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2.7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2.7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2-28 18:56:32

文档简介

(共84张PPT)
第七节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0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
夯实基础
答案
解析
提示
答案
解析
提示
02主题探究区
思维探究
实践运用
答案
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03综合活动区
释疑教材
拓展视野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04课后检测区
夯基固本
练速提能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本课结束
3e擎新教材·地理 必修·第一册[Z]
第七节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
核心素养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水平1:根据地理资料,说出主要植被类型。水平2:运用地理资料,说明影响植被的自然环境条件。水平3:能够运用资料,结合典型植被,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水平4:结合区域,分析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布局植被。综合思维:分析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区域认知:运用地图,说明植被分布规律,说出主要分布地区。地理实践力:观察学校所在地植被类型,探讨其与植被的关系。
一、世界主要植被类型
1.热带植被主要包括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等
1.判断正误。
(1)不同的气候带,植被类型一定不同。(×)
(2)苔原植被一定分布在极地地区。(×)
2.亚热带植被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和亚热带荒漠草原
3.温带植被包括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草原
4.寒带植被的苔原,由极地(或高山)灌木、苔藓、地衣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
2.常绿硬叶林分布在(  )
A.南北纬10°之间
B.热带干旱地区
C.地中海气候区
D.亚欧大陆北部
答案 C
解析 常绿硬叶林是在地中海气候区发育的典型植被。
3.对比说明雨林、硬叶林、针叶林形态差异及其主要原因。
提示 雨林茂密、常年葱郁,因常年水热丰富;硬叶林叶坚硬、有蜡质,因夏季干热;针叶林稀疏、叶片呈针状,因为热量不足。
二、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1.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减少,由此形成热带植被、温带植被、寒带植被的格局。
(2)距海远近不同、水分条件存在差异,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差异。
(3)洋流也是影响植被的因素之一。
2.植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通过光合作用影响大气成分。
(2)通过蒸腾作用增加大气湿度,调节局地气候。
(3)植物根系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4)植物残落体变成腐殖质,从而改变土壤的物理及化学性质。
(5)植被经过长期作用能使区域地理环境朝着一定方向改变。
1.判断正误。
(1)决定植被类型的根本因素是水分、热量以及二者的配合状况。(√)
(2)植被通过呼吸作用影响地球上大气成分。(×)
2.干旱地区植被再度减少,可能引起(  )
A.气温年较差变小
B.空气更加洁净
C.土壤水肥增多
D.沙漠化加剧
答案 D
解析 干旱地区植被减少,防风固沙功能下降,空气中沙尘增多,故B项错误。区域气候变干,气温年较差增大,故A项错误。植被减少,枯枝落叶减少,土壤有机质累积少,土壤肥力下降,故C项错误。植被减少后,气候更加干燥,土地沙漠化加剧,故D项正确。
3.雪线之下、高山草甸之上的过渡地带,通常海拔4
000米以上的砾石、沙石处于不稳定状态,随时滚动,被称为流石滩。这里没有茂盛的草甸,更没有葱郁的树木灌丛,少量植被多具有速生、叶片厚、根系发达等特点。
试分析流石滩上的植物是如何对抗恶劣的生存环境的。
提示 流石滩地势高峻,多山地大风,温差大,土壤浅薄,无法生长高大、稠密的植株,所以植被小而少。海拔高,暖季短,所以植被多速生;叶片肥厚利于保温抗旱;根系发达可以抵御干旱和大风。
任务探究 世界主要植被类型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降水较少。下图为内蒙古植被类型分布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判断A、B、C三种植被类型。
(2)描述内蒙古植被的分布规律。
(3)指出影响内蒙古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
[成果展示] (1)A为森林;B为草原,C为荒漠。
(2)森林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地区,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东部地区,荒漠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地区。
(3)水分(降水)。
1.植被的分类
2.森林
3.荒漠和草原
                  
读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植被带的典型植被依次是(  )
A.森林、草原、荒漠
B.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C.森林、高山草甸、荒漠
D.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2)丁地降水量及主要水汽来源是(  )
A.大于300
mm;大西洋
B.大于300
mm;印度洋
C.小于300
mm;印度洋
D.小于300
mm;北冰洋
科学思维
荒漠与草原区别的分析思路
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为中亚地区,气候干旱是其基本特征。根据等降水量线分布可知,甲地降水在300毫米左右,乙、丙的降水量都在300毫米以下,而且丙地比乙地更少。故甲、乙、丙三地的典型植被依次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第(2)题,丁地东南方向是海拔较高的山地,正处在来自大西洋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相对较多。再从图上的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来看,丁地降水在300毫米以上。
[答案] (1)B (2)A
  提升运用能力
 
                  
某类植物(下图)不跟土壤接触,其根群附着在其他树的枝干上生长,利用雨露、空气中的水汽及有限的腐殖质(腐烂的枯枝残叶或动物排泄物等)为生。读图,回答1~2题。
1.该类植物为(  )
A.藤本植物
B.附生植物
C.草本植物
D.寄生植物
答案 B
解析 结合材料信息“根群附着在其他树的枝干上生长”和图示信息可知,该类植物为附生植物,故B项正确。
2.该类植物主要出现在(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答案 A
解析 附生植物主要出现在热带雨林,故A项正确。
任务探究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植物种类占全国的1/6,动物种类占全国的1/4,森林覆盖率80.8%,是中国第二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大叶种茶的原生地、普洱茶的故乡,西双版纳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左图为西双版纳多层经济林模拟图,右图为西双版纳森林景观。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根据人类的影响程度,可将植被分为哪两类?两图分别属于哪类植被?
