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1-06 18:0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第1课时第2课时第1课时助读资讯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派兵入侵朝鲜,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对此,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于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开赴前线,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终于迫使美国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抗美援朝战争彭德怀 拟定 参谋 奔赴 特殊 踌 躇 黯然 革命彭德怀 拟定 参谋 奔赴 特殊 踌 躇 黯然 革命字词识记读一读pénɡnǐmóufùshūchóuchúànɡé拟彭赴谋踌革殊躇黯写一写词语解释根据词语的意思,在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起草制定。
( ):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
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 ):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 ):①犹豫。②得意的样子。拟定情不自禁若有所思踌躇( ):①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
的样子。②阴暗的样子。
(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
军人英勇杀敌,战死沙场。 黯然马革裹尸 毛主席强忍悲痛,作出将毛岸英葬在朝鲜的决定。 毛主席收到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的电报,陷入回忆和悲痛之中。整体感知分别写出课文两部分的大意。课文品读第2课时常人毛泽东——失去爱子,极度悲痛中南海,毛主席的卧室。布下场景地点 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3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毛岸英牺牲的经过事情的起因 从电报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毛岸英? 爱祖国,爱人民,为朝鲜人民不顾自己安危。体会毛泽东的心情 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难过、悲痛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讨论: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毛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却历经磨难。毛主席不让毛岸英在“温室”里成长,而是让他到农村去锻炼,答应他的请求,让他到朝鲜战场经受考验。这才是真正的爱,这才是大爱。 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毛岸英的成长历程主席心中的愧疚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省略号蕴含的内容:?毛泽东不愿意相信儿子真的不在了?更加突出了毛泽东失去爱子的无比悲痛之情 “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毛泽东正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伟人毛泽东——艰难抉择,胸怀宽广面临抉择: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将岸英葬在朝鲜。毛泽东面临抉择的心情如何? 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悲痛 留恋 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人之常情?凡人情怀 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最终决定:将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探讨:主席为什么这么难以抉择? 朝鲜战争中牺牲了那么多的战士,不可能将他们一一运回国安葬,主席必须带好这个头,把岸英葬在朝鲜,为老百姓做个榜样,更何况朝鲜人民也将这些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埋在朝鲜这块土地上。所以,这样做也能增进两国的友谊。可是,主席那时毕竟是一位已经年近六十的老人,他的五位亲人已经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如今他最心爱的孩子又离他而去,他是多么不忍心呀。 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如何理解“踌躇”一词? “踌躇”是“犹豫”的意思,这里并不是说毛主席有所反悔,准备收回自己的决定,而是用两个反问,说明毛主席不愿相信岸英牺牲了,他希望岸英活着回国。这一细节体现了毛主席的无比悲恸,体现了毛主席对儿子的无比眷恋。 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神情悲痛动作、细节描写 漫漫长夜里,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 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 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仿佛看到了:仿佛听到了:品析语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己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艰难抉择板书设计青山处处埋忠骨尊重朝鲜人民意愿彭总司令:请求回国安葬朝鲜方面:要求葬在朝鲜接到电报——失去爱子 极度悲痛忍痛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常人的情感
伟人的胸怀课文主题 本文讲述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毛岸英的遗骨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拓展发散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课堂练习一、比一比,再组词。拟( )比拟炼( )练( )殊( )珠( )似( )似乎锻炼练习特殊珍珠谋( )煤( )谋划煤炭二、写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近义词。1.主席的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2.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
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 )留恋犹豫三、按要求写句子。1.毛泽东亲自把岸英送到农村锻练。(改为“被
字句”)岸英被毛泽东亲自送到农村锻炼。2.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
的身边来了吗?(改为陈述句)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课后习题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的第一部分写的是从朝鲜前线志愿军司令部发来有关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第二部分写的是毛主席经过痛苦的抉择,作出了将岸英安葬在朝鲜的决定,并忍痛批示。从课文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动作如:“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语言如:“‘岸英!岸英!’……情不自禁地喃喃着。”神态如:“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些描写表现出主席复杂的内心世界:他深切地思念儿子,为儿子的牺牲悲痛,但又不得不将儿子葬在异国的土地上。朗读时要体会主席这种复杂的心理,语调低沉,读出悲痛之情。历史上有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查找资料,结合这些人物的故事,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骨。“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须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骨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课外练习1.课后搜集有关毛泽东、毛岸英父子
的文字、视频资料,全班交流。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