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PDF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南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PDF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30 14:04:25

文档简介

2019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


1-5BDAAC
6-10ACDDB
11-15CDDBA
16-20BAABB
21-25
DABBA
26-30
BACAB
31-35
BDCDA
36。(1)中书省草拟皇帝关于此项工程兴建的报告;门下省审议此项报告;尚书省将其兴建计划交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4分)
(2)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要具体展开)
评价:防止地方割据取得成功,加强中央集权;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进攻时失败。(6分)
(3)原则:犬牙交错(打破自然地理界限)(6分)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加强军事控制。
37.(1)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政府宽松的商业经济政策;政治中心的影响。(6分)
(2)政府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交易活动打破了时间限制;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商户多,贸易繁荣;有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8分)
1济南一中
2019
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7
页。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6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
规定的位置上。
2.第
I
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
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I

1.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
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
源(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态势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2.王夫之在《读通鉴论·秦始皇》中说:“封建毁而选举行,守令袭诸侯之权。”这里的“封建”和“选举”分别
指(

A.
分封制和民主选举制度
B.
封建制度和民主选举制度
C.
封建制度和官员选拔制度
D.
分封制和官员选拔制度
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论述先秦历史时指出“他们各怀一套理想,或抱一片野心,朝秦暮楚”,所谓“孔席不暇
暖,墨突不得黔”,以期行道得志于天下,因此而有______。”文中空缺处应为(

A.百家争鸣
B.世卿世禄
C.封邦建国
D.制礼作乐
4.
文物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结合下图分析,对该文物理解正确的是


成都西汉文翁石室讲授五经图
A.有助于了解汉代的教育状况
B.说明开始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格局
C.理学出现并走向成熟
D.五经成为当时考试选拔官员的重要内容
5.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和重要载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商朝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中国从此有了文字
1
B.周朝时人们把汉字铸在青铜器上,中国从此有了文字可考的历史
C.秦始皇下令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字体,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东汉以后书籍的主要材料为纸张,开始用卷、册作为计数单位
6.某位同学为更好地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特绘制了下面的年代尺,图中①—⑤分别应该填写的是(

A
.
魏、蜀、吴、西晋、东晋
B
.
魏、蜀、吴、东晋、西晋
C
.
吴、蜀、魏、西晋、东晋
D
.
蜀、魏、吴、东晋、西晋
7.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搜索到“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孝文帝改革”等资料,这些资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8.
贞观之治时期,《起居注》中描写的唐太宗完全是一代明君的形象,而对玄武门之变的情况则轻描淡写;同时,
魏征负责编写的《隋书》中详细记载了隋炀帝的暴政以及隋末的动乱。据此可以推断(

A.官修史书不能准确反映历史事实
B.唐朝君臣全面否定了隋朝的制度
C.谏言政治无法有效制约君主专制
D.唐太宗有意塑造理想的君主政治
9.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
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可见,钱穆强调(

A.专制统治的必要性
B.唐代政治的合理性
C.地方政府的独立性
D.中央集权的重要性
10.
唐朝疆域广阔,民族政策也较为开明,下列叙述中,哪些是唐朝为加强同少数民族关系所采取的措施(

①皇室与少数民族首领通婚
②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③在边疆地区设立管辖机构
④对少数民族发动战争,干涉少数
民族内部事务,激化民族矛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11.
“选举专重门第,不重才能;中正徇私舞弊,趋炎附势,贪图贿赂,定品不实……使得选举腐败,世风颓废”。
材料中描述的制度是(

A.
世袭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12.“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
材料认为科举制(

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2
C.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
D.抑制了士族门阀势力
13.
唐代赋役制度中,具有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性质的是(

①庸
②调
③徭役
④两税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14.
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竞习老庄。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变觉舌间强”,这话在当时
是有代表性的。由此推断出(

A.“三教合归儒”现象出现
B.儒家思想遭到冲击
C.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
D.道家思想成为正统
15.某些书法家传世的作品中,不论单一线条的造型,还是不同线条间的组合变化,文字的可读性完全让位于书写时
的情绪表达,或喜怒,或穷困,或忧悲,或怨恨……种种情致尽现于线条的纵横跳跃、连绵环绕之中。这类作品的
字体形式是(

A.草书
B.篆书
C.隶书
D.行书
16.从
9
世纪开始,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著名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集都在扬州、越州刊印。据此,下列相关说
法合理的是


