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有学者这样描述新中国初期的某一外交政策:“中国屈膝受辱的时间太长了,新中国不会乞求帝国主义的承认。”该外交政策是( )
A. 不结盟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1972年,有18个国家同中国建交,从而形成了一次建交高潮。推动这一现象出现的因素有 ( )
①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②《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加强
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3.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地退回。这表明( )
A. 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
C. 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
D. 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的原因是( )
A. 世界远离了战争
B.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
C. 各国意识形态的分歧逐步消灭
D. 大国协调机制正在形成
5.20世纪70年代,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集团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这里的“转折”是指( )
A.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B.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中日邦交关系正常化
D. 苏联的实力超过了美国
6.1950年1月,毛泽东指出,“中国之所以要把与苏联结盟的关系以国家条约的形式确定下来,主要不是因为中国与苏联同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由于这对新中国有极大的利益……在国际上我们可以有更大的政治资本去对付帝国主义国家”。毛泽东的这段话( )
A. 指出了中苏结盟关系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B. 明确了美国是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共同敌人
C. 阐明了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现实意义
D. 有利于迷惑西方国家对中苏关系的政治判断
7.外交部副部长王稼祥提出外交上的“三和一少”,就是要对帝国主义和气一点,对反动派(印度尼赫鲁)和气一点,对修正主义(苏联)和气一点,对亚非拉人民斗争的援助少一点,当时被作为修正主义外交路线被批判。这件事会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 )
A. 20世纪50年代
B. 20世纪60年代
C. 20世纪70年代
D. 20世纪80年代
8.“考虑到第二十五届联大的表决情况,尼克松政府知道已很难再把中国拒于联合国大门之外,因而伙同日本佐藤政府和第二十六届联大不但再一次提出‘重要问题’案,而且炮制所谓‘双重代表’案。”美日炮制“双重代表”案的实质是( )
A.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C. 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D. 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
9.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爆发后,8月20日,苏联驻美大使奉命在华盛顿紧急约见了美国基辛格博士,向他通报苏联准备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希望美国保持中立。可美国决定“应设法将苏联的意图尽早通知中国”。这一事件表明( )
A. 美国放弃抵制中国的政策
B. 美国旨在维护世界和平
C. 美国慑于中国强大而示好
D. 美国把苏联当做主要威胁
10.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的背景是( )
①两大阵营对立
②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企图扼杀新中国
③新中国刚刚建立,政权不稳固
④中印边界冲突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1.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中国热爱和平、积极履行国际法义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
A.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 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C. 重视经济外交和不结盟外交
D.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2.1971年,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尼克松后来回忆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钟,“但却成了20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这主要是因为( )
A. 继日本之后,美国改善对华关系,结束了对中国的敌对态度
B. 它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并影响世界格局的调整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影响到中美关系的改善
D. 不同意识形态的两个大国外交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13.2015年4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媒体称“这是一次对历史的致敬之旅,对精神的弘扬之旅。”该“致敬”所指的是( )
A. 求同存异方针
B. 合作共赢理念
C. 世界和平意识
D. 反帝反霸战略
14.以下是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2758号决议内容节选:“回顾《联合国宪章》的原则,考虑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对于维护《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所必须从事的事业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一历史性决议的通过( )
A. 直接促成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B. 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
C. 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进展
D.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5.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示意图。该图主要反映出中国( )
?
A. 对苏联和对西方贸易出现交替上升状态
B. 被西方封锁遏制,外交上实行“一边倒”
C. 国民经济建设国际环境恶劣,举步维艰
D. 同西方国家经济技术交流活动陷于停滞
16.下面邮票所纪念的事件反映了( )
A.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B. 新中国“一边倒”政策
C. 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D. 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17.新中国成立后,便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敢与帝国主义阵营的霸主美国叫板,一举收回外国兵营。这表明我国政府坚定地执行了毛泽东提出的哪一外交方针( )
A. “反对霸权主义”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别起炉灶”
D. “一边倒”
18.1955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亚非会议推动中国同亚非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这表明新中国( )
A. 同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建立了外交关系
B. 基本上突破了“一边倒”的外交格局
C. 第一次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D. 已经和美国改善关系
19.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某年西方报纸评论的会议应是( )
A. 布雷顿森林会议
B. 亚非会议
C.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 日内瓦会议
20.1949年,毛泽东强调,“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1957年,毛泽东又宣布,“从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据此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A.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 有革命思维的惯性特征
C. 因实际的需要而随意改变
D. 意识形态大于国家利益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1955年,在万隆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1)指出材料中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
(2)根据所学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3)简要说明万隆会议对当时的中国外交起了什么作用?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一些亚洲国家很担心,认为大国必然扩张。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争取和平共处,在10年内要努力解决同邻国的边界问题,先从缅甸开始,陆续解决,解决后他们就放心了。”——宋凤英《周恩来与中缅边界谈判》
