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火磨小学
殷杰
说课内容
雨的形成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教学反思
一 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和学生自己的综合能力,尝试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
四年级学生喜欢科学,爱动脑动手,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实验感兴趣。他们对 周围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学情
分析
二 教学目标
雨的形成
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现象成因的假设。
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凝结。并利用这个概念来解释雨的形成。
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动手能力。
三 教学重、难点
创造条件,理解凝结的概念,使学生尽可能独立的探究雨的成因。
学生根据材料独立进行实验研究得出结论。
四 教学过程
1情境激趣,
导入新课
2走进生活,
解释现象
3实践验证,
得出结论
4小组合作,
模拟实验
5自学人工在线,了解人工降雨
6学生谈收获,检测
雨的形成
情境激趣,
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出示雨中图片,让学生感受雨中美景,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走进生活,
解释现象
实践验证,
得出结论
实验步骤:
1、向同样大小的两个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温水。
2、点燃酒精灯(注意使用酒精灯的规则)。
3、给其中一片玻璃加热。
4、同时给两个杯盖上一块加热的玻璃片,一个块冷玻璃片。
5、观察实验结果,记录现象。
水蒸汽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在什么季节才会出现这种自然现象?
1、向烧杯中加入一半的热水,用保鲜膜封住口。
小组合作,
模拟实验
2、将装有冰块的袋子放在烧杯上方。
3、五分钟后,移开冰块。
4、小组汇报、交流、填写实验报告单,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
自学科学在线,
了解人工降雨。
人工降水,又称人工增雨,是指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促进云滴迅速凝结或碰并增大成雨滴,降落到地面的过程。
其方法是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以解除或缓解农田干旱、增加水库灌溉水量或供水能力,或增加发电水量等。中国最早的人工降雨试验是在1958年,吉林省这年夏季遭受到60年未遇的大旱,人工降雨获得了成功。
学生谈收获,检测
一节课讲完,学生有哪些收获呢?我设计了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环节,同时为了到达巩固对本节课重点、难点的掌握情况,我设计了练习的环节,以便及时检测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雨 的 形 成
水蒸气———遇冷———小水珠(凝结)
教学反思:
本课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图片激趣,讨论、对比实验、学生模拟实验等多种形式,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由于教师课堂能力欠缺,课堂不灵活,不幽默,过于死板,学生学起来不够轻松,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整节课,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的少,学生的主体性没能体现出来,也就没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课涉及到的拓展知识很多,我感觉学生通过学习只是浅显的了解一点,没能深入体会,这跟我的渗透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时间允许应该就雨的形成的过程进行拓展,让学生了解雪和冰雹的形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