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太阳系大家族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2太阳系大家族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2-28 18:5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太阳系大家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地球也是太阳系大家族中的一颗行星。了解太阳系,是人类迈向宇宙的第一步。本课正是从引导学生将视角指向茫茫宇宙的目的出发,由认识地球公转引向认识、了解太阳系和太阳这颗恒星,并指导学生探究太阳系的一些现象。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
第一,介绍地球的公转及其造成了四季的变化。课文首先结合插图,说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围绕太阳公转,并指出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1年)。然后,指导学生开展对比实验,研究阳光照射角度对被照物体温度的影响,引导学生懂得太阳光直射时产生的温度高,太阳光斜射时产生的温度低,并由此联想到,地球斜着身体围绕着太阳公转时,南半球、赤道、北半球依次轮流着被太阳直射、斜射,温度也相应循环变化交替,以此解释四季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第二,介绍太阳系的家庭成员中各大星体及其运动规律。课文通过图片展现出太阳系的主要物质形态,表现出太阳系是由受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组成的系统,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在接近同一平面的近圆轨道上,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而“做模拟太阳系的游戏”,能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巩固对八大行星运行轨道的认识。
这里需要特别介绍的是,为什么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变为了八大行星?
2006年8月24日晚,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第26届大会上,来自各国天文界权威代表投票通过联合会决议:今后,原来九大行星中的冥王星将不再位于“行星”之列,而属于矮行星。80%的代表投票同意更改最后草案。
最终决议把行星和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定义为三类,即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原九大行星除冥王星外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八个行星依然被称为“行星”;在20世纪之后陆续发现的冥王星、谷神星、齐娜星被称为“矮行星”。按照新定义,位于围绕太阳的轨道上;有足够大的质量来克服固体应力,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形);并可以清空自身轨道附近区域的天体叫“行星”。专家认为,就现在的观测看,只有八大行星满足这些定义。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太阳系的运动规律。在此部分,课文介绍了研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关系的研究方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实践活动,自行设计实验,掌握实验的技能技巧,使学生提高综合探究能力,并加深对太阳系星体运行规律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提出更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开拓学生的研究视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学情分析
1.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对地球进行了比较深入地探究,知道了地球是太阳系的主要成员之一,太阳系各成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学生学习本课已经积累的认知经验。
2.学生对太阳系的空间观念、太阳系的构成及成员之间的关系等相关内容了解得比较少,这是本课学生探究活动进行的一个障碍。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太阳及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
2.知道四季的成因。
3.能够做阳光直射与斜射形成温差的实验。
4.能够用模拟实验探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组成太阳系的主要天体。
难点: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
评价任务
1.认识太阳及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
2.通过模拟实验,认识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裹上红纸的球、标有行星名称的头饰或小球,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日地运动
1.(演示太阳、地球、月亮运动的动画)提问:谁来说说,太阳、地球、月亮是怎样运动的?
2.提问:月球绕地球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绕太阳公转。你知道公转一圈的时间是多少吗?
3.提问:怎样记住太阳、地球、月亮是怎样运动的?
4.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出示儿歌: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
二、认识四季的成因
1.实验:观察太阳直射、斜射的差异。温度计正对着太阳,即受太阳直射,温度上升快,温度计上的读数高;温度计斜着接受太阳光,即获得的热量少,温度计上的读数低。
2.(演示地球仪,让地轴对着北极星绕电灯或烛火转一圈)讲述:当地球绕太阳转到3月时,太阳直射赤道,北半球、南北球均受太阳光斜射,此刻北半球为春季,南半球则为秋季;当地球绕太阳转到6月时,太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则为夏季,而南半球得到的阳光更斜,则为冬季;当地球绕太阳转到12月时,北半球阳光斜的角度最小,气温低则为冬季,而南半球得到阳光直射是夏季。地球上四季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始终倾斜着身体对着北极星绕太阳公转造成的。
三、认识太阳系的主要天体
1.提问:哪位同学知道,太阳周围除了地球和月球之外,还有什么天体?
2.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
3.谈话:看来同学们对太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太阳系的成员以及它们的运行特点,下面就让我们看一看太阳系星体的运行情况吧。(播放太阳系星体运行录像)
4.学生观看录像并进行讨论。
5.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提问:
(1)你能按距离太阳的近远顺序说一说围绕太阳转动的八大行星的名称吗?
(2)你有什么好办法将它们记住?(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然后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记忆力最棒。
(3)填写教材活动记录第78页上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八大行星的知识,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一下吗?
6.提问:除了八大行星外,太阳系中还有哪些成员呢?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报,教师板书(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
7.教师小结: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称为太阳系。
8.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系的组成。
四、实验探究
1.谈话: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行星绕太阳转动都有各自的轨迹,而且转动的周期也各不相同,你知道行星公转周期与什么有关吗?
2.学生讨论后回答。
3.谈话:猜想一下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怎样影响行星公转周期的,把你的假设填写在实验记录上。
4.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或按课文介绍的实验去做,从而验证假设。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小结。
五、拓展延伸
1.提问: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除了课堂上学到的这些知识,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学生自由提问。
3.谈话:同学们的问题还真不少,老师为你们设立了太空图书馆。我想在这里你们能找到各自问题的答案。(教师课前为学生查找一些资料,收集在电脑中,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从中找到答案)如果认为老师的资料还不够,你能自己上网去查找吗?
教学反思
一、运用多媒体化繁为简
《太阳系大家族》一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件的使用,能使教学难点分解,学生更容易掌握。太阳系离我们较遥远,大多数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少接触相关的知识,所以,单凭课堂上有老师单纯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但是有了课件的使用,一切就不同了,学生可以直观看到遥远的太空,走进太阳系,用以往不曾有过的视角去审视茫茫宇宙。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难以弄懂的知识,一下子就被学生认识了。如“四季的成因”的知识,枯燥、没什么吸引力,但学生在老师课件的演示过程中,不但了解了地球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情况,还能用语言自己归纳出四季的成因,成为课堂的亮点。
二、课外延伸建立资料库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课堂上了解的知识是有限的,40分钟之内,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课前我充分布置预习,课尾声我又帮助学生寻找解惑的方法,并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建立“资料库”,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搭建平台,使学生对科学课始终保持探索的积极性,在小课堂中孕育大智慧。
三、人文评价突显个性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恰到好处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自信,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力求结合所教内容,运用突显个性的人文评价。如:本课的教学都与星星有关,水星是太阳系中运行最快的行星,被誉为传递信息的使者,我把它送给为我们带来资料的同学;金星与众不同,在金星上看日出,西升东落,我把金星送给回答问题出众的人;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被比做宙斯,是权威的象征,把它送给问题回答的最权威的同学。结合各个行星的特点,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对症”评价。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