(2)影响植被生长和分布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3)简要说明西双版纳多层经济林形成的原因。
(4)西双版纳生物物种丰富,主要原因是什么?
[成果展示] (1)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左图为人工植被,右图为天然植被。
(2)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
(3)根据阳光在森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经济林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逐渐形成垂直结构。
(4)地处热带雨林地区,水热充足,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生长。
1.气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气候是影响植被分布最重要的因素,光照是绿色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热量和水分对植被分布有显著影响。
2.自然环境对植物特征的影响
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的植被,它们在个体形态、生理机能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
(1)水生植物:生长在水域中,形成水生植物,如莲花等,叶子硕大,根系不发达。
(2)旱生植物:生长在干旱地区,形成旱生植物,如骆驼刺、仙人掌等,叶片细小,根系发达。
3.植物对自然环境的指示作用
植物生长对自然环境长期的依赖作用,使植物产生某些适应性与其生长的环境保持统一,使植物能够指示自然环境的某些特征,因而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如树冠可指示风向,根系发达可指示干旱环境,植被茂密可指示温暖湿润环境等。
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读图,完成(1)~(3)题。
(1)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太阳辐射
C.土壤
D.降水
(2)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土壤
D.降水
(3)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两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降水
科学思维
地理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第(1)题,读图可知,日本本州岛自南向北樱花初放日期越来越晚,这是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造成的热量差异。第(2)题,M和N在同一纬度,而且都位于沿海,但N地附近有日本暖流经过,起增温加湿的作用,所以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洋流。第(3)题,M、N两地位于海岸线附近,海拔极低;相对来讲,P地地势高,热量相对不足,所以P地樱花初放日期较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
[答案] (1)B (2)B (3)A
  提升运用能力
2017年12月5日,位于我国河北北部的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2018年暑期,小明到塞罕坝旅行。小明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塞罕坝主要是人工林场,曾经为“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初期造林成功率很低,该地年降水量约为400~600毫米,地处典型的草原和森林交错带,生态景观十分丰富。在游览某景点的途中,小明发现某处的谷地长草,而坡地长树,这让他非常疑惑。据此回答1~2题。
1.推测该处景观“谷地长草,坡地长树”的原因是(  )
A.谷地热量较差
B.谷地夏季易涝
C.谷地降水较少
D.地形不便植树
答案 B
解析 谷地海拔较坡地低,热量条件较好,A项错误;该地年降水量在400~600毫米,夏季降水集中,谷地地区地势较低,容易积水成涝,不利于树木成活,B项正确;由于海拔差异不大,降水差异较小,C项错误;谷地地形平坦,土层较厚,适宜植树,D项错误。
2.塞罕坝初期造林成功率很低的主导因素为(  )
A.热量
B.降水
C.土壤
D.地形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塞罕坝地区“黄沙遮满天,飞鸟无栖树”,沙漠化严重,土壤贫瘠,不利于植树成活,造林成功率很低的主导因素为土壤。
图表问题巧点拨
[教材第75页“思考”]
点拨 根据文字、图片信息可知,乞力马扎罗山地势高峻,自山麓至山顶热量、水分垂直变化明显,形成不同的植被带。
答案 不同海拔的水热条件有差异,形成不同的植被带,所以在山顶周边显示出不同的植被颜色。
[教材第78页“思考”]
点拨 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干热、冬季暖湿,夏季植被生长旺盛,但是水源供应不足,植物为了减少水分蒸发,在这一特殊环境下逐渐演变为坚硬革质叶片,并在叶面上覆盖茸毛,或叶片退化为刺,树皮角质化、层层覆盖。
答案 常绿硬叶林叶片坚硬、覆盖蜡质(革质化),叶面覆盖茸毛或退化为刺,树皮老化后层层覆盖而不脱落、变得粗糙,都是为了保持植株的水分、减少植株体内水分的蒸腾。
[教材第80页“思考”]
点拨 从植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角度分析自然环境中没有植被将会出现的状况。
答案 自然环境中没有植被会导致碳氧失衡,大气湿度减小,气候干燥,土壤水分减少,土壤肥力下降,自然环境恶劣,影响其他生物生存繁衍。如果植被受到严重破坏,自然环境将不断恶化。
[教材第82页“思考”]
