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柳城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柳城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29 14:2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柳城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期中测试
(范围:必修Ι—必修Ⅱ1、2单元,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019.11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现代考古在殷墟苗圃北地、孝民屯、大司空村等9处出土了石器共209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的铲、镰、磨石等,计144件,另外出土蚌器205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有铲、镰、刀等,计179件。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社会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地位重要
C.人们开始由迁徙走向定居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己形成
2.
汉代时,某类官员的职责是“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下面为
“六条”的主要内容,这反映出当时
A.
土地兼并造成社会危机
B.
豪强地主势力出现恶性膨胀
C.
朝廷重视对地方的控制
D.
政府加强对王国的行政管理
3.
南朝刘宋时期,乡邑百姓出身的沈庆之官至侍中,都督南兖徐、兖三州军事;贫苦出身
的戴法兴成了宋孝武帝的南台侍御史兼中书通事舍人,专管朝廷内务;萧齐也任用寒人掌机要。这反映出南朝时
A.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
世家大族逐渐退出政治舞台
C.
门阀政治受到冲击
D.
中枢机构运作机制发生改变
4.
下表文献中关于唐朝的叙述,表明当时
出处
叙述内容
《清异录》
有刁萧者,携一镜……背有字曰:碧金仙,大中九年十二月铜坊长老白九峰造
《三水小牍》
钜鹿郡南和县街北有纸坊,长垣悉晒纸
《乐府杂录》
文宗朝有内人郑中丞,善琵琶……郑尝弹小忽雷,偶以匙头脱,送崇仁坊南赵家修理,大约造乐器悉在此坊,其中二赵家最妙
A.
手工业分工越来越细密
B.
城市中的坊市界限已打破
C.
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
一些城市出现手工业作坊
5.
宋朝在立国之初就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进一步加速了土地
转移的频率。与上述变化相适应,宋代农村
A.
草市迅速发展
B.
租佃关系兴盛
C.
小农经济瓦解
D.
自耕小农壮大
6.
清代苏州严氏之先“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清康熙时人归玄恭曾言:“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其观点反映出
A.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
清代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C.
政府开始调整抑商政策
D.
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下降
7.
图1为近代中国1860-1921年出口贸易变动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
B.
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C.
列强逐步扩大对华商品输出
D.
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加深
8.
清朝光绪年间,有官员奏曰:“洋人船炮之巧愈出愈奇,不谙礼仪……惟以力之强弱争为雄长。”也有官员说:“泰西各国,一切政事皆无足取法,惟武备则极力讲求,武备亦无足取法,惟‘船坚炮利’四字则精益求精。”由此可见,当时官员
A.
仍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之中
B.
认为西方政事无足取法[来源
C.
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较为肤浅
D.
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9.1897年《知新报》记载,天津机器局“今其制造,言之有理即可己扩充,制造火药弹炮、钢铁诸器……分厂极多,(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湖北机器织布局在(1896年)“极力整顿”后,“竟盈余十八万金,其产品畅销,备受欢迎。厂中的9名外国技师被裁去8名。”这反映了甲午战后
A.洋务企业有了显著发展
B.民族工业取得了技术独立
C.向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化
D.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新动向
10.
1900年夏,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联合东南督抚,与上海各国领事订结保护东南、不与战事之约,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这客观上表明
A.
中央政府权威式微
B.
列强侵华行为受到有效遏制
C.
反清成为时代主流
D.
晚清地方割据局面愈演愈烈
11.
陈独秀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国民“最后之觉悟”,又说“欲图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国民性质行为之改善”。在陈独秀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是
A.
倡导思想变革以改造中国社会
B.
呼吁民主革命以反抗君主专制
C.
提升国民素质以改变中国习俗
D.
宣传社会主义以推动政治变革
12.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提出:"(中国)名为共和国,实际上仍由军阀掌握政权,这种半独立的封建国家,执政的军阀每每与国际帝国主义互相勾结”,
这是“中国内忧外患的源泉,也是人民深受痛苦的源泉”。这反映出当时中共中央
A.明确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的进路
B.正确分析国情明确民主革命目标
C.提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D.受到“左”倾冒进主义路线影响
13.1937年7月23日,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与前途》中说:“立刻和苏联订立军事政治同盟,紧密地联合这个最可靠最有力量最能够帮助中国抗日的国家。
争取英、美、法同情我们抗日,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条件下争取他们的援助。战胜日寇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但外援是不可少的,孤立政策是有利于敌人的。”这表明他
A.科学预见到日本即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阐述了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的新路径
C.主张由中国主导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D.认为外来援助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关键
14.
