
D.③、①
(2)图示500米深处,海水热量的直接来源是( )
A.太阳直接辐射
B.海底炽热岩浆
C.表层海水传递
D.人类活动排放的余热
科学思维
海水温度变化的分析思路
第(1)题,先获取三个观测站表层海水温度的高低,按照纬度低水温高、纬度高水温低的规则,判断三个观测站的纬度高低。第(2)题,图示海水温度垂直变化特点是自表层向下水温降低,所以直接热源来源于海洋表层。
[答案] (1)C (2)C
提升运用能力
下图为南美洲南部东西海岸海水等值线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A处温度远低于东海岸,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
A.海浪
B.潮汐
C.暖流
D.寒流
答案 D
解析 南美洲南端东海岸受暖流影响,西岸则受寒流影响,故西岸等温线向北延伸。
2.图中B处盐度较低,其原因是( )
A.城市热岛效应
B.河流径流
C.潮汐
D.寒暖流交汇
答案 B
解析 B地位于河流入海口处,河流径流为淡水,河口处盐度低于外海的盐度。
任务探究 海水的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北京时间2019年7月4日凌晨0时30分,在经过19小时33分钟的漫长考验后,由5位巾帼泳士组成的中国女子横渡队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格里内斯角登陆,总游程72.85千米。此次横渡是中国女子队员首次成功接力横渡英吉利海峡。
在接力横渡的队员中,笫二棒是来自安徽凤阳的“女铁人”郑克美。另外4名队员分别是:第一棒辽宁张淑娟、第三棒黑龙江陆艳华、第四棒山西王水亮、第五棒重庆魏青。她们之中,包括郑克美在内,共有4名队员曾于2017年6月成功横渡琼州海峡。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与郑克美横渡过的琼州海峡相比,这次她参加的挑战接力横渡英吉利海峡水温上具有怎样特征?
(2)两个海峡水温为什么存在着差异?
(3)若选择潜泳参加比赛,选手感觉的水温与海洋表层相比有着怎样的差异?
[成果展示] (1)我国琼州海峡水温较高,郑克美这次横渡的英吉利海峡水温低。
(2)琼州海峡纬度较低,常年接受太阳辐射多,水温较高;英吉利海峡纬度较高,接受太阳辐射较少,水温较低。
(3)水面下温度比表层温度更低。
1.海水盐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海水盐度与制盐
(2)利用海水淡化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2.海水的温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海水温度与异常天气现象
太平洋东部海水异常变化会引起大气运动和海水运动的变化,进而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变化,从而形成多种灾害性天气,对人类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
(2)海水温度与海洋航行
在中高纬度地区,冬季海水有结冰现象,不利于海洋航行。
(3)海水温度与渔业生产
海水温度高的地区,鱼类生长快;海水温度低的地区,鱼类生长慢。
3.海水密度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海水密度越大,浮力越大,轮船吃水深度越浅;反之,轮船吃水深度越深。
下图为2017年我国沿海地区主要省市海水淡化产水规模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我国海水淡化规模大的省市主要分布在( )
A.珠江三角洲
B.东北地区
C.长江三角洲
D.环渤海地区
(2)浙江省是我国南方地区海水淡化规模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主要原因是( )
A.浙江省大部分降水少
B.浙江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C.浙江省岛屿众多,岛上水资源短缺
D.浙江省河流稀少,水资源短缺
科学思维
海水利用方式的分析思路
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海水淡化规模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有天津市、山东省、浙江省和河北省等。其中,天津市、山东省和河北省位于环渤海地区。第(2)题,浙江省大部分地区降水丰富,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浙江省岛屿众多,岛上人口较多,岛屿储水条件差,水资源短缺。
[答案] (1)D (2)C
提升运用能力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1~2题。
1.甲处的盐场为( )
A.长芦盐场
B.布袋盐场
C.莺歌海盐场
D.北部湾盐场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甲处位于海南岛西南部,该处的盐场为莺歌海盐场。
2.该盐场晒盐的有利条件有( )
①海滩平坦 ②晴天多、光照强 ③夏季多暴雨 ④气温日较差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地形平坦开阔,晴天多、光照强,有利于晒盐,故A项正确。
图表问题巧点拨
[教材第58页“思考”]
点拨 从文字和图片信息可知,落潮时可以通过天桥上岛;再参考表格材料可知,这一天早上5时23分满潮,中午11时35分干潮;傍晚17时47分再次满潮,夜间23时59分再次干潮。结合白天游览的正常活动,“满潮时间加3小时等于桥面露出时间”的说明,所以最早应该在8时23分才能通过天桥上岛参观。
答案 8时23分。
[教材第59页“思考”]
点拨 纬度位置——波罗的海在55°N~65°N之间,降水多、蒸发小;红海位于北回归线~30°N之间,降水少、蒸发强;地表径流——波罗的海周围有较多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汇入;红海周围全为干旱的沙漠,无地表径流汇入;海区形状——都很封闭,与外海水体交换缓慢,盐度一直保持不变。
