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三第六单元第29课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必修三第六单元第29课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30 13:5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2019.11.22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导航
课程标准 知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重点难点 1.“双百”方针及其贯彻中的经验教训。2.“双百”方针遭遇曲折的原因。
【基础知识梳理】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提出:20世纪50年代,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
2.含义: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知识点拨
“双百”方针不是只局限于文艺领域,“百花齐放”是文艺领域的政策方针,“百家争鸣”主要是科学、学术领域的政策方针。
判断正误
“百家争鸣”就是彻底自由了,想说什么都可以。( × )
提示 “双百”方针所指的自由是有前提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允许的范围内,保证社会主义方向,最终有利于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3.地位:不仅是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4.影响
(1)符合我国文艺和学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促进文艺繁荣、学术民主、科技兴旺有重要作用。
(2)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学术文化各部门都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遭遇曲折
1.反右斗争扩大化的冲击: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许多学者的学术观点被当做错误的政治主张,遭到批判。一些学有专长、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仅仅针对国家某些领域的不足进行了“争鸣”的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受到长期迫害。
2.“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1)概况:在“文化大革命”中,“双百”方针又受到了严重冲击和破坏。
(2)影响:“文化大革命”期间只有八个“样板戏”轮番演出。文艺界呈现出“百花凋零”的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几乎中止。
问题思考
思考 人们对当时的景象用戏言表示:跑了吭大吭,看个沙家浜;跑着上气不接下气,看个红灯记;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这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什么景象?
提示 “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文艺界呈现出“百花凋零”的局面,这是“文化大革命”中的景象。
三、文学艺术的春天
1.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新把“双百”方针当做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1)1979年5月至7月,《人民日报》以《批透极“左”路线,贯彻“双百”方针》为题,连续发表了多篇评论员文章。
(2)同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会上强调:“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
2.表现
(1)文学艺术领域:作品数量大增,题材更加广泛。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为先锋的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各个领域争奇斗艳,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2)学术和科技领域
①理论界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僵化思想束缚,提出了许多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见解。
②一度被撤销的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相继恢复,并发展了不少新的学科。
③从1996年开展的“三下乡”活动将文化、科技、卫生送到全国农村。
④随着频繁的国际交流,中国的学术事业走向了新的高度。
问题思考
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小说、戏剧、诗歌、影视等争奇斗艳,学术、科技领域不断创新发展,科学文化领域生机勃勃。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党和国家重新贯彻了“双百”方针。
归纳总结
“双百”方针的内涵、实质和意义
(1)内涵
①前提和范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内。
②内容是指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即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③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2)实质:就是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和多样格局,不是一“花”一“家”的单调形态。只要是赞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知识分子,便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者和建设者。
(3)意义:它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科学上不同的学派之间的矛盾同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问题,需要一条正确的路线去解决,而这条路线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


【核心素养】

“双百”方针贯彻中的经验教训
(1)党和政府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处理问题。
(2)科学与文化的发展需要宽松的环境,需要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坚持“双百”方针,必须在宪法范围内。
(3)“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文学艺术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发达的方针。
(4)坚持“双百”方针,使科技、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5)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同政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针对练 “百家争鸣”走过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繁荣,接下来经历了2 000多年的沉寂及1956年的昙花一现,到改革开放以后再度繁荣。下列有关上述材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思想文化与政治环境息息相关 B.领导者素质的高低决定了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
C.社会需求是“百家争鸣”的推动因素 D.“百家争鸣”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化繁荣与统治阶级的政策有关,但领导者素质的高低不能决定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

1.印证教材观点
材料 样板戏
应用 材料说明“文化大革命”期间,“双百”方针再遭重创:文艺界“百花凋零”,八个“样板戏”长期占据戏剧舞台。
2.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一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应用1 材料一反映了毛泽东在艺术和学术上怎样的认识?
提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发展。
材料二 我们提倡百家争鸣,在各个部门可以有许多派别、许多家,可是就世界观来说,在现代基本上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应用2 材料二反映了毛泽东怎样的认识?
提示 将世界观归结为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带有浓厚的阶级斗争意识。
【巩固练习】
1.1956年5月,陆定一同志发表讲话说:“我国的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没有自由讨论,那么学术发展就会停滞。相反,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这一讲话(  )
A.强调多研究历史以服务现实 B.有利于“双百”方针的全面贯彻
C.方便了文学领域的统一领导 D.提高了文艺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2.郭沫若认为:“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标志在春秋战国时期”,范文澜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始于西周”。面对这两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毛泽东在当时没有做出孰是孰非的结论,他认为解决历史问题应该(  )
A.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B.百家争鸣
C.百花齐放 D.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 1967年,有位作家说:“曾经有人说过,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我却要说,做文人难,做作家尤难。”这位作家这样说的原因是(  )
A.20世纪60年代缺乏创作素材
B.作家搞创作比较辛苦,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C.“文化大革命”期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
D.改革开放以后,“双百”方针没有得到及时恢复
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艺创作上开始更加尊重个体尊严,更加强调人文关怀。主旋律电视剧中的英雄人物开始走向多元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双百”方针的恢复 B.对外开放的全面实施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社会道德风尚的变革
5.仔细观察下列图片,其中反映了文艺界呈现出“百花齐放”局面的有(  )

