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2019.11.11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导航
课程标准 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 1.网络技术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信息时代的特点。
【基础落实】
一、电脑与网络
1.电脑
(1)产生: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正式诞生。
(2)发展方向:一个是存储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一个是体积更小,更轻便实用。
(3)应用:生产、办公等各个领域,走进家庭。
2.网络
(1)产生:在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基础上,网络技术诞生,并由此形成全球性信息网络。
(2)影响:打破了常规的空间与时间的界限,将世界联系在一起;人人都可以自由参与,资源共享。
问题思考
1.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 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 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的什么特点?
提示 受众面广,渗透性强。
2.材料 观察下面图片 (互联网的应用展示)
思考图片反映了互联网有哪些功能?
提示 功能:浏览新闻、休闲游戏、收发电子邮件、资料检索、网上聊天、网上购物、网上远程教育等。
3.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1)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2)推动了“新经济”的诞生。
(3)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 (4)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探索生命的奥秘
1.生物工程
(1)20世纪70年代,生物工程技术正式形成。 (2)人们把它应用在农业、医药等行业。
2.遗传工程的重大发展
(1)地位:遗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技术。
(2)发展:1990年,被誉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我国于1999年加入这项计划。
(3)成就:21世纪初,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框架图和对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初步分析;1997年,人类第一次用哺乳动物已分化的体细胞进行克隆成功。
三、登上太空
1.历程
(1)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创造了宇航事业伟大的开端。
(2)1961年,苏联发射了“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加加林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
(3)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
2.影响: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各种民用、军用卫星陆续升空,广泛运用于气象、资源勘测、通信等许多领域。
归纳总结 现代高新科技的发展趋向及其认识
(1)趋向
①电脑与网络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人类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途径变得越来越快捷。
②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在认识自身、完善自我的探索中取得很大进步。人类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③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将视野投向更为宏观的浩渺宇宙。
(2)认识
①科技的发展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些成果的取得都是对此前成果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人们都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欢迎它、接受它。
②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网络黑客的侵扰、不良信息甚至是有害信息的侵害、克隆技术引起的伦理道德问题、航天技术的巨大投入并未带来足够的回报,反而使人们对高新科技产生怀疑甚至敌视态度。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双重影响
(1)积极影响:大大“缩小”了全球的空间距离,使全人类实现信息交流和共享;推动了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使人类的生活、工作、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消极影响:导致出现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问题;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虚拟社会对人们生活、工作,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针对练 “互联网之父”温顿·科夫说:“实际上互联网是一种典型的或者叫破坏性创造的一种技术。”文中的“破坏性”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包括( )
A.过分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业
B.不健康的信息会腐蚀青少年的思想,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
C.在互联网上可以查找到许多试题的答案和解析
D.网络犯罪也是信息化社会常见的一种犯罪现象
答案 C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重题目的要求,即“破坏性”和“不包括”这两个限定条件。只有C项符合题意。
【史料实证】
1.印证教材观点
材料
图一 瓦特 图二 法拉第 图三 第一台
改良蒸汽机 发现电磁感应 计算机
应用 上述图片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其标志分别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广泛应用;互联网的出现。
2.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一 自我教育、交互教育正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成为一种潮流;或许……到校上学反而成为富裕人家孩子的特殊服务。——鲍宗豪《全球化与当代社会》
应用1 以材料为例,说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 改变了教育和学习方式,引起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
材料二
漫画一 《不良网站》 漫画二 《给文化市场打扫卫生》
应用2 如上图所示,互联网对青少年有什么消极影响?
