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素材(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素材(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29 20:54:47

内容文字预览

(共26张PPT)
八年级语文教学课件 
第五课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第十六课
大自然的语言
第1课时
激情导入
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一种类型的说明文,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自主预习
【课题解析】
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物候学是他呕心沥血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域。由他倡导并组织起统一严格的物候观测网,是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自主预习
3.词语积累
①孕育:怀胎生育,文中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②簌簌:形容风吹叶子等的声音。
③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④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⑤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⑥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不断循环。周,环绕一圈。复,又、再。
⑦候鸟:随季节的变更而迁徙的鸟,如杜鹃、家燕、鸿雁等。
⑧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也指自然界生物变化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⑨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自主预习
4.文本初读,整体感知
自主预习
(1)朗读课文,初知文意,本文介绍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本文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合作探究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交流点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交流点拨】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交流点拨】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合作探究
4.研究物候有什么意义?
【交流点拨】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伤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同学们已经熟悉了课文内容。作者条理清楚,通俗易懂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作者对物候的介绍引起我们的兴趣,那么课文的布局安排的技巧是怎样的?语言也非常独特,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合作探究
(1)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否调整,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合作探究
(2)课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品味语言
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
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
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本文中有吗?
(1)“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精确)
(2)“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模糊)
【交流点拨】同学们找得很好,我们来深入体会一下,为什么表精确性与表模糊性都体现着准确。第(1)句准确没有问题,经过科学实验与统计,不是11天而是10天很精确。第(2)句中“春天”“沿海”是笼统的,不能做精确的实验,用模糊的语言,留有余地。像我们平时用的一些概数词、程度副词都属于模糊词(约、左右、前后、一般、大多数、若干)。精确与模糊都体现准确。
(3)请读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另一特点,即:语言的生动性。
【交流点拨】“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语言。“融化”河水解冻,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滴答滴答的清脆入耳,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涌动春的希望。“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草木破土而出,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小草就像是季节变换的显示器。“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孕育”拟人。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象。“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人意的天使。“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天冻,寒气逼人。大地沉睡了。
3.写作借鉴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材料之间是按逻辑顺序来安排的。
(2)语言准确、生动严谨。
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语言生动是课文的另一大亮点。
迁移扩展
要说了解和观察物候,农民们是最好的研究者。因为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那就是谚语。你知道哪些谚语呢?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所传递的物候现象。
【交流点拨】1.鸡早入舍晴,晚入舍雨;2.鸡晒翅又晒腿,出现大雨水;3.狗翻肚,天落雨;4.狗下水洗澡,三天有雨到;5.蜘蛛收网天下雨。
课堂小结
我们作为一篇科普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性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生动而准确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写上“局报”两字。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