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上化学 3.1溶液的形成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九上化学 3.1溶液的形成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12-29 16:0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溶液的形成
执教者

解读理念
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探究物质溶解的过程来认识溶液、溶解时伴随能量的变化。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学生首先形成溶液是由几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再进一步分析溶解时能量的变化,从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
解读学生
由于学生刚接触化学,对概念、微观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本节课注重“引导”,结合实验和模拟视频进行分析,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出发,把抽象化为具体,学生更易接受。




课程内容
1.溶液的概念、组成、特征及用途
2.区分悬浊液与乳浊液
3.物质溶解时能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化学对生活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化学的热爱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分析,比较推理等能力
通过宏观现象,微观本质的对比,培养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的能力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活动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并通过模拟动画从微观上理解溶液形成的实质
教学资源
多媒体
教学重点
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认识溶液的特征、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以及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解读方法
教学准备
氯化钠,蒸馏水,油,泥沙,氢氧化钠、氯化铵等药品
烧杯、玻璃棒、钥匙、胶头滴管、温度计等实验仪器

教学方法
实验法、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讲授法等
学习方法
问题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图片导入
播放无土栽培蔬菜的图片,通过介绍无土栽培使用的营养液引出溶液
观看,思考
从生活走进化学,体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实验一:食盐的溶解
1、演示实验
2、播放动画模拟氯化钠溶于水的过程
观察实验,自主学习溶液、溶质、溶剂
1.以实验为切入点,从宏观角度认识溶液
1.从微观角度理解、认识溶液形成的实质
三、探究实验二:悬浊液和乳浊液
演示实验(油水、黄泥水的形成)
观察,记录特征
与溶液形成对比,更形象地总结出溶液额特征
四、我会判断
播放生活中常见的液体混合物(各种颜色)
观察并判断混合物中的溶质、溶剂
通过举例,加深对溶液的认知,也纠正学生普遍认为溶液都是无色的这种错误
五、实验探究三: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1、演示实验:氢氧化钠、硝酸铵、氯化钠溶于水的实验
2、从微观角度解释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观察,亲自触摸烧杯,感受温度的变化。讨论交流,反思
以实验为起点,定性认识物质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六、我知道
投影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举例、讨论交流
呼应本节课开始时强调的“营养液”,帮助学生了解溶液的重要意义
七、练习
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八、归纳总结
用思维发散方法画出本节课的“知识树”
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溶液的形成
溶液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组成:溶质、溶剂
特征:均一、稳定、混合物
用途:对医疗卫生、工农业生产等具有重要作用
悬浊液与乳浊液
物质溶解时温度的变化
升高温度:氢氧化钠、生石灰等
降低温度:硝酸铵、硝酸钠等
温度不变:氯化钠、蔗糖等

教学反思
1.教学实践证明,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展示、认识物质的溶解过程,纠正了学生以前存在的一些不准确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实验到结论,从宏观到微观,环环相扣,对比鲜明,起到了很好的促进理解的效果
2.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事实例,除了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化学这门学科对生活、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同时利于学生体会化学研究的三大核心领域:认识物质、改造物质、应用物质,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