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人民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选举各级代表,各级代表会选举政府人员”。这一文件颁布的主要目的是
A.
建立边区苏维埃政权
B.
落实重庆和谈的民主建国要求
C.
探索新民主主义宪政
D.
团结民主力量以赢取解放战争
15.
1969年,尼克松总统上任伊始即指示基辛格“试探重新与中国人接触的可能性”。7月,美国宣布对中美之间人员往来和贸易交流放宽限制。1970年1月,经美方首先提出,中美大使级会谈在华沙恢复举行。上述史实印证了
A.
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
B.
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已经破产
C.
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转变
D.
中国重返联合国威望空前提高
16.
公元前462年,厄菲阿尔特当选将军之后进行改革,剥夺了贵族会议否定公民大会决议和控制公职人员行动的权力,贵族会议仅保留了对涉及宗教传统方面的案件的司法权。这次改革
A.
有利于扩大公职人员的权力
B.
剥夺了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
C.
使公民大会获得了合法地位
D.
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17.
下面是《十二铜表法》第七表“房屋及土地”的部分内容。这些内容表明该法
A.
出发点在于维护贵族利益
B.
法律条文具体明晰
C.
化解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D.
繁琐且不具操作性
18.
19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英国内阁权力的扩张,“当内阁的意见提交给国王和议会时,就像一个人的意见一样”。这表明
A.
议会民主制遭到破坏
B.
内阁权力独立性增强
C.
国家权力重心已转移
D.
责任内阁制基本形成
19.法国大革命期间,“无套裤汉”成为政治生活中一个流行的专用词,泛指城市人民群众。1792年
1月法国出版的《理解革命流行词的新辞典》解释说:“该词指称宪法的主要根源。”这一词语的流行反映出
A.工农劳动群众掌握了革命政权
B.确立共和制的社会条件已成熟
C.法国革命摧毁了君主专制统治
D.人民主权思想推动了革命进程
20.
自16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数千种未知物种进行了分类,确定了适应欧洲不同气候和土壤的少部分物种,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反映出
A.
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
B.
世界联系加强影响人类物质生活
C.
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引发商业革命
D.
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21.
图2为1841年和1877年英国就业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
英国工业化的水平逐渐降低
B.
英国工业化压缩了农业发展空间
C.
科技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D.
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社会就业结构[
22.在《共产党宣言》1890年的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难抑兴奋激动的心情说:“今天我写这个序言的时候,欧美无产阶级正在检阅自己的战斗力量,它们第一次在一个旗帜下动员成为一个军队,以求达到一个最近的目的。”恩格斯意在说明
A.欧洲各国正在筹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各国工人组织已建立稳固统一的联盟
C.无产阶级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政治诉求
D.马克思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理论
23.
1871年,“人们带着对1792年巴黎公社的眷恋之情而建立了公社”。公社不仅名称相同,许多活动和建制也相似,如国民自卫军、治保委员会等。公社活动演奏《马赛曲》,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甚至恢复了1792年的革命日历。这反映出1871年巴黎公社
A.
未超越资产阶级革命范畴
B.
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C.
革命目标与之前没有变化
D.
深受法国革命传统的影响
24.
20世纪50年代初,以法国外交部长罗贝尔·舒曼为主的法国政府不仅放弃了传统的肢解德国和阻挠德国复兴的政策,而且还联合德国建立了超国家主权的欧洲煤钢联营。这一变化反映出
A.
法德开始建立反苏联阵线
B.
美国放松了对欧洲的控制
C.
欧洲联合取得实质性进展
D.