材料二 1955年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当有的代表认为和平共处是共产党的名词时,他当即改用联合国宪章中“和平相处”的提法……他表示:“五项原则的写法可以加以修改,数目也可以增减,因为我们所寻求的是把我们共同的愿望肯定下来,以利于保障集体和平。”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周恩来的多方协调,会议终于达成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扩展起来的“亚非会议十项原则”。
——徐海滨《周恩来外交思想》
材料三 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实行这些原则。
——《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四 五项原则的精髓……承认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充分尊重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照顾和维护小国、穷国、弱国的合法权益和正当诉求,国际间开展互利合作才有基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有保障。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 促进和平发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中缅边界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提出了什么主张,该问题的解决对新中国外交有何重要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非会议上各国最终接受周恩来建议的原因。“亚非会议十项原则”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了怎样的新发展。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美双方在《中美联合公报》中达成了什么共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公报的颁布对双方关系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摘编自《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三 第一条 缔约双方……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第七条 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第九条 如出现缔约一方认为会威胁和平、破坏和平或涉及其安全利益和针对缔约一方的侵略威胁的情况,缔约双方为消除所出现的威胁,将立即进行接触和磋商。
——摘编自《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要指出中俄两国革命道路的异同。分析造成两国革命道路
之“异”的不同国情。
(2)材料二与材料三反映了中苏(俄)关系的何种变化?分别反映了两个时期我国外交政策怎样的特征?分析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40年经验和共产党的28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40年和28年经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就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决无例外。”
材料二: 1949年10月,新中国政府宣布:“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材料三: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苏)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斯大林70寿辰庆典,同斯大林会谈有关两国关系问题及其他问题;二是处理1945年同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个条约是二战后,美、苏、英三国首脑背着中国所达成的有损中国利益的《雅尔塔协定》的产物。……(1950年2月)两国外长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即由中苏共管改交中国,修正了《雅尔塔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
请完成:
(1)新中国初期对外政策的原则是什么?
(2)新中国推行了怎样的外交方针和外交政策?
(3)评价新中国初期的对外政策。
25.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在中美两国政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是,这种分歧不应当妨碍中美两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更不应该导致战争。……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人民日报》1972年2月22日
材料二自从一八九四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中日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两国平等友好相处的障碍。恢复中日邦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友好睦邻关系,将为进一步发展我们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扩大两国经济和文化交流,开辟广阔的前景。中日友好不是排他的,它将为和缓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1972年9月26日周恩来在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词
材料三中日两国联合声明在北京签字
请回答:
(1)材料一与当年哪一事件有直接关系?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的政治分歧有哪些?双方“努力寻找共同点”的成果是什么?
(2)据材料一、二,发展中美、中日正常的国家关系应遵循怎样的原则?据此分析这一原则的基本特点。据材料二指出,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还应注意什么问题?
(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请为材料三图片写一简要说明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不会乞求帝国主义的承认”与建国初期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内涵一致,故选C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 所学知识,可知①③说法符合题意。②签订与1950年2月,至70年代中苏关系交恶。④发生在1979年1月1日,与题文时间不符,可以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
3.【答案】D
【解析】柯乐柏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地退回,这说明新中国承认其“总领事”得身份,这体现了另起炉灶的原则,即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故D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开放性、包容性,适应了平与发展这一世界主题,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故选B。
5.【答案】B
【解析】本题的主旨体现了中国重返联合国大家庭的问题,而不是中美、中日关系的问题,苏联的实力也并未超过美国,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6.【答案】C
【解析】由材料“1950年1月”,可知这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前夕,这一条约使中苏形成了长达30年的结盟关系,毛泽东这段话是针对这一条约。分析材料可知,毛泽东指出中苏结盟是出于国家利益,使中国得到恢复经济的必要资金和援助,使得中国在国际上得到必要的政治支持和外交支持,故选C;材料中中苏结盟主要不是因为同为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B与材料无关,排除;D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7.【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修正主义(苏联)和气一点”,结合所学知识,此时中苏关系恶化。所以时间应该是处于20世纪60年代。故选B项。
8.【答案】D
【解析】美国抛出“双重代表权”的方案,即在联合国有代表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双重代表,实际上是制造两个中国的事实,故D项正确。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69年”和所学知识可知,A、B、C项都不符合题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冷战是当时世界格局,美国之所以“应设法将苏联的意图尽早通知中国”,主要原因是美国把苏联当做主要威胁。所以答案选D。
10.【答案】B
【解析】二战后初期,国际上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尖锐对峙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国家敌视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使新中国在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但不会处于孤立地位。④不符合史实,故选B。
11.【答案】D
【解析】 A表述不全面,C材料中未涉及,B“世界大国”的表述不妥,D符合题意。
12.【答案】D
【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1971年”“尼克松将访问中国”“20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由于在此之前,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公报宣布尼克松访华,引起世界震动,故选D项。
13.【答案】A
【解析】1955年万隆会议举行,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致敬”的是求同存异方针。本题选A。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对于维护《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所必须从事的事业都是必不可少的”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性决议的通过表明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所以答案选D。