提示 各种宣扬色情、凶杀、暴力、赌博等内容的信息污染青少年心灵;沉迷于虚拟世界,脱离现实社会;社会交际能力缺乏;沉迷于网络,耗费时间,荒废学业等等。
【巩固练习】
1.发端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包括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和现代火箭技术,这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推动力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 B.世界经济的发展 C.各国对科技的重视 D.两极格局的建立
2.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在全球化第三阶段,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市场形成 B.交通工具革新 C.信息技术应用 D.美苏“冷战”结束
3. 2018年11月7日至9日,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盛大举行,下面是某一时期关于世界互联网普及率的调查统计示意图。对此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
A.经济全球化引发信息技术全球化
B.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差异缩小
C.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受世界的关注
D.互联网将成为未来世界最主要媒介
4.“地球村”的主要含义是指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及人的社会和文化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据此,下列最有利于“地球村”出现的是( )
A B C D
5.二战后出现的新科学技术中,由多国科学家协作完成的是( )
A.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B.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
C.培养克隆羊“多莉”成功 D.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6.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启,初期的科技成就以军事技术为主,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科技研究领域开始向社会需要转变。下面体现出这种转变的组合有( )
①原子弹——核电站 ②火箭——“阿波罗—11”号登月
③电子计算机——互联网 ④重组DNA——克隆
A.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④
7.20世纪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社会生活。推动互联网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
A.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 B.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
C.报纸、广播传媒的普及 D.电视机的成功发明
8.20世纪的一项科技成果不仅为自动化和控制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且被广泛应用到数据处理、自动控制、信息传播、教学科研等领域。这项成果是( )
A.电影 B.电视 C.有线电话 D.电子计算机
9.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一位学者指出工业革命时期也曾经出现过与之相似的“蒸汽机+”的现象:蒸汽机运用于陆路交通,产生了火车,运用于水路交通,产生了轮船。由此可以看出这位学者认为蒸汽机和互联网最重要的共性在于( )
A.工具性 B.创新性 C.实践性 D.时效性
10.在“双十一”庆祝会上,马云曾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这说明互联网( )
A.取代了传统商业模式 B.方便了人们交流交往 C.提升了人们消费能力 D.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
11.当前越来越多的人从网上购买商品,京东、亚马逊、淘宝等购物网站的商品销量与日俱增;从前乘坐火车出行都要到售票处排长队买票,现在更多的人从网上买票。这表明互联网( )
A.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B.决定了人类的命运 C.扰乱了社会秩序 D.消除了传统习惯
12.2015年10月,中国科技大学的USTC—Software代表队斩获国际生物工程机器设计竞赛(IGEM)金牌,生物工程的核心技术是( )
A.计算机技术 B.遗传工程 C.生物化学 D.生物学理论
13.中国专家呼吁中国企业积极参与纳米科技全球竞争。下列重大科技成就中,中国参与的是( )
A.电子计算机的问世 B.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公布
C.细胞学说的提出 D.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14.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科学技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在某些领域这种发展甚至与当代的社会伦理观念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你看来,下列哪一领域中科学与伦理的冲突最突出( )
A.航空航天技术 B.生物工程技术 C.原子能的利用 D.网络信息技术
15.把“腾云驾雾、遨游太空”的神话最早变成现实的是( )
A.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B.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
C.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 D.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飞船
16.人类冲出地球遨游太空梦想的实现与下列哪些历史现象或事件有直接关系( )
①美苏争霸 ②冷战 ③世界多极化 ④第三次科技革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互联网的产生和迅速发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下面三幅图片主要反映了互联网( )
A.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 B.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
C.增加了人们的生活乐趣 D.推动了“新经济”的产生
18.有学者认为,就像蒸汽火车和轮船使人们更容易在国内和世界各地走动一样,互联网也使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容易交流。这一观点意在强调现代信息技术( )
A.发挥了蒸汽火车和轮船的作用 B.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
C.决定了人类出行及交流的方式 D.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和发展
19.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2月3日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2.1%,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人,较2013年底增加5 672万人,人均每天看手机的次数是53次,高端用户人均每天看153次。腾讯CEO马化腾说:“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这揭示了( )
A.互联网基本取代了传统的人际关系网 B.互联网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
C.互联网满足了人们的个性需求 D.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较强
20.下面图片《进步与退步》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书写工具的进步导致了书写质量的下降
B.计算机的应用给传统文化带来严重冲击
C.传播手段的进步导致了传统媒体的衰退
D.计算机的使用减弱了文字的作用
21.李明同学撰写历史小论文时引用了如下材料:“1961年,苏联成功发射载人飞船,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美国政府十分震惊,马上着手制定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1969年,美国成功发射‘阿波罗-11’号飞船,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这篇小论文最恰当的主题应该是( )
A.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论科技造福人类 C.论科技与战争的关系 D.论科技和“冷战”的关系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茫茫宇宙,浩瀚太空,千百年来引发了人类的无限遐思。东方传说中的“嫦娥奔月”“竹取物语”,古希腊神话中的阿瑞司(Ares)、古罗马人崇拜的马耳斯(Mars),都表达了人类登天的美好愿望……
材料二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Armstrong
材料三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请回答:
(1)材料三中图三、图四事件分别发生在哪一年?这两位宇航员各自乘坐的宇宙飞船名称是什么?
