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30 15:57:4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教材分析:
这节课,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充分诠释。首先,第一目“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结合二战后国际形势变化的背景,阐述了新中国提出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本质;接着第二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内容特征和意义进行了剖析;最后,第三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以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所发挥的作用为例证,说明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登上了国际外交舞台。
学情分析: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学目标:
1)结合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分析当时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加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育,感悟周恩来外交才华和人格精神。
教学重点 :
(1)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求同存异”方针赢得与会代表的赞同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述法,问题讨论法,阅读思考,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
优秀教案,学科网,教科书,参考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导入
师生互动
师:新中国成立后面临怎样的国际局势?面临这种国际局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奉行的外交政策和取得的外交成就怎样?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临纷繁变幻的国际局势。当时,世界正处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冷战”与对抗之时,世界出现了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面临纷繁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而且开展积极的外交工作,取得了辉煌的外交成就。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大国的良好形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问题情境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
(1)二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即两大阵营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与激烈斗争。国际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对新中国充满敌意,他们从政治上进行孤立,经济上进行封锁,军事上进行威胁,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2)新中国的外交公告阐述了建交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内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外交方针 内容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一边倒 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维持独立和主权

问题情境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提出的原因:
(1)中印两国在近代都遭到列强的侵略,国家主权、领土主权被肆意践踏;
(2)独立后都面临巩固新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
(3)两大阵营严重对立,世界并不太平。作为邻国,和平共处对于维护地区稳定尤为重要。
2、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
①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②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问题情境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日内瓦会议:
(1)召开背景:朝鲜停战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问题
(3)召开:时间:1954年4月,地点:瑞士日内瓦
参会国:苏、美、英、法、中
(4)内容:
美国代表极力阻挠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在朝鲜问题上未能达成任何协议。但在印度支那问题上,由于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2、亚非万隆会议:
(1)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二战后,一大批亚洲国家摆脱了长期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政治独立。如中朝人民抗美战争和印度支那人民抗法战争的胜利;北非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突尼斯爆发了反帝武装斗争,撒哈拉以南非洲很多国家的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展开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群众运动,黑暗的非洲大陆出现了民族解放的曙光。
(2)召开:
⊙时间:1955年4月
⊙地点:印尼的万隆
⊙参会国:亚、非29国的首脑或代表
(3)内容:
①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
②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4)意义:
①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
②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本课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帝国主义在华不平等条约特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开拓出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新中国开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题,预习第二节内容,整体感知新中国的外交。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