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下生物 1.1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下生物 1.1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12-28 21:0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东非大裂谷两侧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部分热带雨林变成了稀树草原,使得一部分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
甲壳虫乐队(Beatles)的名字不只是一种音乐浪潮的代名词,还与人类进化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联系在一起。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东北部阿法尔地区出土了最古老的阿法南猿。美国人类起源研究所的唐纳·约翰逊第一次怀着异常激动的心情,观察了一位年轻妇女的骨骼,其完整性达到了40%。当时,在他的耳畔回响起甲壳虫乐队演奏的一支曲子,其中的一句“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的歌词让他灵机一动,于是他决定给这位“年轻妇女”起“Lucy”(露西)这个像音乐一样美妙的名字,露西的发现者直到今天还一再重申:“虽然后来发现的其他古人类化石被认为比露西更古老,但她在古人类和现代人的出现之间所起到的连接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师:在东非大裂谷地带,古人类学家发现了世界上最多的早期古人类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等。想一想,为什么在这里会有这么多的早期古人类化石呢?
[讲授新课]
生:可以说明人类的始祖在非洲。
生:什么是化石?化石是怎样形成的?
师:哪位同学通过查阅资料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生:化石是埋藏在地层里的古代生物的遗物。最常见的化石是由牙齿和骨骼形成的。古代动物死后,尸体的内脏、肌肉等柔软的组织很快便会腐烂,牙齿和骨骼因为有机质较少,无机质较多,却能保存较长的时间。如果尸体恰好被泥沙掩埋,与空气隔绝,腐烂的过程便会放慢。泥沙空隙中有缓慢流动的地下水。水流一方面溶解岩石和泥沙内的矿物质,另一方面将水中过剩的矿物质沉淀下来或成为晶体,随着水流会逐渐渗进埋在泥沙中的骨内,填补牙齿和骨骼有机质腐烂后留下的空间。如果条件合适,由外界渗进骨内的矿物质在牙齿和骨骼腐烂解体之前能有效地替代骨骼原有的有机质,牙齿和骨骼便完好地保存成为化石。由于化石中的大量矿物质是极为细致地慢慢替代其中的有机质,所以能完整地保存牙齿和骨骼原来的形态,连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的组织形态都能原样保存。天长日久,骨骼的重量不断增加,由原来的牙齿和骨头变成了还保存牙齿和骨头原有的外形和内部结构的石头,这个过程被称作“石化过程”。
除了牙齿和骨骼外,有的动物的粪便也能成为化石。例如,有的肉食动物吃肉时是连着碎骨一起吞下的,粪便里有许多没有被消化掉的碎骨,碎骨不容易腐烂,所以也能成为化石。脚印也能成为化石。人或动物踩在泥沙上,造成脚印。泥沙干后,脚印又被另外的物质填满。两种物质都被后来渗进去的矿物质石化后保存下来,但是两种物质的性质不同,软硬不同,容易风化或破坏的程度也不同。一种物质被风化或破坏后,另一种物质便表现为脚印化石。
师:对,还由于东非火山灰和火山熔岩构成的地层有利于化石的保存,所以那里就成了文物搜寻者优先追逐的宝地。
师:化石是最好的证据。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这几幅古生物学家挖掘出的不同时期古人类化石的图片。其中就有“露西”妇女的骨骼,你们能发现什么问题?
生:(观察、思索)
师:我们来分析一下: (1)就“露西”妇女的骨骼来看,她的上肢和下肢是否有区别?根据四肢和骨盆的形态,想象一下她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2)“东非人” 用图中所示石块做什么?从石块的形状来推测,“东非人”在使用工具方面已经具有什么能力?
生:从“露西”妇女的骨骼来看,她的上肢比较细短,下肢比较粗长,具有粗长的下肢骨,骨盆上下扁,左右阔,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东非人” 所用的石器明显经过加工,分别呈斧状和凿状,可当作工具来砍砸和削刮物体,由此推测“东非人”在逐渐适应直立行走的过程中,已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
师:再来观察“东非人”头骨化石及复原像, 你们能想到些什么呢?
