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概述:
本节内容选自山东版教材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一课它包括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学规律,它的发现打开了化学研究的又一扇大门,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分子、原子、元素符号、化学式及简单的实验操作方法等基础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从“质” 过渡到“量”,也为“如何表示化学反应”的学习构建理论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整个初中化学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会运用质量守恒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验探究活动中的乐趣,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树立科学的世界物质观、物质粒子观。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有理想、有朝气,虽然才刚开始学习化学,学习方法还有所欠缺,但学习化学的兴趣很浓,求知欲强,更是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且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再加上几年的初中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归纳的能力。所以根据本堂课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我会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及能力的锻炼。指导学生采用:实验探究法、分析论证法等学习方法,从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展现自我、张扬个性、完善人格。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针对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质量守恒的原因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又根据学生总是从日常生活出发,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等情况,所以本堂课主要设计让学生亲手动手实验,通过学生对实验的探究,从而获得正确的实验结论。然后,老师再利用Flash动画展示电解水的微观分析过程,让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以及化学反应中的五个不变,两个改变,一个可能改变,从而让学生突破难点,把握重点。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和学习研究化学的一般方法和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根据本堂课的教学实际所利用的教学资源主要有:校本教材,课堂PPT,实验所需的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胶头滴管、锥形瓶、酒精灯、带孔橡皮塞或不带孔、气球、细线、玻璃管、试管、玻璃棒、火柴、蜡烛、铁钉……,实验药品:盐酸、大理石、硫酸铜溶液、白磷……
教学环境:化学实验室.
六、教学过程
本堂课主要包括: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分析论证、探求事实----知识应用,拓展提高----反思评价、归纳内化----板书设计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题的开篇,首先在同学们面前点燃一支蜡烛,请学生仔细观察蜡烛的燃烧以及伴随的现象。请学生回答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顺势提出问题:1.蜡烛的燃烧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2.化学变化的特征是什么?3.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会发生变化呢?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呢?(PPT展示)
同学们回答问题并提出猜想,我顺势引入新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大家研究的问题: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会发生变化?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从学生猜想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请学生探究教材P94 的三个实验。
①将学生分为3个小组,每一个小组的同学合作完成一个实验
探究实验一:测量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实验探究二:测量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
实验探究三:测量盐酸和大理石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PPT展示)
②请同学们一起设计实验方案,老师给以指正和帮助。
③提供实验器材,学生动手完成实验,老师给与指导帮助,并拍照记录
④请3个小组的学生代表描述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实验最后得到的结论。老师在PPT上展示刚才记录的实验照片。
⑤最后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加以总结,并得出三个实验最后的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接着,老师用多媒体展示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让学生感知我们通过努力总结出来的结论就是非常总要的质量守恒定律。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体验成功的喜悦。最后老师对质量守恒定律加以强调,并指出这一定律的重要性,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初中、高中的化学计算
(三)分析论证,探求事实
老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化学反应中的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呢?
紧接着,老师用PPT展示电解水的微观动画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组成物质的分子分为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只能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构成新的物质。从微观角度看,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这就是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从宏观角度看,元素的种类、元素的质量也没有改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必然不会发生改变。
最后和学生一起分析化学反应中变化: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分子的数目可能发生变化,从而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
(四)知识应用,拓展提高
最后,精选少量练习,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进行应用和巩固(PPT展示)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什么也没留下,说明蜡烛的燃烧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②煤块燃烧后,变成质量小得多的煤灰,说明煤燃烧的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推断物质的质量
例:在A+B → C+D反应中,5克的A和4克的B完全反应,生成了3克的C和 克的D
3、推断物质的组成
例: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为:X+2O2→CO2+ 2H2O,试推断蜡烛中一定含有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五)反思评价、归纳内化
1、交流收获: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学习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2、课堂小结: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它是否适用于一切的化学变化?
(2)质量守恒的实质和原因是什么?
(以上环节设计用时2分钟,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对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头脑中有一个知识的框架,从而能更好的把握新知。)
(六)板书设计
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一切化学反应都必须遵循的定)
2、化学反应中的五个不变、两个改变、一个可能改变
五个不变:原子的数目、原子的种类、原子的质量、元素的种类、元素的质量
两个改变: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的数目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知识更系统,更规范,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七、帮助和总结
本堂课我着重关注学生的参与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总是用最亲和的语言,最肯定的眼神、最亲切的动作给与不同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愿意学习,努力学习,从而获得最大的收货。
最后,为了让同学们有进一步的提高,请同学们探究PPT上的思考题,完成练习册上作业题。
思考题:推断物质的化学式
例:某化合物x,燃烧时发生的反应为:X+2O2→CO2+ 2H2O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x的化学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