15.【答案】B
【解析】由图表可以看出,从1950年到1955年,中国对苏联贸易额不断上升,对西方贸易额持续大幅下降,这是因为被西方封锁遏制,外交上实行“一边倒”的结果,故B项正确。
16.【答案】B
【解析】邮票中的“中苏友好同盟”等汉字字眼可以看出邮票是反映建国初期中苏关系的,并且反映的是新中国“一边倒”政策,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17.【答案】B
【解析】“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强调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根据材料“敢与帝国主义阵营的霸主美国叫板,一举收回外国兵营”可知它是指“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故选B。
18.【答案】B
【解析】A项错误,美国等西方国家仍然拒绝承认新中国;C项错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D项错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改善中美关系,实现关系正常化;“求同存异”的方针突破了意识形态的限制,因此选B。
19.【答案】D
【解析】材料中“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是指建国后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与的世界性会议。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与的国际会议,会上中国的积极努力最终促成了印度支那地区实现和平,所以答案选D,A、B、C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20.【答案】A
【解析】 “一边倒”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不矛盾的,倒向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恰恰正是独立自主外交的一个具体的体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故选A项。
21.【答案】(1)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2)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
(3)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解析】第(1)问考查“求同存异”的内容,从材料中总结即可。第(2)问考查“求同存异”的背景及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在会议进程受到阻碍时,“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会议最终取得圆满成功。第(3)问万隆会议之后,中国与亚非更多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2.【答案】(1)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意义:有利于消除周边国家的疑虑;为新中国创造和平的外交环境;为解决新中国与邻国的边界问题奠定基础。
(2)原因:亚非各国保障和平的愿望;中国“求同存异”外交方针的提出;周恩来的个人因素。
发展: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共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双方关系。
影响:中美双方结束对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精髓:主权平等。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争取和平共处”可知是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注意提取信息“在10年内要努力解决同邻国的边界问题”“解决后他们就放心了”以及所学知识回答意义。
(2)根据材料信息“我们所寻求的是把我们共同的愿望肯定下来,以利于保障集体和平。”体现了亚非各国保障和平的愿望;“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周恩来的多方协调” 体现了周恩来的个人因素;再结合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的提出回答原因。最后根据“提出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回答。
(3)注意材料信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可知是强调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双方关系。结合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相关知识回答意义。
(4)注意材料信息“充分尊重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照顾和维护小国、穷国、弱国的合法权益和正当诉求”回答。
23.【答案】(1)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武装夺取政权。
异:俄国走的是城市暴动的道路;中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俄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强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反动统治力量在农村较为薄弱。
(2)由军事同盟关系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由明确针对日本到不针对第三国。
建国初期实行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当前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我国外交指导思想的变化,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武装夺取政权。异:俄国走的是城市暴动的道路;中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俄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强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反动统治力量在农村较为薄弱。
(2)结合出处可以的出变化为由军事同盟关系到战略伙伴关系,结合条约内容可以得出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结合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两个时期外交活动的基本方针的变化,即由一边倒转为不结盟,第三问等同于回答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
24.【答案】(1)平等、互利、尊重领土主权。
(2)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方针,同苏联发展友好关系。
(3)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发展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这是为打破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政策,维护国家利益而作出的正确选择。它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增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实力,有利于保卫中国的国防安全。但这一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不具有广泛适用性。
【解析】解答第(1)问,要注意结合材料二的有关内容;解答第(2)问,要注意材料一中的“一边倒”和材料三中的同苏联关系的发展;在评价新中国的对外政策时,一方面要注意新中国推行的外交政策产生的重大作用,同时也要点明这种外交政策只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并不具有普遍性。
25.【答案】(1)尼克松总统访华。分歧:社会制度、台湾问题。成果: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2) 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特点:具有包容性、广泛性,适合各类国家处理国家间问题。健康发展:以史为鉴,面向未来。(3)1972年,在中美关系改善的直接推动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周恩来与之会谈,中日两国签订了联合声明,标志着中日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为和缓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解析】(1)解答本题需注意材料的出处。材料一出自1972年2月22日的《人民日报》,主要内容是中国政府表示愿意同美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联系所学知识,中美关系正常化与尼克松访华有关。中美两国的政治分歧源自两国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两国关系最大的障碍是台湾问题。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2)依据材料一可知,发展中美、中日正常的国家关系应遵循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广泛性,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中日关系最大的阻力来自日方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发展两国关系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3)该问要求为材料三图片写一简要说明,图片反映的事件是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说明文字需要包括以下内容:事件发生的时间(1972年)和原因(在中美关系改善的直接推动下)、事件的经过(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周恩来与之会谈,中日两国签订了联合声明)和意义(标志着中日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为和缓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