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八年级语文教学课件 24 唐诗三首●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感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
唐肃宗乾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烟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洛阳,洛阳一带又骚乱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二、自主预习
1.走进作者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河南巩义市人,祖籍襄阳,唐朝大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被誉为“诗史”,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2.写作背景
《石壕吏》写于战乱流离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杜甫携带家眷和逃乱的百姓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
《春望》、《北征》和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朗读课文,用“/”划出朗读的停顿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石壕吏》的内容。
黄昏时分,我投宿石壕村,夜里听到有官吏来捉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去看。
小吏喊声多愤怒,老妇哭声多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在邺城戍边。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从此长别离。
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是出门却没有一件遮身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还请允许我连夜跟你走。
立刻就去河阳服兵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老翁道别。
三、合作探究1.本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
【交流点拨】本诗写了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
【交流点拨】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不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
三、合作探究
3.请同学用词语形容石壕吏。
【交流点拨】凶暴、蛮横、不可一世。
4.了解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
【交流点拨】悲愤沉郁。
5.复述课文内容。
【交流点拨】根据课文内容来复述,也可加点自己的话。
四、迁移拓展
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交流点拨】同意。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对妇人则用明写。但是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原来的情形很可能是这样的: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战乱交人民带入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的支动荡,政权的更替,均给人民带来一定的危害。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人。
第二课时一、情景导入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香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着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逐一欣赏两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思考:本首诗主要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本文记叙诗的茅屋被吹走没有栖身之地,联想到千万劳动人民的痛苦。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
(2)梳理结构
【交流点拨】第一节五句,秋风破屋。
第二节五句,群童抱茅。
第三节八句,长夜难眠。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三、合作探究
(一)文本探究
1.“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交流点拨】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语调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用得精当的词语,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交流点拨】示例:“八月秋高风怒号”一句中“怒号”用得好,用拟人手法出了秋风的肆虐,声响宏大。“卷我屋上三重茅”中“卷”用得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势之大。“布衾多年冷似铁”写得好,写出了被子又冷、又硬、又潮、又旧。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主旨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4.你觉得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诗人家境贫寒,却能心系天下,忧国忧民。 (二)品味语言
找出文中的名句,并赏析。
【交流点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四、迁移拓展
写出杜甫其它爱国诗句。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第三课时一、情景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受到了杜甫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它的这首诗又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二、自主预习
1.走进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首叙事诗围绕“炭”写了几件事?
【交流点拨】烧炭——运炭——抢炭。
(2)文中写了哪两种人?
【交流点拨】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3)梳理结构
【交流点拨】第一层:写卖炭翁烧炭运炭。
第二层:写黄衣使者抢炭。三、合作探究
(一)文本探究
1.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交流点拨】地点在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程遥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2.课文怎样描写卖炭翁外貌的?反映出他怎样的特点?
【交流点拨】满面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动作慢,力气小,劳动艰辛,劳动力弱,炭来之不易。三、迁移拓展
1.“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交流点拨】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的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2.怎样评价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交流点拨】这样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都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3.从哪些句子看出炭翁运炭的艰辛?
【交流点拨】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路滑、路远、难走。
4.千斤炭换回来的是什么呢?
【交流点拨】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半匹”“一丈”极言少,这些纱、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遮体保暖。
5.这首表现了统治阶段的什么本质?
【交流点拨】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官吏掠夺的本质。表现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作者对劳动人民地深切同情。 (二)品味语言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透过、矛盾、反常的心理,深刻揭示了卖炭人的悲惨遭遇。四、迁移拓展
宫市: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灾难?必须了解什么是“官市”。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是指皇宫需要物品由官吏负责到市场去购买。但他们横行无忌、掠夺百姓、连买带抢。就是这样的不公平交易称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