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1、绘画中的光与影
学科:美术
年级:八年级上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2课时
授课人:梁宇
教学内容:
光与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本课教材编写时使用素描专业术语,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素描中的光影现象,初步掌握利用光影表现物体的能力。提升关注自然现象的习惯,引导学生在探究中逐渐认识不同角度的光与影,看光源,画光源,表现黑白及彩色光源。通过引导使学生感受光与影的魅力。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光影作为一种绘画造型手段,是再现性绘画用来表现自然的重要语言,素描和油画是表现物象光影变化最便利的绘画形式。光不仅呈现形体和色彩,而且不同光照的角度、强弱也会引发人们不同的情感反映。
2、过程与方法:可通过大量图片的对比、赏析培养学生认知、辨析、审美等方面的能力。本课知识点多,有些知识较抽象,采用动态的、直观的教学方法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媒体课件、现场演示、欣赏、学生参与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感受光影在塑造形体和表现气氛方面的神奇表现和魅力。力求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积极性和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1〉赏析、评价素描、油画经典作品,了解光影作为绘画表现语言在绘画中的作用。
〈2〉观察、探索明暗调子变化规律,初步掌握用调子造型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用光影调子造型的方法。
教学用具:素描、油画和线描作品若干、石膏几何体。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教学情景,引入课题(5分钟)
1、教师放映手影表演
学生观看之后教师总结,说出光与影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有很多,比如说皮影戏,还有舞台灯光的应用,摄影作品也是离不开光和影,可见光和影在艺术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引进光和影这一课时。
第二步:讲授新课
(10分钟)
(一)、理解光影
1、教师出示放映两张同一组静物的素描画,一幅上有明暗调子,一幅没有,让学生看哪一幅更真实,立体感空间感最强烈。
学生讨论:光与影在塑造形体方面和在表现气氛方面的作用。
教师总结:〈1〉、在塑造形体方面:光影是再现性绘画用来表现自然的重要语言,它使画面具有真实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明暗调子造型的素描是以光影表现的典型。素描和油画是表现物象光影变化最便利的绘画形式。〈2〉、在表现气氛方面:光影不仅呈现形体和色彩,而且不同光照的角度、强弱也会引发人们不同的情感反应。运用不同变化的光影可以营造、渲染不同的气氛。
2、结合总结赏析名画名作:尝试从光影运用的两个角度(塑造形体和营造气氛)分析、欣赏《1808年5月8日枪杀起义者》和《落叶的春天》
教师提问:这幅画在光影运用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表现?对主题表现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作者利用强烈的光影对比,展现了一个恐怖和惊悚的画面,包裹着画面的大面积暗影,令人窒息、压抑,而反衬于亮部的人物由于强烈的视觉反差和人物“千钧一发”的生存状态引发读者强烈的关注和担忧,从而营造了一种触目惊心、扣人心玄的视觉效果。
《落叶的春天》:以柔和的光影变化营造出一种清静悠远、肃穆的氛围。明暗调子对人物进行了严谨细腻的形体塑造,人物造型真实而饱满。
3、多媒体对比赏析油画、素描、线描作品。
(二)、掌握光影的规律(10分钟)
实物演示几何体在不同角度、不同强度光线照射下的明暗变化。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指出光影照射下的几何体有哪些明暗变化?寻找明暗变化规律并归纳出明暗五大调子系统。
学生回答(一人发言,可多人补充)。
教师总结:五大调子系统(结合课件演示明暗调子的变化及规律)。
物体受光照射之后出现的五大调子:
(1)、高光——也是亮面,是物体直接受光的部分,调子表现最亮。
(2)、暗部中间色——是物体侧受光部分,调子稍暗。
(3)、明暗交界线——是物体中既没有受到光的照射,有没有反光源地影响,调子通常时暗而浓。
(4)、反光——是物体受到周围环境色的影响,调子在暗部稍亮。
(5)、投影——物体的影子,调子稍暗。
(三)、运用光影画图画:(18分钟)
1.尝试用铅笔在本页中未画出明暗的地方画上合适的明暗调子,表现立体效果,体会明暗规律。
2.用明暗调子做球体练习,要画出五大调子的变化,表现出立体效果。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绘画。
作业同桌互换,教师讲评,学生自评,选出优秀的作品。
第三步:课堂小结(2分钟)
教师总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对学生提出希望。
教学反思:
主要通过实物演示,学生参与的形式来增强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首先通过现场实物演示,让学生观察几何体在光源变化下的明暗调子变化,从而总结概括五大基本调子,然后教师再用更科学、直观的课件演示加强学生对明暗调子造型的理解。最后用两个小练习来完成本节课设计。在评改作业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为学生互评,弥补课上练习时间的不足,使课上教学得到有效延续,通过互评这一方式,过滤所学知识,加强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