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构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内部的结构。
2、知道原子核外的电子分层排布,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最外层电子和元素种类的关系。
3、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能力目标:学会搜集、分析和运用信息,注重化学联系实际,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研究原子结构的科学事实过程中,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
二、学习重、难点:
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示意图。
三、学法指导:
通过了解科学家们研究原子构成的历史过程,探究原子内部的结构。将微观的想象、推理与直观的模拟图形相结合,帮助学生认识原子,加深理解。
四、媒体应用: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课前检测】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学案中的课前检测内容,点评。
板书课题
交流展示
观看视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回顾道尔顿、汤姆森对原子的探究过程
【探究活动一】
卢瑟福的α粒子的散射实验(视频)
小结: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道尔顿原子模型
汤姆森原子模型
为什么绝大多数α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而只有极少数被反弹回来?
这极少数的α粒子碰到了很大的阻力还是很小的阻力?
这种阻力会是来自质量很小的“西瓜子”吗?
如果当时你在现场,发现这一出乎意料的现象,你会怎么想呢?
分析原子核的构成
鼓励学生 敢于质疑的精神。
学生观看录像,讨论、交流,完成学案。
根据实验分析原子的结构
学生整理
阅读课本P46-P47,完成学案,总结整理原子构成
了解原子构成的发现史,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质疑。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会提炼、归纳总结知识。
【探究活动二】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根据你所了解的原子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引导学生总结: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完成学案:
【探究活动二】,小组交流,展示
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拓展应用】
从表格中可得到哪些信息?
【在线测试】
点评
完成学案:
【拓展应用】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检测学习成果
【探究活动三】
原子中的电子
媒体展示【探究活动三】答案
讲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为什么?
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引导学生总结: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检测自学成果,提出问题
思考回答
完成学案:试一试
画出钠原子、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观察18号元素周期表,思考、总结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会更好的运用课本等资料进行学习。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
把所学知识形成网络
【挑战自我】
个别指导,查漏补缺
自我检查、提高
对本节知识及时反馈
【作业】:完成学案上的相关题目
整理学案,查漏补缺。
巩固本节课的知识,记录本节课的疑问。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