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课件(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课件(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29 21:0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八年级语文教学课件 第十八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
2.体会和推敲本文的重点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学习运用本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抒情效果的艺术特色。
4.体会作者表达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
2.体会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第1课时一、情景导入
长江,位于我国境内,全长6300公里,经过青海、西藏、四川、湖北、上海等11个省市区,是中国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完全在国境内的河流,是一条名副其实“长河”,和黄河一起并称中国的“母亲河”,那么这一条长河的源头在哪里?今天我们来学习18课。二、自主预习
1.走进作者
马丽华:现居北京,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27年,曾经写过10多本关于西藏人文地理的纪实作品,代表作有《走进西藏》,长篇小说《如意高地》。3.词语积累
①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②砾石: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③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④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⑤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⑥安营扎寨:指部队驻扎下来,也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⑦演绎: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从一些假设的命题出发,运用逻辑的规则,导出另一命题的过程。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学生思考:本文讲述主要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本文主要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东浏览的经历。
(2)梳理结构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写三月我随摄制组来到各拉丹东及总写各拉丹东东南阳坡的景色。
第二部分(2~3)这里的天气寒冷,海拨高而身体不适应。
第三部分(4~14)写我们克服种种困难踏进冰雪世界,在各拉丹冬看到高原的壮美景色及感受。三、合作探究
1.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总写各拉丹冬的句子是什么?
【交流点拨】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2.朗读2~3自然段思考:作者来到这里身体状况如何?为什么会这样?
【交流点拨】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连夜高烧,不思饮食,因为这里海拔高,天气寒冷。合作探究 (2)梳理结构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回顾历史,展望前景
第二部分(2~5)阐述奥林匹克精神特点及内涵
第三部分(6)赞颂对奥林匹克做出贡献的人
第四部分(7)对未来充满信心第2课时一、情景导入
作者一行人来到各拉丹冬就遇到了身体的不适应和恶劣的天气,那么他们就此止步吗?这节课我们随他们一起去感受高原的壮美景色和他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吧!二、合作探究
(一)文本探究
1.朗读5~7段思考:作者在冰塔林行走的路线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在石堆上张望→走近冰山→从狭小冰洞里爬过去→爬上海拔六千米的冰山上
2.看到冰塔林的景色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在砾石上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远方白色的金字塔……创造力。接近冰山看到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从洞里爬过去看到整座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3.朗读课文第11自然段,作者在冰窟上看到的景色又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4.文章多处描写“我”的身体状况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表现环境恶劣:突出工作人员的顽强,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来考察长江,来探险。 (二)品味语言
1.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交流点拨】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阳光和风就像一位艺术家长期工作,从不懈怠,才有这美的杰作。表达了作者对这里景色的赞美之情。
2.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交流点拨】这句赞美了冰塔林的壮美奇观,大自然鬼斧神工把这里建造到这么美观。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 (三)写作借鉴
1.作者描写细致、感情细腻。
2.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三、迁移拓展
积累有关长江的古诗词。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