法国的欧洲主导地位衰退
二、非选择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唐代交通比秦汉时有进步,且为隋宋所不及。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三十里一置。据《元和郡县志》载,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唐代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初,英国把公路网和运河网作为改造交通运输体系的重点,随着火车头和汽轮的发明,转移到建立铁路网和海洋运输网上。1821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掀起铁路建筑的狂潮……19世纪50年代伦敦成为全国铁路网的最大枢纽。19世纪70年代后,英国转而把主要财力用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如1890-1911年仅在印度就建筑了1.6万多公里的铁路,而本国只有300多公里。与铁路网的建筑相应,1819年英国制造出第一艘远航汽船并横渡大西洋成功,到19世纪40-50年代,英国亦出现建立海洋运输网的热潮。英国通过海洋运输网把本国交通网同殖民地的交通网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构成了全球性的近代化交通运输网,从而取代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落后的交通运输体系。
——摘编自张天《论英国近代化全球交通运输网的建立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交通发展的特点,简析其主要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交通发展的主要趋势,分析其主要影响。(1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制度变迁与创新是人类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就是依藉着主体——人的现实变革精神和行动来实现的。推动制度变迁的主体是一定社会关系下的人,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及其社会关系,
在私有制和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不同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下的人。当全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基本制度的容量极限制时,它就会炸破其外壳,转换其形态,实现社会突跃。
——摘编自刘荣材《论马克思制度变迁与社会发展理论模式》
根据材料,围绕制度变迁与社会发展,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当时,美国已经再次卷入一场对冷战有重大彩响的新的冲突——越南战争。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以共产主义扩张的多米诺理论来看待这一冲突。多米诺理论认为,假如共产主义者在越南获得胜利,那么所有其他摆脱了殖民统治的亚洲国家都将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向共产主义一方。尽管美国军队在武器和装备上占据巨大优势,但他们还是没能制服越南北方人的抵抗。战争的破坏性越来越大,且越发残忍,使得美国的公共舆论反对美国继续进行战争。1973年,尼克松总统与越南北方达成协议,使得美国能够撤出自己的军队……尽管越南北方的共产主义取得了胜利,但是多米诺骨牌理论被证明是没有根据的。在尼克松总统时期,美国与中国关系恢复了。最重要的是,越南战争证明了美国力量的局限。到越南战争末期,美苏关系中的一个新时期——缓和时期开始了。
——据[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整理
(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政策制定者”发动越南战争又主动结束战争的目的。(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越南战争对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8分)
柳城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期中测试参考答案
2019.11
一、选择题
1.B
2.C【解析】解题注意对材料信息的合理解读。材料表明该类官员“省察”豪强地主、地方官员及其亲族的不法行为,目的是强化对地方的控制。A、B、D三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内容。
3.C【解析】材料表明南朝时出身贫寒的人也可以担任重要官职,这对当时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产生了冲击。
4.D【解析】此题材料信息中的镜、纸、琵琶等手工业品均由专业作坊制造,而这些手工作坊又受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产生,故选D项。
5.B【解析】土地转移频率加速的结果是土地兼并加剧,自耕农破产,被迫成为“佃户”,促进了租佃关系的发展。
6.A【解析】本题考査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材料表明,归玄恭劝严舜工告诫子弟“专力于商”“士之贱”,充分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观念的冲击。
7.D【解析】图片信息表明,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的出口贸易呈现增长趋势(出口净值增长),结合时代背景可知,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加深,D项正确。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并未保持顺差,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主要反映中国出口增长,与C项不符。
8.C【解析】材料表明,洋务运动时期官员对西方科技的认识仍停留在“惟以力之强弱争为雄长”“船坚炮利”的层面,对西方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还没有清晰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比较肤浅的。
9.A【解析】天津机器局“(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湖北机器织布
局“竟盈余十八万金,其产品畅销,备受欢迎。厂中的9名外国技师被裁去8名。”结合所
学可知,天津机器局、湖北机器织布局属于洋务企业,材料表明洋务企业在甲午战后有了较
大发展,故A正确;“厂中的9名外国技师被裁去8名”并不意味着技术独立,仍然需要外
国技术的支持,排除B;材料反映天津机器局、湖北机器织布局在甲午战后有了较大发展,
无法体现向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化”,排除C;天津机器局、湖北机器织布局属于洋务企业,
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D错误。
10.A【解析】材料出自《东南保护约款》。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廷向列强宣战,而东南地方督抚却勾结列强,私订和约,充分表明清政府中央权威的式微和地方势力的扩张。
11.A【解析】材料中陈独秀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国民“最后”(最重要)的觉悟,又强调“国民性质行为”的改善是“根本之救亡”,结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及特征,可知这是作为激进民主主义者的陈独秀在宣扬思想变革以改造中国社会,而这也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主题,A项正确。君主专制已被辛亥革命推翻,B项时间不符;陈独秀并非呼吁改革社会习
俗,C项不正确;D项材料没有体现。
12.B
13.B
14.C【解析】材料表明1946年在陕甘宁边区进行了民主政治实践,这是在探索新民主主义宪政的模式。人民代表会议制也为后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陕甘宁边区政府本身就是苏维埃政权,A项错误;B项与此宪法内容无关,民主建国是政协会议的主要内容;解放战争此时尚未爆发,D项错误。
15.A【解析】材料表明,尼克松试图修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关系,这是出于世界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考虑而调整外交政策。当时,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第三世界力量崛起,世界出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B、C两项说法错误;D项材料未体现,时间上也不符合。
16.D
17.B【解析】材料体现出罗马法条文具体明晰。A、D两项材料未体现;C项说法错误。
18.D
【解析】
“当内阁的意见提交给国王和议会时,就像一个人的意见一样”体现了首相与内阁成员意见具有一致性,表明责任内阁制基本形成,故D正确;材料说明首相与内阁成员保持意见一致的责任内阁制的特点,并非议会民主制遭到破坏,排除A;首相与内阁成员保持意见一致是责任内阁制的特点,并非内阁权力独立性增强,排除B;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家权力重心在议会,C错误。
19.D
20.B【解析】材料表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不同洲际间的物种交流,对当时欧洲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
21.D【解析】图片信息表明,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英国工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上升,农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下降,体现了生产力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A、B两项与史实不符;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变化不大,排除C项。
22.D【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共产党宣言》……序言……欧美无产阶级正在检阅自己的战斗力量……”等关键可知,恩格斯意在说明克思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理论,所以答案选D。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由“1890年”可知,这是属于第二国际时期,但是第二国际是松散的联盟,所以B说法有误,排除;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美国家爆发了工人起义,工人早就开始了自己的独立的政治诉求,所以C说法有误,排除。
23.D【解析】材料提到了1792年巴黎公社和1871年巴黎公社,前者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目标是建立共和制政体,后者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虽然1871年巴黎公社并非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产物,但它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A、B、C三项表述均错误。
24.
