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蒙阴县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蒙阴县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30 13:32:33

文档简介

蒙阴县实验中学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答案
单项选择题:60分
06-10
DBABD
BCBCO
O
BAC
65
BCDDB
问答题:30分
现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3分
时间:明朝中后期(或明朝后期)(1分
(2)特
设工场,雇佣自由劳动力大规模生产。(4分
(3)条件:生产力发展(或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3分)商
繁荣。(3分
(4)趋势:有所发展,(3分)但占次要地位。(3分)
会因素: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或小农经济的发展
分封制遭到破坏,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
型,社会处于大变
动荡。6分
民为本
德治国;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4分)蒙阴县实验中学
2019-2020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2019.11

I

选择题(本大题共
7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计
70
分。)
1.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这表明(

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
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
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
2.“良夜骊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姒笑一场。”诗中体现当时实行的政
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3.“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西周确立的这种制度能在其后约
3000
年间被尊为正统定制,
其主要原因是(

A.保证了王权的稳定和统治集团的稳定团结
B.保证了周天子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C.有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优秀人才
D.有利于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4.下图为《中国政治制度史》封面,该书对我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下列对中国古
代早期政治制度的认识,在该书不会出现的是(

A.王位世袭
B.中央高度集权
C.有浓厚血缘色彩
D.等级森严
5.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
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体现了传统中国(

A.宗法血缘关系
B.家国同构观念
C.中央集权意识
D.安土重迁理念
6.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
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
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
C.国家强盛,疆域广阔
D.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7.《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
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务繁忙
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
D.朝议裁决
8.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
家庭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职责细化,各负其责
9.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B.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10.据《史记》记载,公元前
544
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之县,以为奉邑,以
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分封制全面崩溃
B.宗法制荡然无存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郡县制初现雏形
11.“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
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1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
“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
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
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B.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13.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官员为相。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
相有各种名义,如参知机务、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这样做的目的是(

A.加强政府职能
B.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C.减少皇帝决策失误
D.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14.据《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宰相刘祎之得罪了武则天,武则天借故下敕惩治他,祎之见敕文未经
中书门下附署,遂说:“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名为敕?”对这一故事的阐释,正确的是(

A.武则天时期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中处于上风
B.唐代皇帝的诏令、制敕需经中书门下批准
C.唐代三省六部制有效限制、约束了皇权
D.武则天的做法违背了权力中枢的运行程序
15.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
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为此,促使了下列哪一制度的实施(

A.世官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
而可








料主
要体

了(

A









逐渐
形成
C









为选
才手段
B

选官
方式








D

选官
考试







用化
)16.吕思勉《中国通史》中写道“隋炀帝本好辞华,所设的进士科,或者不过是后汉灵帝的鸿都门学之类。……
这是制度本身的变化,不能执后事以论其初制的。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然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
17.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扩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18.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
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这反映了明朝


A.皇权专制不断削弱
B.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
C.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D.皇帝昏庸懒于朝政
19.西周的礼乐文明造成了中国古代国家的宗法专制特征,依靠族权和政权的结合来实现宗法专制。于是
传统文化便有了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倾向,家国同构,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这样也就有了求忠臣
于孝子之门的说法。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制度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军功爵制
D.科举制
20.该体制自秦朝创立,纵贯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单线垂直的独立管理体系,与政府行政机构
分离,从而确保了体制下各级机构权力的独立运作,上下一体,机构官员高效行权。”该体制是(

A.宗法分封体制
B.科举选官体制
C.“丞相”体制
D.监察体制
21.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
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老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
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22.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
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D.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23.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
的论述,正确的是(

A.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B.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
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24.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
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这反映了(

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
B.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C.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
D.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
25.有学者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
此。出现这一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削弱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2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
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

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C.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
27.“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
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B.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D.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28.“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
物”是指(

