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五单元 如何突出中心
【教学目标】
1.明白中心的含义及其作用。
2.理解并掌握常用的突出中心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关于写文章,古人有很多精辟的体会。南朝萧统说:“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 曹雪芹说:“词句究竟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 清朝魏禧说:“文章之道,必先立本,本丰则末茂。” 诸多言论,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写作之事,意在笔先。而这里的 “意”就是文章的中心。?????
一、揭开面纱,一探究竟——何为“中心”?
同学们,你们从小学开始就接触“中心思想”这个词,那么什么是文章的中心呢?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吗?
预设:1.中心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2.中心是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
3.中心也可以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归纳起来说,“中心”就是指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核心意思。它贯穿着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它有时也叫主旨或主题。简单地说,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只有明确了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我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的选择、感情的倾向上才有方向。
一般来说,初中生的记叙文大都是表现出赞美、欣赏、歌颂什么,或者是反对、批判、揭露、讽刺什么,当然也有表达自己的怀念、感叹、倾诉、情趣等等的。
二、回归课本,实例佐证——把握“中心”
掌握了中心的基本概念,下面我们趁热打铁,请同学们从前五个单元中各选一篇你最喜欢的课文,写出文章的中心内容,并试着做分析解读。
预设:(分析解读部分师生共同完成)
课文题目 中心意思 分析解读
《春》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五幅春景图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给人带来的活力、希望和力量。 主题富有真善美的特色,给人积极向上的感受。
《散步》 叙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生命的赞美,家庭的和睦,责任的担当。正能量的传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永恒的童真、童趣给人以美的印象。
《走一步,再走一步》 通过“我”童年时的一次爬山经历,感情到一个具有意义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 跳出父爱亲情的歌颂,揭示人生启迪。主题新颖,富有深意。
《猫》 作者通过对三次养猫过程不同感想的叙写,流露出一种热爱小生命,同情弱小者和敢于自责的感情.因误伤并不通人性的猫后那样严厉的自责,则反映他是一个善良、正义.严于自省、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反省人类,批判人性,直视自我。主题深刻,令人深思。
三、 明确标准,把握技巧——确立“中心”
(一)认识正确,思想健康。
师:文章的立意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健康、积极向上,能给读者以鼓舞和启迪。
比如,写作《我的梦想》这个题目时,有位同学的中心确立的是:“我的梦想就是能够在家安逸地生活。”文中就是写了一些很无聊的琐碎事情:看书、上网、画画等等。这也许是作者的真实想法,但太过于随意,没有一定的思想意义,怎么能称之为“梦想”呢?
立意必须有着正确的价值取向,有着健康的情感态度。如果你来写这个作文题,会确立什么中心呢?请大家来补充这个题目:我的梦想是—
预设:1.我的梦想是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2.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儿童文学作家,专门给孩子们写书。
3.我的梦想是做一名歌手。
再比如,某同学写《成长的烦恼》,文章大量笔墨都是列举成长中的课业负担重、友谊受到了考验、亲情之间的隔膜等带来的诸多心理压力等烦恼,这也的确是中学生的现实反映,但这样的中心同样不能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启迪。那么大家认为怎么在“真”的基础上提炼出“善和美”呢?
预设:结尾笔锋一转——没有汗水哪来收获,没有烦恼哪来喜悦?学问是苦根上结出的甜果,让我们乐于吃苦,乐于承担烦恼,因为烦恼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这样,一篇立意健康的文章就诞生了。
(二)思维要创新,主题要新颖
师:我们可以突破常规的思维习惯模式,从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方向思考,得出与众不同的立意,让读者耳目一新,也从中得到启示。
比如,描写老师的文章,人们总爱引用“春蚕”“蜡烛”“园丁”“灵魂工程师”这些陈旧俗套的词语,你们会推陈出新吗?
预设1. 鸟儿遇到风雨,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上有风雨袭来,总是躲在您的怀里——我的师长,您是我遮雨的伞,挡风的墙,我怎能不感谢您!
预设2. 有人说,老师是天上最亮的北斗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有人说,老师是山间最清凉的山泉,用清香的甘露浇灌着我们这些小树苗;有人说,老师是茂盛的大树,用他那强有力的身躯和护着我们这些未来的花骨朵儿。
(三)挖掘深意,见解深刻
师: 怎样做到立意深刻呢?老师先来讲个“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的故事(《韩非子·喻老》)。商纣王吃饭用的筷子换了,原来是竹筷,现在换成了象牙筷。这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他的臣子箕子敏锐地看出了商纣王思想的变化,看出了纣王开始追求奢华,追求享受。有了享乐的思想后,身为国君,他可以凭借手中的权力来满足自己的一切欲望。这样下去当然不利于朝政。大家看,箕子把纣王使用筷子的变化和商王朝的兴衰存亡联系起来,从小事中觉察出了大问题。这里包含了一种思想方法,即把小事和大问题联系起来,就可以使自己的思想变得深刻。这就叫“以小见大”。
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立意训练
一个小孩在草地上发现了一只蛹,把它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身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于心不忍,使用剪刀剪开蛹壳,帮助蝴蝶脱蛹而出。可是,这只蝴蝶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面对这则材料你如何立意呢?来试试吧!
