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湘教版九年级化学 3.1构成物质的微粒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仁爱湘教版九年级化学 3.1构成物质的微粒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仁爱科普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12-29 15:3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课时
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选自仁爱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题三《物质的构成》第一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教材主要内容为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学习构成物质的微粒所具有的性质。在此之前,学生在前面两个专题的学习中,通过观察和探究身边的一些物质,产生了对化学的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专题三将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等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但这一章节内容抽象,一些微观概念,学生往往较难理解,处理不当很容易形成教学难点。本节课是带领学生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的第一课时,对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具有重要作用,也为进一步探究微粒的种类等后面三节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以后化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中考必考的内容。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微粒特征的认识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2)了解微粒的基本特征;
(3)能用微粒的观点去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联系日常生活、实验演示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有关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学习物质的学习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学习观。了解微粒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微粒特征的抽象性;运用微观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类比法、多媒体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一:我们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那么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推进新课:将糖放入水中得到的糖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提问:糖去哪儿了?(虽然看不见了糖,但是喝糖水时有糖的甜味,感觉到糖确实存在。)这些糖变成我们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及其微小的微粒存在水中。
分析:科学技术的进步,证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多媒体:展示图片。
学生:阅读课本第52页。物质是由及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资料:一滴水(1ml水约20滴)中大约有1.67
×1021个水分子,如果每人每分钟数100个分子,那么一滴水中的水分子个数就需30亿人数1万年才能数完。而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
提问: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什么特征?
回答:质量小,体积小。
过渡: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这些微粒是静止的还是不停的运动的
实验演示:实验1:20ml蒸馏水+2~3滴的酚酞试液(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现象:溶液为无色,无明显变化
结论:水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
实验2:向实验1的溶液中滴加浓氨水
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结论:浓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实验3
:A和B
:20ml蒸馏水+2~3滴的酚酞试液;C:3~5ml的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把A、C两个烧杯的溶液罩在一起。
现象:A烧杯溶液逐渐变红,B烧杯的溶液仍为无色。
提问:为什么A烧杯中溶液会变红呢?
回答:氨水使酚酞变红。
提问: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氨水的腿跑A中去了吗?
结论:构成浓氨水的微粒在不停的运动
小结:综合上述实验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停的运动。
举例:
1、我们在校园里能闻到桂花的香味。因为构成花粉的微粒不停的运动到我们鼻子周围,所以我们能够闻到花香。
联系生活:
1、生活中防煤气中毒、泄露的方法:在煤气中加入少量硫醚(有特殊的气味)。
2、用警犬搜救地震中被埋在废墟地下的人员:由于狗的鼻子的嗅觉灵敏度是人类的1万到10万倍之间,他们可以闻到很细微的气味。被埋藏的人体散发出的气味分子游荡与空气中,才会被狗的鼻子捕捉到。
实验4: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品红,不要搅拌,观察现象。
现象:热水中品红扩散较快。
结论:微粒运动的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微粒运动的速率越快。
提问:湿衣服为什么会变干?
分析:因为水分子不停的运动到空气中,离开了衣服,所以衣服会变干。
提问: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要干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微粒运动的速率越快。)
实验演示5: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
现象:10ml酒精+10ml的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
提问:为什么体积变小呢?
类比启发:把分别装满石头颗粒与细沙的两个杯中的物质混合,通过类比想象,找到合理的解释。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间隙。
提问:微粒间的间隙可以改变吗?
实验五: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现象:空气比水更容易压缩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间隙。微粒间的间隙与物质的状态有关:气态>液态>固态,所以气体往往比液体、固体容易压缩。
联系生活:一个压邉但未破损的兵乓球,我们通常用开水烫,它又鼓起来,这是为什么?
分析:用开水烫时,温度升高,球内的微粒之间间隙增大,所以兵乓球又重新鼓起来。
小结:微粒间的间隙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间隙越大。
多媒体展示:物质状态的变化微观三维模拟动画。并从从微观的角度去解释物质三态的变化实质上是什么在改变?
回答:构成物质微粒间的间隙发生改变,微粒的大小与数目不发生改变。
学生练习:用微粒的观点去解释热胀冷缩的原理。
过渡:通常说的爆炸都是化学变化,有一种爆炸是物理变化。
分析:气球爆炸:温度越高,微粒间间隙增大导致.
【课堂练习】:
1、歌中唱到“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满院花开香也香不过它”,这说明了(

A.微粒的很小
B.微粒在不停地运动
C.微粒之间有间隔
D.同种物质的微粒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微粒性质不同。
2、不能用微粒的性质解释的现象是(
)
A.酒精温度计能指示温度变化
B.酒香不怕巷子深
C.将二氧化碳降温加压变成干冰
D.大庆地区春天易发生沙尘暴
3、如图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5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糖块,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线
,(“高”“低”“相平”),这一现象说明了:

(1)糖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呢?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构成物质微粒的有关知识。知道并了解构成物质的微粒性,可以用微粒的观点去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板书设计】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
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2、构成物质微粒的特征:
1、很小
2、不停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的速率越快。)
3、有间隙: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微粒间间隙越大;
与物质的状态有关:气>液>固。
【布置作业】
1、家庭小实验:花露水与水混合
实验用品:花露水瓶一个(瓶颈细长195ml)过期花露水约半瓶。
实验步骤:在空的瓶里到入约半瓶水,再慢慢到入约半瓶花露水至瓶口,用大拇指堵住瓶口倒置,重复几次。观察液面是否低于瓶口。想一想是什么原因?
2、请从微观的角度去解释下列现象:
(1)盛夏将自行车放在阳光下,车胎爆炸。
(2)为什么病人发烧时常用酒精降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