①《青春之歌》剧照  ②《红灯记》剧照

③《芙蓉镇》剧照    ④《红楼梦》剧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 1979年中国电影观众达到293亿人次,成为后来难以逾越的高峰,电影界喜称为“中国电影复兴之年”。与此时电影大发展相关的背景是(  )
A.中国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B.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C.科教兴国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D.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拨乱反正
7.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百花齐放”主要针对(  )
A.政治领域 B.学术领域 C.艺术领域 D.经济领域
8.1956年2月,毛泽东给陆定一等领导人写了一封信。缘由是一位在中国讲学的苏联学者不同意毛泽东对孙中山世界观的论点,有关方面向中央反映此情况。毛泽东在信中说:“我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这是对学术思想的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无所谓损害威信。”这表明(  )
A.学术界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B.文艺界应实行“百花齐放”方针
C.中国希望苏联学习“双百”方针 D.当时中央倡导“阶级斗争”文艺
9.下图是1957年7月,周恩来在观看著名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演出后与艺术家们交谈的照片,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的繁荣景象的一个缩影。出现这一繁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双百”方针的推动 D.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高涨
10.1959年,茹志鹃创作的《高高的白杨树》富有人情味和人性色彩,写法上文笔细腻,清新明快,切入角度小,细节丰富传神,人物形象鲜明感人,但因被人指责没有描写“英雄人物”而遭多方批判。此类事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文艺批评的政治色彩逐渐浓厚 B.新中国文化事业万象更新
C.新中国的文艺成就被完全抹杀 D.文艺战线出现勃勃生机
11.邮票是国家的名片,还具有历史档案的功能。标题为《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胜利万岁》的系列邮票应该发行于(  )
A.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以来
12. 1953年,山西省政府指出,各地在戏改过程中,“不重视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和艺术风格的培养,片面地追求给演出内容填充一些工作要求和政治口号,概念化公式化的作品,被誉为‘政治性思想性强’,因而大大伤害了优良艺术品的产生。”据此判断,这主要是针对当时山西(  )
A.戏曲政策执行出现偏差 B.“左”倾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C.“双百”方针遭遇曲折 D.“样板戏”占据了戏曲舞台
13.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
A.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
C.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D.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化大革命”时期 剧作家吴祖光和妻子
的革命“样板戏” 新凤霞被下放劳动改造
材料二 

  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  《邓小平论文艺》
  青岛观看文艺演出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可以给我们提供什么信息?



第29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2019.11.22(答案)
【巩固练习】
1. 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双百”方针的践行。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陆定一鼓励学术上自由讨论、自由争鸣,这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内涵,故选B项;A项不是材料核心思想,排除;C项与此讲话精神矛盾,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学术而非文艺创作,排除D项。
2. 答案 B解析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指文化之间的继承与交流,材料中是对封建社会分期的两种观点,不属于文化之间的继承与交流,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是“双百”方针中的内容,是指学术问题要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故B项正确;“百花齐放”是“双百”方针中关于文学艺术领域的主张,与材料中的学术问题不符,故C项错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对传统文化的方针态度,故D项错误。
3. 答案 C解析 “双百”方针的贯彻过程有着巨大的起伏,其政策变动受到中国政局根本变动的影响。“左”倾错误的泛滥时期是文艺和科技严重停滞发展的时期。1967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盛行“阶级斗争”文艺,文艺界呈现出“百花凋零”的局面,大批艺术家和科学家遭到打击和迫害。故选C。
4. 答案 A解析 材料突出反映“文革”后文艺重新繁荣的局面,“更加强调人文关怀”“英雄人物开始走向多元化”主要是因为“双百”方针的恢复,故A项正确。
5.答案 C解析 ②《红灯记》剧照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八个“样板戏”之一,是“百花齐放”遭遇曲折的结果。故选C。
6. 答案 D解析 据材料“中国电影观众达到293亿人次,成为后来难以逾越的高峰”强调的是国内的情况,对外开放与此无关,故A错误;B在材料中未体现,故B错误;C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结束了“左”倾思想的错误指导,在文艺领域全面拨乱反正,在“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指导下,文学艺术创作再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故D正确。
7. 答案 C解析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指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和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故C正确。
8. 答案 A解析 题意反映的是学术思想,而不是文艺方面的信息,排除B项;C项所述内容材料并未体现;“阶级斗争”文艺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盛行,排除D项;只有A项符合题意。
9. 答案 C解析 据材料“1957年7月”“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的繁荣景象”可知,正是“双百”方针的提出才使新中国文化事业走向繁荣,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0. 答案 A解析 根据题干“但因被人指责没有描写‘英雄人物’而遭多方批判”可知A项正确。B、D两项明显不是材料反映的内容,C项表述绝对化。
11. 答案 C解析 由“《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胜利万岁》的系列邮票”可以判断此邮票应该发行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12. 答案 A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对1953年戏改过程中出现的“概念化公式化”现象的批评,由“不重视……片面地追求……伤害了……”等可知,材料中所述现象的出现与戏曲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有关,故A项正确;“左”倾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与此题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与此题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D项在“文革”期间,与此题时间不符。
13. 答案 B解析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文艺蓬勃发展,故出现材料中所述转变,据此可以得出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
14.
答案 (1)现象:“样板戏”一枝独秀;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到农场、干校“改造”,接受“再教育”。主要原因:“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事业受到破坏,“双百”方针被抛弃。
(2)信息: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重新把“双百”方针当做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②邓小平重申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