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星球版七上地理 4.3降水的变化与差异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商务星球版七上地理 4.3降水的变化与差异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2-30 08:5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降水的分布与差异》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举例说明气候(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降水的含义、主要形式和降雨的等级划分。
②初步学会运用降水量资料,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能力目标
①联系实际了解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②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到生产、生活离不开地理,明确地理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②了解合肥地区降水情况,进一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
1.
阅读与绘制降水量变化柱状图。
2.
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教学难点】
1.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2.
认识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导入
谜语导入
激发兴趣——降水对生活与生产的影响
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引入降水的主要形式)

新课
1.
直观图片呈现降水的主要形式,学生从经验入手,回答降水对生活的影响。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理解降水对生活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要学习降水。)
承转:看来降水的多少对人们的影响非常大,那么怎样来测量降水量的多少呢?
2·实验观测
理解概念——理解降水量的含义
(1).学生阅读材料,了解降水测量的仪器及单位。
启发:如果在生活中,你可以怎样测量降水呢?(将兴趣引导到生活中)
(2).出示简易雨量器,评价雨量器、用喷壶洒水代替降水,请学生观测降水量,其他同学判断降雨的等级。(深刻理解降水量的形成过程。)
(3).讲解启发了解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降水的季节差异和降水的分布都需要学生正确地理解降水量的含义,所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认知过程,使学生理解降水的测量到图表形成的过程很有必要。

绘制图表,分析特点——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设置情境:这是我们气象观测小组观测的一组数据,你来看用什么方法能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研究呢?(选择图表——柱状图)
(1)讲解演示柱状图的画法(运用动画,生动演示,了解绘图过程。)
(2)判读我们这里降水量的季节差异。(教给学生了解判读的方法,从是否平均和季节差异,以及如何描述方面进行方法指导。在这里是读图技能的一个体现,因此要教给学生判读的方法。)
(3).学生绘图,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描述所画的城市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特点。
(在这里,提供了5个典型城市的降水量资料:新加坡、罗马、开罗、北京、伦敦,同一小组的同学画的不同的城市,组内交流自己所画城市的降水随季节变化的特点,其他同学评价。这个环节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生生互动,体现了差异教学,又巩固了刚才掌握的读图分析的技能)
启发: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展示,你有什么发现呢?(不同地区的降水量是不同。)
承转:不同地区降水量是不同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不同地区降水量有多有少呢?我们还是来了解一下降水是怎样形成的。
4·探究分布
正确思维
(1)理解降水是怎样形成的。(理解降水形成的原理:水汽、降温)
课前老师先做了一个准备:
“老师这两天嗓子不太好,给自己准备了一杯热水,为了防止灰尘落上去,老师准备了一个玻璃片盖在上面。”
面向学生,用水壶倒一杯热水,用纸巾把玻璃擦干,盖在玻璃杯上,放在讲桌上。】
(1)老师拿出热水杯,缓慢举起玻璃片,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有水珠出现,并滴落)
启发:怎么形成降水的?(启发学生理解降水的成因)
(2)晒衣服时,水分哪里去了?(蒸发成水汽)
(3)冬季,戴眼镜的人来到温暖的屋内,会怎样?为什么?(水汽遇冷凝结)
(2)运用原理(降水形成条件)呈现大气垂直运动方向图,进行推理(推测降水多少)并运用降水分布和气压带图的对照图,进行验证推测的结果。
(1)探究活动一——大气垂直运动——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课件呈现:气压带分布图,尤其是呈现气流上升和下沉的方向箭头,
启发:实际上在自然界中,大气不是静止不动的,存在上升和下沉的气流,请大家看大气运动的模式图,根据降水形成的条件,推测哪里能形成降水,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合作探究、推测、交流,降水多少并说明理由。
教师启发点拨,使学生理解考虑降水的条件。
(3)探究活动二——大气水平运动
运用风带图再次利用原理(降水的成因)进行推理(降水的多少),并说明理由。运用降水分布图与风带对照图进行验证推测结果。西风带降水多(欧洲西部)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学生指图说出降水分布的差异,并说明原因的环节,不仅使学生知道分布差异,而且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条件,老师适时地讲解影响降水的因素——纬度位置。
教师适时提出疑问:这里(亚欧大陆内部)与这里(欧洲西部)位于同纬度地区,为什么降水会不同呢?
学生很容易答出是水汽少,为什么水汽少,距离海洋比较远,得出影响降水的因素——海陆位置。中纬度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降水多
(4)探究活动三——地形
课件呈现山地剖面图和气流运动方向,判断哪里能形成降水,并说明原因。(依然是利用学过的原理进行推理)帮助学生理解降水的影响因素——地形。从而得出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教师小结:影响降水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三·课堂练习
呈现世界雨极和干极,让学生分析原因。(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也是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思路的一个启发。)
在这里启发点拨:影响降水不仅仅是一种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课堂总结

六·课堂延伸
课件呈现:中国降水量分布图、烟台降水柱状图
请学生发现分布特点,并说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一是对前面知识的一个检测,看看学生掌握如何,结果发现学生很容易说出降水分布的特点,并能从成因中去思考,学会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并热爱家乡,树立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七·课后作业布置
完成随课本的练习册
八、课后反思
一节课上完了,上课的情节历历在目,感觉是一节愉快的课,师生都在愉快的氛围中,欢乐地度过,我喜欢这样的课堂,喜欢享受这属于教师的独特的人生舞台。
反思一下感觉到备课过程中,我总要问自己三个问题,上课后发现自己课堂设计的两个思路。
1.
三个问题
生活在哪里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重要的理念。能从生活入手,从学生感受到的,能理解的事物入手,不仅激发兴趣,而且符合地理学科特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联系生活,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接轨,让教学内容与学生和谐、共振。
学生在哪里
整节课,感觉非常顺畅,因为从学生入手,关注到了学生。问题设计的尽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通俗的语言,减少生涩的地理术语,包括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启发、点拨,都考虑到了学生的感受。学习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以学生活动为主,才能使课堂得以圆满成功。
地理在哪里
学科特点的体现,是培养孩子正确的地理思维方式和方法,形成地理学习能力,这是地理性的体现。
2.两个思路: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人地关系是地理的核心,从第一部分的降水对生活生产的影响,到最后出谋划策,解决降水时间季节不均的问题,都体现了这个思路;
关注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种教学思路。精心地为学生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原理,进行推测,然后验证等一系列认知过程,使学生既形成了正确的思维,又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同时也收获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形成了一定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我感觉这样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也是我为之向往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