(2)材料中所反映的“飞天”梦想为什么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变为现实?
(3)你如何理解材料二这句话的含义?
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2019.11.11(答案) 【巩固练习】
1. 答案 A解析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兴起的,服务战争是其出现的最直接原因,故A正确;世界经济的发展并不会直接促成原子能和火箭技术的发明,故B错误;各国对科技重视的直接目的还是获取战争的胜利,故C错误;两极格局出现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之后,故并非其兴起的直接推动力,故D错误。
2. 答案 C解析 从材料“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可知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身处异地的人们可以轻松完成分工与合作,故C项正确。
3. 答案 C解析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差异加大,故B项错误;从1997年到2009年,世界各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上升,说明互联网技术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受到关注,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当前互联网受到关注,并未涉及未来互联网的发展,从材料中看不出其将成为世界最主要媒介,故D项错误。
4.答案 D解析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及人的社会和文化形态,世界各地间的联系变得更加方便,故选D项。
5. 答案 B解析 关键信息:“二战后”“由多国科学家协作完成”。结合所学分析可知,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对人类基因产生了兴趣,提出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199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我国于1999年参加这一国际性计划,承担人类基因组1%的测序任务。
6. 答案 B解析 基因研究有很长的历史,是人类自我了解、自我完善追求下的产物,不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的结果,故排除④。
7. 答案 B解析 互联网是指将两台计算机或者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网络,因此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发展成为其产生的主要条件。
8. 答案 D解析 电子计算机是1946年发明的,它为自动化和控制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且广泛应用于数据处理等领域,故D项正确。
9. 答案 A解析 李克强总理的“互联网+”指的是用互联网来发展经济,把互联网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和蒸汽机的作用有些相似,都具有工具性,故A项正确。
10. 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现实购物与网络购物同时并存,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方便人们的交流是互联网的功能之一,但与题目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经济水平的提高提升了人们的消费能力,而不是互联网提升了人们的消费能力,故C项错误;根据网购交易额的数据,并结合马云的话,可知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D项正确。
11. 答案 A解析 题干明显说明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12. 答案 B 解析 遗传工程又称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技术。
13. 答案 B解析 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最早诞生于美国,细胞学说最先由德意志的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电磁感应现象由英国人法拉第发现,这三项发明都没有中国的参与。我国于1999年加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故选B。
14. 答案 B解析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伦理观念发生冲突。生物工程技术中的克隆技术把人当作工具和手段,是不符合伦理学的。
15. 答案 D解析 “腾云驾雾、遨游太空”的神话最早变成现实指的是人类飞上太空,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是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
16.答案 B解析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而人类冲出地球遨游太空在1961年就实现了,因此排除含③的选项,答案为B。
17. 答案 B解析 材料与传统的商业模式无关,故A错误;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是书信,而材料中msn、QQ和微信是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使人们的信息传播变得简单快捷,故B正确;材料所示信息平台也会增加人们的生活乐趣,但并不是主要的,故C错误;材料中三种信息传播的载体是“新经济”的具体表现,而不是推动了“新经济”的产生,故D错误。
18. 答案 B解析 现代信息技术无法代替蒸汽火车和轮船,故A项错误;“互联网也使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容易交流”,说明它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故B项正确;现代信息技术与“出行方式”无关,故C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当时互联网尚未诞生,故D项错误。
19. 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人”“人均每天看手机的次数是53次,高端用户人均每天看153次”和马化腾的话“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等信息可知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较强,故D项正确。
20. 答案 B解析 A项反映的是漫画的表面信息;C表述不符合题意,毛笔、钢笔也不是传统媒体;D项表述错误,计算机的使用只是改变了书写方式,并没有减弱文字的作用。故选B。
21. 答案 D解析 通过材料可以分析,美国研究登月计划主要是因为苏联的成就,这反映了美苏“冷战”的特点,故选D。
22. 答案 (1)图三发生在1961年,加加林乘坐的是“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图四发生在1969年,阿姆斯特朗乘坐的是“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
(2)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不断发展、现代火箭技术不断成熟;人类希望向宇宙寻求解决自身矛盾的方案;大国之间的竞争加快了人类飞向宇宙的步伐。
(3)含义:阿姆斯特朗的这一步,是人类在航天技术史上的巨大进步,人类从此可以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不断拓展人类的活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