答案 波罗的海位于55°N~65°N之间,降水多、蒸发小,周围有较多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汇入,海区很封闭,外部大西洋高盐度海水难以进入,所以波罗的海盐度保持很低,成为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区。红海位于北回归线~30°N之间,降水少、蒸发强,东侧阿拉伯半岛、西侧非洲东北部地区,全为干旱的沙漠,无地表淡水汇入,且海区很封闭,与印度洋的阿拉伯海、大西洋地中海的低盐度水体交换缓慢,盐度一直保持很高,成为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
[教材第60页“思考”]
点拨 表层海水平均盐度从赤道向两极呈马鞍形分布。垂直分布从高纬和低、中纬两方面考虑。由图可知,0~1
000米深度范围内,高纬地区海水盐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低、中纬地区海水盐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超过1
000米深度,海水盐度变化较小,大致在35‰左右。
答案 水平分布:从赤道向两极呈马鞍形分布。
垂直分布:0~1
000米深度范围内,高纬地区海水盐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低、中纬地区海水盐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超过1
000米深度,海水盐度变化较小,大致在35‰左右。
[教材第61页“思考”]
点拨 沿着P61图2-5-6中180°经线,找出该经线与两种温度范围分界线(为一条等温线)的交点,根据这条经线上的不同纬度对应的温度数值,在由纬度—温度组成的坐标系中标点、描线,即可得到180°经线方向上表层海水温度随纬度变化曲线。再与图2-5-3对比得出异同。
答案 画图略。
共同点:低纬度数值高,高纬度数值低。
不同点:温度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降低;盐度在副热带海域最高,向南北两侧降低。
[教材第62页“思考”(上)]
点拨 在水平方向上,表层海水温度表现为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逐渐降低。在垂直方向上,从表层到海底,海水温度呈递减的趋势,大致在1
000米以下,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不大。
答案 水平方向上: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逐渐降低。
垂直方向上:从表层到海底,温度呈递减的趋势。
[教材第62页“思考”(下)]
点拨 在水平方向上,表层海水密度主要受温度和盐度变化的影响。赤道附近的海水温度高、盐度低,表层海水密度最小;向两极方向海水密度逐渐增大,在两极的寒冷海域出现密度最大值。在垂直方向上,由于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承受压力增大,海水密度的总趋势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
答案 水平方向上: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
垂直方向上: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地理实践深探索
方向与建议
1.选择我国某海域,上网查找该海域水温、盐度、密度特征。
2.世界某海域被称为“淡水海”,请找出该海域。
3.上网查找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及现状。
展示与评价
略。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探究点
题号
海水的性质
1、3、4、5、6、8、9、10、13
海水的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7、11、12、14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下图为“永盛”号货轮航行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四处海域,海水温度最低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丙海域位于北冰洋,纬度最高,故海水温度最低。
2.“永盛”号在乙—丙段航行,通航环境受到诸多自然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海水运动
B.大气运动
C.天气多变
D.海上浮冰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乙—丙航段纬度高,海水结冰期长。通航时间为夏季,多浮冰,对海上航行影响很大,故D项正确。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能正确表示海水温度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A
解析 海水温度在0~1
000米深度内,海水温度随深度递减明显;在1
000米以下深层海水中,基本保持着低温的状态,故A项正确。
4.水温受太阳辐射影响大的深度是( )
A.0~1
000米
B.1
000~2
000米
C.2
000~3
000米
D.2
000~3
000米
答案 A
解析 0~1
000米水深,水温变化显著,说明该深度的水温受太阳辐射影响大。
一艘货轮从乙海域沿图中航线航行到丙海域(图一),图二为甲海域盐度分布图。读图,回答5~7题。
5.甲海域盐度普遍较高,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河流径流量小
B.降水少,蒸发强
C.河流补给少
D.海水利用量大
答案 B
解析 读图,根据海陆轮廓、陆地形状、纬度等可知,该海域为红海。红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主要是因为位于副热带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其次还有周围陆地上无淡水注入、海域较封闭等原因。
6.甲海域盐度分布规律可以表明( )
A.印度洋是这里海水交换的主要水源
B.北回归线处降水最少
C.两岸国家都是无流国
D.沿海地区是人口稠密地区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红海的盐度北部高于南部,主要原因是南部海水通过海峡与印度洋相通,与印度洋存在海水交换,盐度略低。
