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灯笼 课件(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灯笼 课件(1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29 20:54:2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14张PPT。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 4 灯笼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中的生疏字词。
2.体会领悟作者在文中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情感。
3.通过本文的学习领悟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领悟作者在文中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情感。
2.通过本文的学习领悟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一、情景导入
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今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散文家、教育家吴伯萧对灯笼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怀。二、自主预习
1.走进作者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逝于北京。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出版有《潞安风物》《冰州行》《战斗的丰饶的南泥湾》等。4.文本初读,整体感知
阅读全文,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因为灯笼和许多乡情民俗结下太多的缘分,蕴含着太多太丰富的内涵,所以灯笼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印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灯笼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三、合作探究
(一)文本探究
1.第一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2.文中第二自然写到: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一跳又一跳的鬼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下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这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列举那么多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作者列举如此多的事例就是为了说明我和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3.阅读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有哪些?
【交流点拨】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4.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交流点拨】此文写于抗战时期,故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辛弃疾,表达的是杀敌卫国、抵御外辱的主题。作者说“灯笼不够了”,应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抗敌卫国的感情。 (二)品味语言
结合文章,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
(2)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样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四、迁移拓展
灯笼寄寓着中国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美好愿望。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关于灯笼的传说故事,你能说出一个来吗?把它简洁的写在下面。
【交流点拨】传说姜子牙封完神后,自己却没有什么司职,只有某位神仙出游时给打替班。大年三十众神都归位,姜子牙却没有地方可去,百姓见他可怜,就在高杆头点一盏灯,让他在灯下蹲上一夜。久而久之就形成点灯笼的习俗。五、课堂小结
作者在这篇散文中,赋予灯笼很多、很丰富的内涵。正因为灯笼的这些美好意义,作者对它是情有独钟。全文流露出作者对灯笼的喜爱和特殊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