C【解析】根据“联合德国建立了超国家主权的欧洲煤钢联营”可知,欧洲联合取得实质性进展,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反苏联”信息,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美国”,排除B;材料反映了法国对德国政策的变化,无法体现法国的欧洲主导地位衰退,排除D。
二、综合题
25.【答案】(1)特点:国内干线发达,政治军事性强;南方水路便利;对外交通拓展。(7分)原因:国家统一强盛;秦汉交通基础;江南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政策。(8分)
(2)趋势:
从建立公路网、运河网到建立铁路网、海洋运输网(交通近代化);
从建立国内交通网到构建全球交通运输网(交通全球化)。(4分)
影响:配合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满足了英国殖民扩张的需求;
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冲击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秩序,客观上促进了其社会的文明进步。(6分)
【解析】(1)特点:根据“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得出国内干线发达,根据“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得出政治军事性强;根据“唐代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得出南方水路便利;根据“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得出对外交通拓展。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国家统一强盛、秦汉交通基础、江南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政策等角度分析总结。
(2)趋势:根据“英国把公路网和运河网作为改造交通运输体系的重点,随着火车头和汽轮的发明,转移到建立铁路网和海洋运输网上”得出从建立公路网、运河网到建立铁路网、海洋运输网(交通近代化);根据“构成了全球性的近代化交通运输网”得出从建立国内交通网到构建全球交通运输网(交通全球化)。
影响:结合所学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可从配合英国的工业化进程、满足英国殖民扩张的需求、加强世界的联系、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冲击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秩序等角度总结回答。
26.【答案】论题:社会发展推动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论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扩大政治权利,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法国大革命爆发,最后建立议会制民主共和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美国掀起独立战争,通过1787年宪法建立了总统制共和政体;法国、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促进了美国、法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制度创新与社会进步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解析】根据“当全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基本制度容量极限制时,它就会炸破其外壳,转换其形态,实现社会突跃”,可拟出论题:社会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然后,结合所学,英国、法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的背景,分别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促进思想解放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并最终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然后再结合史实,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又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和民主制度的完善。最后说明:制度变迁与创新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同时制度变迁与创新又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27.
【答案】(1)发动目的:遏制共产主义。(3分)
结束目的:摆脱越战困境;平息国内反战舆论。(4分)
(2)影响: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美苏关系相对缓和;美国霸主地位受到冲击;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任答2点得6分,任答3点得8分)
【解析】本题以越南战争为切入点,考查对美国20世纪70年代对外政策调整的理解和认识能力。解答第(1)问,一方面要结合冷战的大背景分析得出美国从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出发发动了越南战争,另一方面要从材料中归纳出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目的。第(2)问,对材料中的内容简单归纳梳理,从屮美关系、美苏关系的变化、美国霸主地位的变化、世界格局的变化等角度作答即可。
◇第一条
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第二条
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背)公向私……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第三条
二千石不恤疑狱……怒则任刑,喜则淫赏……为百姓所疾……
◇第四条
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
◇第五条
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
◇第六条
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略割损正令也
一、建筑物周围应有二尺半宽的空地,以便通行。
……
四、相邻田地之间,应留空地五尺,以便通行和犁地,该空地不适用时效的规定。
五、土地疆界发生争执时,由长官委任仲裁员三人解决之。
六、在他人土地上有通行权的,其道路的宽度,直向为八尺,拐弯处为十六尺。
……
八、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的,受害人得诉请赔偿
PAGE
-
2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