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课件(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30 13:4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过零丁洋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南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1276年南宋朝廷投降元朝以后,文天祥重新组织抗元武装,在江西、福建、广东一带,寸土血战,给予入侵者以沉重打击。
但因敌我众寡悬殊,作战连连失利,不幸于1278年底,在海丰附近的五坡岭兵败被俘。
被俘第二年,文天祥被押解到珠江口外的南海水域的零丁洋时,面对浩瀚苍茫的大海,遥想山穷水尽的朝廷,禁不住忧愤交加;而“零丁洋”这可怜的名字,又深深触动诗人孤苦的心,使他抚今追昔,生出无限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恨。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律诗《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明经入仕——隋朝以来,一个人要想做出一番事业,必须入仕。要入仕,必须刻苦读书,通过科举考试。
考试内容是儒家经典,也就是“经”。
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次为一周星,四周星就是四年。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宋朝的军队自临安弃守,恭帝被俘,南宋已在事实上灭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右丞相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在逃难中惊悸而死,左丞相复立的八岁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
此时文天祥自己、老母被俘,妻子被囚,大儿丧亡。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运用比喻手法,把国家局势比作风中柳絮;把个人身世比作雨中浮萍。表现了国家支离破碎的惨状和自己身世的坎坷。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结合,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担忧与悲叹。
惶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极为险恶,令人惊恐。1277年,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军打败后,曾从惶恐滩一带撤退。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是他最忧虑、最惶恐不安的事情。

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15里外的崖山外面,而今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此,怎能不感到孤苦伶仃。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巧妙地设计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概括了经历也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境遇的危苦。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抒胸臆,体现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充分体现了他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正气歌 文天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阒鬼火,春院闭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却由悲而壮、由抑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山坡羊·潼关怀古
曲牌名· 题目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迈,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
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这首曲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出了潼关雄伟险要的地势。
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
“怒”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黄河水的奔腾澎湃。
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望西都,
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所感。
“踌躇” 写出作者内心的不平静,引出作者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感慨。
“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曲眼,升华了主题。
从现实描写转为议论。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
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在写法上,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