点拨 1.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庞大,有着多样的生态作用。结合塞罕坝所在地理位置——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兼具湿润区水土保持和干旱区防风固沙效益,还具有一般绿色植被的生态功能。
2.该地位于半干旱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自然植被及人工植被也深受地理环境影响。恶劣的环境不尽适宜林场植树,一旦形成规模后则植被的巨大效益得到彰显,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答案 1.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涵养水源、水土保持等,以及维护地球上碳氧平衡、维护当地生物多样性等。
2.塞罕坝地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为半干旱半湿润的自然环境,植树造林难度较大,营造生态林地的树种有环境要求,成功建设的林地生态效益突出。
[教材第82~83页“作业题”]
点拨 1.热带雨林乔木高大、枝繁叶茂,为了支撑其庞大的躯体,其根呈翅膀状向四周延伸、并沿着地面逶迤延伸,加大基础以解决“头重脚轻”的难题;热带雨林生物循环旺盛,降雨较多、吸水极快,层层林间水蒸气在叶片上凝结滴下,形成滴水叶尖的现象。
2.山地森林上限附近由矮化、扭曲及变形的树木组成的林地或丛林。由于风力增强及冬春积雪较多,树木变形弯曲或矮化成灌丛状,甚至匍匐地面然后倾斜向上生长,形成耐瘠薄土壤、萌生力强,适应高的空气湿度和强风,组成单纯、呈单层外貌的矮曲林。
3.荒漠植物有的叶面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刺状或呈无叶类型,以减少蒸发;有的具肉质茎或叶,以贮存水分;有的茎叶被有茸毛,以抵抗灼热;大多数植物具有发达根系,以利于从深层土中吸收水分。
答案 1.热带雨林枝繁叶茂、树冠高大,所以块状根面积大,可以保证高大乔木的直立性;雨林水汽丰富、植被大量吸水,植被叶片上气孔多、蒸腾强烈,且散布在空气中的水汽在叶片上凝结形成水滴,所以呈现“滴水叶尖”现象。
2.山地顶部多大风,土壤发育程度低,昼夜温差大,坡陡,冬春积雪较多,所以矮曲林树木变形、弯曲或矮化,甚至匍匐地面然后倾斜向上生长,一是弥补营养物质的不足,二是减小大风破坏植株,三是可以防止倒伏。
3.沙漠地区缺水严重,植被向地下更大范围扎根可以获得充足的地下水资源;叶片较小,可以减少水分的蒸腾;茎不长、坚硬和粗糙,以抗大风、水分蒸腾等。
地理实践深探索
方向与建议
1.寻找中国(或世界)植被分布图,总结分布规律和主要分布地区。
2.调查当地主要的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类型,说出其环境特征。
3.调查当地可指示环境特征的典型植被。
4.调查当地城市绿化植被,总结其主要作用。
展示与评价
略。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探究点
题号
世界主要植被类型
1、3、4、5、7、9、10、11、13(1)(2)、14
植被与自然环
境的相互关系
2、6、8、12、13(3)(4)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市树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城市的一张名片。市树从当地分布广泛且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大乔木中选取。湖南郴州市树为樟树,河北石家庄市树为国槐。据此完成1~2题。
1.樟树和国槐分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常绿阔叶林
D.常绿阔叶林 常绿硬叶林
答案 A
解析 湖南省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樟树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北省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因此国槐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故A项正确。
2.导致湖南和河北两省树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土壤
C.水分
D.热量
答案 D
解析 湖南和河北两省纬度差异明显,造成热量差异大,从而导致树种差异,故D项正确。
读我国某地植被景观图,完成3~4题。
3.图示植被类型属于(  )
①天然植被 ②人工植被 ③草原 ④森林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当地茶农正在从事采茶活动。图示植被为茶树,茶树属于森林;茶树为人工栽培的植物,属于人工植被。
4.图示景观主要分布在我国(  )
A.西北地区
B.北方地区
C.青藏地区
D.南方地区
答案 D
解析 我国茶树主要位于南方地区。
读我国植被分布图,完成5~6题。
5.甲、乙、丙三类植被分别是(  )
A.森林 草原 荒漠
B.森林 荒漠 草原
C.草原 森林 荒漠
D.荒漠 草原 森林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甲类植被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和南部,该区域降水较多,为森林;乙、丙两类植被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丙类植被所在地距海更远,故乙为草原,丙为荒漠,故A项正确。
6.造成甲、乙、丙三类植被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土壤
C.水分
D.热量
答案 C
解析 甲类植被所在地距海近,降水多,为森林;丙类植被所在地距海最远,降水最少,为荒漠。故造成三类植被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为水分,C项正确。
图甲为某地景观图,图乙为旗状树冠图片。读图,完成7~8题。
