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时间的脚印 课件+素材(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时间的脚印 课件+素材(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29 20:5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 8 时间的脚印教学目标
1.弄清本文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层次。
2.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3.培养学习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一、情景导入
时间是一个神秘的概念,是古往今来人们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不同人的眼里,它有不同的含义,那么,在地质科普作家的眼里,时间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二、自主预习
1.走进作者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统学习,1951年到北京市团委机关工作,次年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3.词语积累
①腐蚀:⑴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⑵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本文用⑴义项)
②山麓:山脚。
③龟裂:裂开缝隙。
④沟壑:山沟。
⑤钟鼎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⑥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⑦楔形文字: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⑧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层意。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第30自然段至全文完)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去大自然找寻时间的踪影,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宝库。三、合作探究
(一)文体探究
1.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土其的话?
【交流点拨】课文引用高土其的话开头,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
2.课文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文题“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从岩石上,可以看到时间的长短”的意思。3.第五段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4.岩石的运动规律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5.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交流点拨】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6.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7.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交流点拨】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8.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交流点拨】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
9.结合全文思考,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交流点拨】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二)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阅读课文体会下列语句的表达作用。
1.“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一句中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这里如果去掉“据计算”“大约”就太武断,而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科学方法再精确也毕竟是推测而不能确定,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语言准确、严密。
2.“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这几句话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如此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岩石受“攻击”的画面,甚至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岩石不堪众多因素的“攻击”慢慢“烂”下去的“痛苦”。
3.“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一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交流点拨】将冰河的移动比喻成铁帚扫过地面,足见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三)写作借鉴
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
(1)本文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准确性、严密性。
(2)本文语言在准确严密的同时还具有生动有趣的特点。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拟人化写法的大量运用。
②比喻形象贴切。
③有些词语引人兴致。如“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俨然智者打开了有趣故事的大门。“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更让人感到亲切,此处让人浮想联翩,更急切想读下文。四、迁移拓展
向学生推荐科普读物——《人与自然》系列丛书,并介绍其中几篇文章。五、课堂小结
本堂课我们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了文章的层次,下节课我们将进行讨论,学习课文的说明顺序,品味课文语言上的特点。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同时我们还知道岩石原来也能记下时间,岩石就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其实岂止岩石?大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是一部蕴含深刻内容的史书。陶先生不过是给我们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来造福人类。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