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做酸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做酸奶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2-28 18:3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授


做酸奶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继前一课从整体上认识微生物的概况之后,再分类认识其中常见的一类微生物——细菌。
学情分析
通过本课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知道细菌具有双重作用,引发学生关注病菌的传播。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认识细菌、病毒;
能够通过尝试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
知道病菌的传播途径及一些预防措施;意识到要关注与科学和人类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重点: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难点:知道病菌的传播途径及一些预防措施
教法学法
实践教学、动手操作教学
教学过程

1
课时
基本环节
教师引导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教育技术应用
课前导入
谈话:前几天,我们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
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全班汇报并交流学生提出问题。
白板课件,幕布揭示课题。产生神秘性(1页)“酸马奶”介绍,拓展学习内容,增加学生的阅读知识量。(2页)
课中探究
课中探究
课中探究
课中探究
讲解如何做酸奶、注意事项,动手制作,品尝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评价制作酸奶的过程
教师小结:
(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2)细菌的繁殖;
(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讨论并交流:你还能举出哪些有用或有害的细菌?
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认识细菌和
酸奶形成的原因。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然而,一旦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学生动手制作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学生讨论,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学生交流,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生交流、讨论,汇报
做酸奶的注意事项,使用电子白板照相的遮盖功能。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3、4页)让生锻炼了动手能力白板笔填写内容,制作过程当中出现的情况填写。(5页)白板笔填写内容,让学生也可以动手操作白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热爱科学。(6页)
课后延伸
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认识病毒及其对人类的危害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回顾和解释 ,通过做酸奶活动,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生谈收获
白板拓展延伸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拓展内容增长一些课外的知识量很好的。(7、8页)
板书设计
做酸奶酸奶成分——微生物
教学反思
在教学《做酸奶》这一课时,因为考虑到时间的关系,决定让学生把做酸奶这一实践活动延续到家里进行。在上第二课时的课上作了一次调查,发现回家做酸奶的同学寥寥无几,难得有个别同学做了却没有成功。因此决定和学生一起再经历一次做酸奶的过程。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学生需要教师进行引导科学实验活动。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应该了解实验应注意的控制变量问题,但是真要做起实验来,他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在学生实验前将这一技能有目的地进行渗透,可以让学生在后面的实验过程中知道如何对实验变量加以控制。 每一个实验都能给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但对于小学生来讲要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还是比较困难的,就要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一来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习效率就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