7.关于两图所示植被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
A.图甲—天然植被
B.图甲—草原
C.图乙—人工植被
D.图乙—森林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图甲为人工植被;图乙为天然植被,为森林。
8.造成图乙中树冠呈旗状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不均
B.地形崎岖
C.风力作用
D.人为砍伐
答案 C
解析 旗形树冠的形成主要与风力作用有关。
读某植被景观图,回答9~10题。
9.该植被枝叶呈针状的原因是(  )
A.气候寒冷
B.气候干旱
C.土壤贫瘠
D.地形平坦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它分布于较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树叶为针状有利于抗寒。
10.此类植被广泛分布的国家是(  )
A.中国
B.美国
C.加拿大
D.澳大利亚
答案 C
解析 图示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读某国植被和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11~12题。
11.甲、乙、丙植被类型分别是(  )
A.草原 荒漠草原 荒漠
B.荒漠 草原 荒漠草原
C.荒漠草原 荒漠 草原
D.草原 荒漠 荒漠草原
答案 A
解析 由经纬度和国土轮廓可知,该国为蒙古。甲、乙、丙均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域,水分条件稍好的甲为草原,水分条件最差的丙是荒漠,乙为过渡性植被——荒漠草原。
12.造成甲、乙、丙三地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土壤
答案 B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导致三地植被差异的直接因素是三地的水分条件不同,故B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52分)
13.读植被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
(1)图中属于天然植被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属于人工植被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8分)
(2)与图中其他类型的植被相比,乙类植被的突出特征是什么?(8分)
(3)指出丙类植被的突出特征及其成因。(4分)
(4)指出甲、丁两类植被的显著区别。(4分)
答案 (1)乙 丙 甲 丁
(2)四季开花;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藤本植被和附生植被;有茎花和板根现象。
(3)枝叶退化为针状。适应干旱寒冷的环境。
(4)甲秋冬季落叶,丁四季常绿。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乙为热带雨林,丙为亚寒带针叶林,属于自然植被;甲为苹果树,丁为柑橘树,属于人工植被。第(2)题,乙为热带雨林。可四季开花;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藤本植被和附生植被;有茎花和板根现象。第(3)题,丙为亚寒带针叶林。树叶退化为针状,以抗寒抗旱。第(4)题,甲为苹果树,属于落叶阔叶林;丁为柑橘树,属于常绿阔叶林。显著区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秋冬季落叶,常绿阔叶林四季常绿。
14.读非洲植被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28分)
(1)A为________________,所在地的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________________,非洲的________________和亚洲的________________。(10分)
(2)B为________________,所在地的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主要分布地区有非洲的________________高原和________________高原、南美洲的________________高原等。(10分)
(3)C为________________,对应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最大分布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8分)
答案 (1)热带雨林 全年高温多雨 亚马孙河流域(亚马孙平原) 刚果河流域(刚果盆地) 印度尼西亚(马来群岛)
(2)热带草原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东非 南非 巴西
(3)热带荒漠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炎热干燥 非洲北部(北非、撒哈拉沙漠)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A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三大热带雨林分布地区。第(2)题,B为热带草原,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气候特征为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主要分布地区有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巴西高原等。第(3)题,C为热带荒漠,主要分布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全年炎热干燥,最大分布区为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