A.文化兴盛推动科举制度的发展
B.当时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
C.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
D.扬州、越州是当时的文化中心
17.近代学者梁启超在评价某人壮举时说:“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
此为第一。”此人应是


A.法显
B.玄奘
C.空海
D.鉴真
18.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分割宰相的权力,北宋设置


①参知政事
②三司使
③通判
④枢密使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初统
治者制定的收回地方财权的措施是


A.设置台谏负责监察
B.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
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
20.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这句话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①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
②改善了北宋的积贫局面
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
幸福安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
21.大型史诗纪录片《神秘的西夏》以近些年对西夏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以西夏王朝从兴起到灭亡的发展过
程为历史线索,生动翔实地为观众展现了一个短暂却又神秘的西夏王朝。建立西夏王朝的是(

A.鲜卑族
B.契丹族
C.藏族
D.党项族
22.“诏除辽法,省赋税,置猛安谋克一如本朝之制。”材料所言制度是哪一民族的管理制度(

A.女真族
B.蒙古族
C.党项族
D.契丹族
23.有学者指出,“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即中书省)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
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由此可见,元代行省是为了(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控制地方
C.缓解民族矛盾
D.提高汉族官僚地位
24.辽、西夏、金三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相似之处是(

A.兴起于东北
B.与宋朝并立
C.被蒙古灭亡
D.创制相同的文字
25.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
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材料表明南宋以后(

A.
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
经济重心已基本转移至南方
C.
衣被原料受到政府关注
D.
棉纺织业成为主要经济部门
26.如图,以下是我国经济重心变化示意图,与这三幅图相对应的大致时期依次是(

A.南宋、唐朝中后期、魏晋时期
B.魏晋时期、唐朝中后期、南宋
C.魏晋时期、南宋、唐朝中后期
D.南宋、魏晋时期、唐朝中后期
27.在元朝的广大疆域内,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并形成了一个新民族。这个民族是(

A.回族
B.维吾尔族
C.藏族
D.苗族
28.
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
饭前,市罢而收”。此种情形反映了当时(

A.坊市界限未被打破
B.宋朝已放弃抑商政策
C.政府放宽市场管理
D.政府不再征收商业税
29.下表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表中户数变化最能说明这一时期(

西汉(2
年)
西晋(280
年)
唐代(742
年)
宋代(1080
年)
北方
965
149
493
459
南方
111
65
257
830
A.
经济重心南移
B.
政权并立
C.城市经济活跃
D.
民族交融加强
4
30.
宋蔡襄在担任福州知府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作《福州五戒》,其一曰:“娶妇何谓 欲以传嗣,岂为财也。
观今之俗,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这表明当时(

A.
社会风气逐渐败坏
B.
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C.
逐利意识普遍强化
D.
门第制度不复存在
31.朱熹在其编纂的《大学》中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此话的
意图是()
A.鼓励知识分子加强科学研究
B.强调知识分子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C.强调百姓要“存天理、灭人欲”
D.强调知识分子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2.辽夏金元统治者十分注重民族的文化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制文字。在创制文字方面,进行了汉语拼音化最
早尝试的是(

A.契丹文字
B.女真文字
C.西夏文字
D.八思巴字
33.
有人以进化论解释中国文学演进“即以韵文而论:《三百篇》变而为《骚》,一大革命也……诗之变为词,五大
革命也。词之变为曲、为剧本,六大革命也。”其中“诗之变为词”适应了(

A.科举考试的需要
B.统治者了解民情的需要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宗教在民间传播的现实
34.下表为不同文献对某一事物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

A.指南针在航海中普及较快
B.指南针最早出现于宋朝
C.宋代中国航海业高度发达
D.宋代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35.右图中的历史人物(郑和)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其远洋航行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
前的。他的航海活动
()
A.
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B.
促进了我国与欧美国家的经济交流
C.
对非洲国家的财宝进行了大肆掠夺
D.
与所到的亚非各国发生了激烈冲突
5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
25
分)
36.(1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
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者。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故中书
之权独重。
——引自《朱子语类》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如五岭地区被纵向切开,以江
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于是,五岭不复为凭险割据的条件。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某一大型工程,试简要说明这一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
基本程序(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并进行评价。(6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区域划界依据的原则及作用。(6
分)
37.(14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
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
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
6
“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
640
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
170
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
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京出现“前代都市前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8
分)
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