生:“东非人”既有现代类人猿的特征,又有人类的特征。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可能说明“东非人”是处在进化当中。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栏目中与古兽同行中的南方古猿一段)请你们推测一下古人类当时的生活状况。
生:(观看、讨论、回答)
生1:生活在裂谷东部高地的森林古猿,本来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后来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下肢用来支撑体重和行走,逐渐变得粗壮有力;而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也逐渐变得灵巧。
生2:“露西”时代的古人类就处于这个阶段。他们能够使用工具,从而使自己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猎和御敌能力都大大增强了。
生3:“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
师:对,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复杂而精巧的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又促进了脑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困难。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而且大脑的语言中枢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使他们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
生:(分组表演)请一位同学选择三位好朋友,自己想好一句话并告诉其中一位, 要求他只用表情或动作把这句话的意思传给第二位,由第二位再用同样的方式传给第三位朋友。最后由第三位朋友用语言表达出原意来。
师:通过这样的过程,原话的意思改变了没有?由此可见,语言在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语言使我们大家能进行很好的交流。没有语言而仅用肢体去表达,会产生很多的误会。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充分而恰当地运用语言。用语言进行交流也是动物与人的本质区别之一。
师:下面在你们观察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后,请指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哪些方面是逐渐变化的?
生:(观察、小组讨论交流)
生1:运动方式使人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
生2:劳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不会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制造和使用包括电脑在内的各种复杂工具。
生3:赤身裸体→懂得御寒、遮羞。
师:在同大自然严酷的斗争中,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人类现在被称为“生物圈的主宰者”,改变环境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的生物。人类是否应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生: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掉。人类虽然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但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类应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生: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吗?
师:有的人听说“古猿变人”,看见动物园里的猿在许多方面确实有几分像人,自然会问:现在的猿能不能变人?答案是:现在的猿不能变人。人和现在的猿是从共同的祖先分道发展而来的。现代猿的祖先长期在热带密林中生活,它们用前肢在树枝之间攀援,用手像钩子那样挂在树枝上,前肢变得越来越长,大拇指变小,后肢变弱。后肢不能长时间地独立担当使身体移动的功能,让上肢灵活地使用天然工具,现代的猿大拇指太短,不能与其他四指有力地对握,不能紧紧握着树枝或石块当武器和工具。进化是不能逆转的。即使现代猿的生活环境恶化,树木变稀疏或消失,它们的大拇指也不能再长大,前肢也不能再缩短,后肢也不能变粗壮。总之,它们不能经常直立着躯干用两条腿走路,不能用手抓着树枝或石块谋生和抵御敌人,它们无法适应这样的环境,只能被淘汰,而不能进化成人。
师:人猿同祖,现代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也是生物圈中的成员,同样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权利,我们应当加强保护。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生:人类应加大对现代类人猿等各种野生生物的保护措施,如加强宣传的力度, 贯彻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它们生活的森林环境,坚决制止一切破坏它们生存的行为等。
师:也希望你们能把所说的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明白了些什么呢?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归纳总结本节所学知识)
[巩固练习]
1.下列哺乳动物与人类亲缘关系最密切的是( )
A. 猕猴 B. 长臂猿 C. 恒河猴 D. 大叶猴
答案: B
2. 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 )
A. 长臂猿 B. 北京猿人 C. 森林古猿 D. 类人猿
答案:C
3. 森林古猿进化到人的特定的环境因素不包括( )
A. 造山运动 B. 出现冰川期
C. 森林变得稀疏 D. 恐龙灭绝
答案:D
4. 下列不属于人类特有的特征是( )
A. 有复杂的语言 B. 使用工具
C. 直立行走 D. 大脑发达
答案:B
5. 下列动物不属于类人猿的是( )
A. 长臂猿 B. 森林古猿 C. 猩猩 D. 黑猩猩
答案:B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人类的起源:森林古猿
人类的发展
●活动与探究
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除了化石以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请你们课后模仿科学家的研究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并与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