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
课 题 第三节 免疫(1课时) 备课人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2.能够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教学重点 特异性免疫和免疫概念。
教学难点 特异性免疫和免疫概念。
主要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PPT课件、视频、图片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展示各种现象。药物过敏、骨折、肾移植前要寻找与之相“匹配”的肾脏、贫血、艾滋病病人、风湿性关节炎、肝癌。1、在你的生活常识中,你理解什么是免疫?2.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大量病原体的环境里,可为什么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安然无恙呢? 讨论:以上的各种现象哪些与人体免疫有关? 学生提出对免疫概念的假设
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 1、指导学生阅读P79资料1 2、提出问题:资料1说明什么问题。 3、展示:皮肤的保护作用、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的动画。 1、阅读资料1 2、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病菌会很快死亡? 3、学生观看,描述、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联系实际分析、体会皮肤的免疫作用。
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当病原体突破第一道防线,又是什么在与病原体呢? 1、知道学生阅读P79资料2,展示吞噬细胞的吞噬活动的动画。 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和讲解身体中吞噬细胞的分布。 2、展示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1、引导学生阅读P79资料3。 教师播放抗体和抗原作用的动画。并讲解和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教师运用各种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抗体和抗原的关系和功能。 学生描述吞噬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作用。并解释皮肤破坏后的红肿、化脓现象。学生描述溶菌酶的杀菌过程。学生阅读,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病毒的侵袭呢? 学生观看、理解。 学生分析比喻,将比喻的内容类比抗体、抗原系,理解第三道防线的作用。
第三道防线。 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人体的三道防线有什么区别呢?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道防线与第三道防线差异,并导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学生比较俩者的产生和功能。并填写表格。
免疫的功能 计划免疫 1.除了上述功能之外,还有哪些功能? 2.为什么接种疫苗能预防传染病呢? 3.疫苗的成分是什么?4.什么是计划免疫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艾滋病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84-P85艾滋病内容,观察图8-13-预防艾滋病传播宣传画,播放艾滋病相关视频及件。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什么? 一般的日常接触会传播艾滋病病毒吗?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都有哪些? 阅读课本,了解什么是艾滋病以及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形成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
5归纳总结 (略) 学生总结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免疫及计划免疫一、人体的三道防线二、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三、免疫的功能 四、计划免疫
教学反思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