A.内阁制度
B.宦官集团
C.宰相制度
D.胡惟庸集团
29.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
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30.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
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
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C.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31.
史书记载: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周武王伐纣克殷后,微子启便手持祭
器,拿着茅草(茅草是祭祀时沾酒用的,交出茅草,表示交出祭祀权),跪在地上向武王谢罪求告,周封
微子启于宋地,建立宋国,管理商族遗民,奉守商人宗祀。分
析该史料所得出的信息,正确的有(

①殷商末年,嫡长子继承制可能已确立
②族权与王权相结合是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特征
③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
④只有王族才能封邦建国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2.
“春秋时代灭国在六十以上,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
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而在列国内部,大夫固然有时逐君弑君,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
做傀儡。”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

A.春秋时期夷、夏之间矛盾尖锐、战争频繁
B
.
宗法家族观念在春秋时期开始确立
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地走向崩溃
D.
宗法制仍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
33.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汜载,在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以及有关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
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最后由皇帝裁决。这种议事制度被称为朝议制度。
下列关于这种制度的说法,错
误的是(

A.朝议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
B.朝议有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
C.朝议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D.朝议是一种民主决策形式
34.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
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钱先生所述
的第一级和第三级演进分别开始于(

A.秦汉明朝
B.秦汉隋唐
C.西周秦汉
D.西周隋唐
35.
明代的科举制划分了“南榜”
“北榜”“中榜(安徽及西南诸省)”,分别占录取总额的
55%、35%和
10%;政府还明文规定各地的录取名额,各州县均有一定的配额,即使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县,也会有人
才被录取。这样做的目的是(

A.体现公平公正
B.安稳人心,巩固政权
C.更有效选拔人才
D.加强中央集权
36.
葛荃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程》中提到:
“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朝臣贵族和
各级官吏所拥有的只是从王权派生或分解出来的政治经济特权,而非法定的以自由和平等为前提的‘政治
权利’”。材料最能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专制主义
B.家国一体
C.事君以忠
D.尊君敬祖
37.
从两汉到明清,“封建一藩王的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始终镶嵌在单一制的大一统帝国内,时断时续地与
中央集权制并存着。下列对这一阶段藩王的说法,错误的是(

A.藩王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分封诸王
B.“封建”藩王更多的时候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
C.从总体看藩王越来越难以撼动中央君主的权威
D.从总体看藩王越来越失去对地方政治、经济的控制权
38.
主父偃上书汉武帝日:“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
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
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为此,他建议(

A.实施削藩政策
B.分封诸王,完善郡国并行制
C.颁布”推恩令”
D.废除分封制,推行行省制度
39.
唐朝三省各部门、各官吏之间相对独立和互相制约,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有审议、封驳权,但都
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书省独享决策权,门下省独享裁决权
B.能减少但不能杜绝中央决策失误和官僚腐败
C.三省分权能够制约皇权,保障体制内民主
D.它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享
40.
有网友发帖讨论科举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
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
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C.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正确
41.
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与鲁的关系是(

A
.大宗与小宗
B.兄弟
C.父子
D.平等
42.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B.
分封制和郡县制
C.宗法制和郡县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43.

2
和图
3
中,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2

3
A.
分封制、郡县制
B.
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C.郡县制、行省制
D.分封制、行省制
44.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电视剧名犯了错误,
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
)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刘罗锅”
B
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罢了
C.刘墉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D.丞相制度早在明代已废除,所以电视剧名会误导观众
45.
西汉统治者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而进行封国,但后来却出现了“七国
之乱”。在汉武帝时,为解决封国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是
(
)
A.继续推行封国
B.颁布“推恩令”
C.开始实行行省制度
D.权分三司
46.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
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
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
点是


A.君臣关系日趋不平等
B.
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
C.
君臣关系逐渐疏远
D.君主越来越不开明
47.
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B.扩大了各级官吏的来源
C.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D.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48.
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一批人才补充官僚机构,这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
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吏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49.
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
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选拔翰林院官员人值文渊阁
B.设置殿阁大学士备顾问
C.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D.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50.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人直缮写。”这说明军机处
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
加强中央集权
B.适应军事需要
C.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D.巩固皇权
51.
《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
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西周初期分封制
B.西周中期王室衰微
C.春秋时期分封制
D.战国时期群雄并立
52.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块纪功石刻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汉武帝开拓疆土
C.秦始皇统一六国
D.忽必烈一定乾元
53.
秦朝推行的郡县制与周朝后期分封制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主要是指郡县制