7.轮船航行过程中,吃水深度变化的大致特点是( )
A.逐渐变深
B.逐渐变浅
C.先变深后变浅
D.先变浅后变深
答案 D
解析 海水密度越大,浮力越大,轮船吃水深度越浅。红海密度最大,吃水深度最浅,故D项正确。
读大西洋表层海水性质示意图,回答8~10题。
8.关于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的含义,组合正确的是( )
A.甲—温度,乙—密度,丙—盐度
B.甲—温度,乙—盐度,丙—密度
C.甲—密度,乙—温度,丙—盐度
D.甲—密度,乙—盐度,丙—温度
答案 C
解析 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乙表示温度;盐度由副热带海域向南北两侧递减,丙表示盐度;密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增,甲表示密度。
9.由图可知,北极地区的表层海水( )
A.温度高、盐度低、密度小
B.温度高、盐度高、密度小
C.温度低、盐度低、密度大
D.温度低、盐度高、密度大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北极地区表层海水温度低、盐度低、密度大。
10.海水的密度( )
A.与海水温度呈正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
B.与海水温度呈正相关,与盐度呈正相关
C.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与盐度呈正相关
D.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
答案 C
解析 根据海水温度、盐度、密度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温度越低,密度越大;盐度越大,密度越大。海水密度与温度呈负相关,与盐度呈正相关,故C项正确。
甲图为台湾某盐场所在地的气候统计资料图。读下图,完成11~12题。
11.该盐场最有可能位于乙图中(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答案 A
解析 盐场应位于降水较少的背风地带,台湾的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太平洋上,岛屿的西部为背风地带。
12.若仅考虑天气因素,该盐场最适宜晒盐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C
解析 仅考虑天气因素,盐场晒盐的最佳季节应该是降水少、蒸发大的季节,结合甲图,可知是9、10、11、12月份,是秋季。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52分)
13.读年降水量与海洋表面平均盐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26分)
(1)说明全球盐度的纬度分布特点。(2分)
(2)比较C纬度带和D纬度带盐度的差异,并分析原因。(8分)
(3)比较A纬度带和E纬度带盐度的差异,并分析原因。(8分)
(4)全球盐度最高的海域是_______,试分析原因。(8分)
答案 (1)由副热带海域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2)差异:C纬度带盐度低,D纬度带盐度高。
原因:C纬度带降水丰富,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低;D纬度带降水稀少,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盐度高。
(3)差异:A纬度带盐度较低,E纬度带盐度较高。
原因:A纬度带位于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有众多河水注入海洋,海洋表面盐度较低;E纬度带位于南半球,大部分为海洋,缺少河水注入,海洋表面盐度较高。
(4)红海 地处副热带,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陆地淡水注入;海域封闭,与外界海水交换少。
解析 第(1)题,读图即可判断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第(2)题,读图可比较两个纬度带盐度差异,原因从降水量和蒸发量两个方面分析。第(3)题,读图即可比较两个纬度带盐度的差异,原因从气候和河流两个方面分析。第(4)题,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域是红海。原因从气候、河流、海域封闭性等方面分析。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图甲示意世界某石油主要产区的海陆分布,该区域海水淡化技术世界领先,有数千家海水淡化工厂。图乙示意海水淡化流程。
(1)概括甲海域表层海水盐度分布特点,并说明其主要影响因素。(4分)
(2)一艘油轮在甲海域由北向南航行,指出油轮吃水深度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6分)
(3)分析该地区海水淡化产业发达的原因。(8分)
(4)近年来,波斯湾沿岸海水淡化厂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有人反对在波斯湾沿岸地区扩大海水淡化规模。试推测其反对的理由。(8分)
答案 (1)特点:表层海水盐度由西北向东南递增。主要影响因素:河流(径流)。
(2)变化特点:逐渐变浅。原因:由北向南,海水盐度逐渐增大,海水密度逐渐增大,海水浮力变大,因而油轮的吃水深度逐渐变浅。
(3)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水资源需求量大;多为临海国家;海水淡化技术水平高;石油资源丰富,资金雄厚。
(4)波斯湾沿岸油田众多,石油污染严重,水质较差;海水淡化会排放浓盐水和废水,会破坏波斯湾沿岸生态;高压泵吸水可能导致海洋生物死亡。
解析 第(1)题,读图,根据等盐度线即可判断盐度分布特点;受两河流域径流的影响,波斯湾北部海域盐度较低。第(2)题,轮船吃水深度与海水浮力有关,海水盐度越大,密度越大,浮力越大,吃水深度越浅。第(3)题,从水资源数量、需求量、资金、技术等方面分析。第(4)题,反对扩大海水淡化规模的理由主要考虑海水水质和海水淡化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