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八年级语文教学课件 22 《礼记》二则●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2.让学生运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大意。
3.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老师先跟大家讲个故事:上帝让人带蜗牛去散步,并规定人与蜗牛要并肩走,人觉得这事不难,就一口答应了。人带着蜗牛在林中小道散步,可没走几步就犯难了,蜗牛与人的步伐总是不一致,人就抱怨上帝说:“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无法和它一起散步。”上帝说:“你试着以蜗牛的速度走看看有什么不一样?”人接受建议慢慢走发现了路边的小树长高了,小草发芽了,小花绽放着……这个故事里到底是人带蜗牛,还是蜗牛带人呢?其实学习是相互的,你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学了很多。这就是教和学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二、自主预习
1.走进作者
戴圣,字次君,西汉学者,平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尤重《礼》学研究。与叔父戴德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戴德号称“大戴”,戴圣被称为“小戴”,今本《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戴圣编撰。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节奏
【交流点拨】示例: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朗读课文,本文主要讲了什么?
【交流点拨】本文主要讲了“教”与“学”的关系,强调了教学相长的道理。三、合作探究
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作铺垫。
2.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交流点拨】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应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3.“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后者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
4.本文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先从反面设喻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再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归纳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四、迁移拓展
积累《学记》中的各句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第2课时一、情景导入
《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二、合作探究
(一)文本探究
1.这篇课文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愿望?在修辞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这篇课文选自西汉戴圣辑录的《礼记?礼运》,文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古人追求美好社会生活的积极愿望 。课文运用大量排偶句式,语言铿锵、优美。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说明。
【交流点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交流点拨】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的。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二)写作借鉴
层次清楚,本文条理清楚,第一层讲大同社会的根本特点,第二层讲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总结全文。三、迁移拓展
1.“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交流点拨】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的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2.怎样评价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交流点拨】这样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都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