A.扩大了疆域
B.限制了朝中大臣的权力
C.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
D.促进了民族融合
54.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是(

A.规定皇位世袭
B.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C.推行郡县制
D.建立三公九卿
55.
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中央集权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扩大民主权利
D.防止宰相权重难治
56.
说宋代宰相职权受到削弱,理由不包括


A.枢密院成为最高军事机构
B.增设参加政事为副相
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D.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
57.
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并发展了(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58.
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体现了(

A.相权威胁皇权
B.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国家统一的需要
D.权力的相互制约与平衡
59.
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的历史事件是(

A.八旗制度的建立
B.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设置
C.文字狱的兴起
D.军机处的设置
60.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

①建立皇权绝对权威
②皇权控制中央机构
③削弱地方势力
④注重思想控制,文化专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1.“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
治,地方拥有实权……
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这说明西周时期(

A.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B.
最高统治者尚未高度集权
C.
同姓诸侯国享有政治特权
D.
中央与地方实行分权制衡
62.
秦朝郡县官吏由职业官僚担任,享受傣禄,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
郡守考课县令长。这些举措


A.确保了皇帝执掌军国大权
B.
巩固了家国同构的政治形态
C.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D
分割了地方宫员的行政权力
63.中国古代选官由汉代“士子应举非得由王公大臣或州郡长官推荐”到唐宋允许士子
“投碟自进”,自
由报考。这一变化


A.提高了官员素质
B
杜绝了士族参政
C
.避免了官场腐败
D.
扩大了统治基础
64.
1378
年,明太祖“命奏事毋关白(告知)中书省”,并大量裁削中书省的官员,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
或被逼退休,或被贬职,甚至丢掉性命。这表明


A.谏议制度难以约束专制皇权
B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C.一省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突出
65.
《清史稿 军机人臣年序表》载: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
(军机大臣)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材料反映了(

A.
皇权的削弱
B.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
相权的加强
D.
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66.
秦统一后,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既有直达九原的“直道”,又有攀越五岭的“新
道”,从而把全国各地紧密联系起来。秦朝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B.
为了保障皇权独尊
C.
为了巩固国家统一
D.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
67.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说,万历皇帝因立储之事与大臣产生了矛盾,大臣们认为废长立
幼是绝对
不行的,就此万历皇帝长达十余年不上朝,以此来报复大臣们不让他废长立幼。在这个故事中涉及到
了我国古代哪项政治制度(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礼乐制
68.
北宋的号令总是以皇帝的诏敕文书方式传递,肯定要经皇帝批准才行,可是……“凡制敕所处,必自宰
相”。这说明(

A.
宰相制度制约君权
B.
君主与宰相共治天下
C.
君权与相权矛盾加剧
D.
君权为主相权为辅
69.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
得也。”
这句话指的是秦朝(
)
A.
推行宗法制
B.
推行分封制
C.
推行行省制
D.
推行郡县制
70.
司马迁评价秦朝郡县制:“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这说明秦朝“郡县制”(

A.建立在宗法制度的基础上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强化了皇权专制主义制度
D.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II

非选择题(本大题有
1
小题,满分
30
分。)
7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贮巾(帛),备极精工。每下一
机,人争鬻之。计获利五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屋外,尚不能应。自
是家业大饶。
村料二:迨至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
--张瀚《松窗梦语》
一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三: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
十之二三矣。
请回答
--何良发《四有斋丛书》
(1)
指出材料一中我国出现的重要经济现象(3
分)、最早出现的时间(1
分)
(2)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其特征。(4
分)
(3)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背景条件。(6
分)
(4)
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其发展的趋势。(6
分)
72.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随之共振,并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
题:
材料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请回答: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6
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文
化”中哪些思想主张体现以民为本?(4
分)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