活动形式:将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分别从人(小孩)和物(蝴蝶)的角度切入去确立中心。
【着眼于“人”的立意角度】
预设1. 小男孩“发现了一个蛹,把它带回家”——反映其有爱心,有好奇心。
预设2. 小男孩因为不忍心才用剪刀帮忙,结果好心办了坏事,这种爱心帮了倒忙。
【着眼于“物”的立意角度】
预设1:蝴蝶——“挣扎了几个小时,身体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是正常现象,说明时机未到。
预设2:蝴蝶没有经历风雨,怎能见到彩虹,没有经历生命正常程序,不可能有健康的生命个体的存在。
教师引导补充:
1.生活不能缺少爱,但一定要用正确的方式去表达爱,否则只会带来伤害。
2.没有打好生命的地基,就无法盖成生命的大厦。
四、锦囊妙计,心中有数——突出“中心”
(一)精挑细选,巧组妙合——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师: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中心思想从材料中提炼,还要靠材料来表现。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组材?(结合所学课文举例)
预设:
1.选择真实具体、典型新颖的材料。真实才能感动人,新颖才能吸引人。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所叙之事就是作者莫顿.亨特对自己童年时代一件往事的真实回忆。
2.组织材料需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文章的详略安排就是要服从于中心的需要。一般来说,能表现中心的材料,作者是要用笔墨详加叙写的。
例如:课文《猫》中,作者对三只猫咪的描写,第一二次略写,第三次详写。这样安排详略得当,使得文章波澜起伏,感情层层递进。尤其是第三只猫的死亡让作者陷入深深的懊悔之中,难以忘怀,自然着墨最多。
(二)一线贯穿,清晰分明——围绕中心设置线索
师:在写作中,用一根线把事件按一定顺序串起来,让这些材料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根"就是叙事的线索。它是贯穿全文的脉络,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例如:例如:蒲松龄的《狼》一课按照“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议狼”这条线索来叙事说理的。
(三)言情说理,挖掘内涵——围绕中心抒情议论
1.记叙文的抒情
作者在记叙人物或事物、描绘景或物的过程中,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抒发和表达出来。它能使文章充满抒彩,使主旨鲜明突出,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请从课文中找出运用抒情方式揭示中心、深化主旨的例子——
预设:(1)《春》结尾运用排比、比喻修辞,强烈地抒发对春天的赞美歌颂之情。
(2)《雨的四季》结尾改用第二人称,直接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主题鲜明。
2.记叙文的议论
作者在记叙文中对所叙的事物发表的意见、主张或看法就是议论。在记叙文中恰当地使用议论,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同学们,我们所学的课文也有运用议论来加深对主题认识的例子,你还记得吗?
(1)《纪念白求恩》结尾运用排比句式发表议论,深刻揭示白求恩同志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极具感召力。
(2)《植树的牧羊人》首尾两段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深化中心。
由此可见,在记叙文中恰当地使用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既能“动之以情”,又可“晓之以理”,从而更好地揭示中心,深化主题,收到良好的效果。
当然,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一些其它的写作技巧,如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卒章显志,升华中心;伏笔铺垫,抑扬对比等,都能起到很好地突出中心的作用。
五、总结
冰心曾说,要写好文章,必须是作者对于他们所描述的人、物、景有着深厚的感情,我想还应有对生活、生命有着深刻的体验,这需要我们训练“静默观察,凝思结想”的功力。作文如做人,文章的中心就是你心中的阳光,升腾起心中的太阳,晴朗自己的“心”空,文章一定也会灿烂无比!
【学生习作NO.1】
雨游常家庄园
淅沥了一夜的雨,仍未停,春雨贵如油。一春未见的雨 .终在繁花落尽,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暮春开始挥毫泼墨了。在一片雨雾中,我踏上了寻春的晚班车,去常家庄园一探究竟,开启了研学之旅。 初入常家园 车外寒风冽冽,车内欢歌笑语,同学们从紧张的学习中解放出来, 享受最后春的气息。一个半小时后,轻抹开窗上的水雾,雨仍在下。 一片雨雾中露出了常家大院宏伟的堡门一敦吉,进入堡门,这座规模宏大的清代北方建筑映入我的眼帘,这是清代晋商巨贾常氏一族的私园。常氏在车辋整整建起南北,东西两条大街,街两侧深宅大院 ,鳞次栉比 ,楼台亭阁,相映成辉,雕梁画栋,蔚为壮观。与我去过的另一个晋商巨头乔家的大院不同。乔家一座院,常家两条街。 石芸轩书院一游 穿过一道道门,走过一条条街,来到中国民居第一大书院——石芸轩。书院由东、西两院和主楼三大部分组成。前院由四亭三廊组成,进入正廊,赏过石芸轩法贴后,来到御笔亭,四十四帝后帖,其镌有武则天、宗徽宗、汉章帝,慈禧等四十四位帝后墨迹。看着宋徽宗的瘦金体,那国破山河犹在,金兵铁骑啾啾,钦徽二宗无奈绝望的眼神浮于我眼前。看着女皇武则天的墨迹,我不由地想起那金色鸾架背后一个女子,独抗若水三千的坚强,这整一院的名人墨迹,也就是常氏儒商文化的独树一枳的代表吧。
【学生习作NO.1】
万里茶道 这,是一条茶路,这是一条源自一个黄土高原本不产茶的北方的茶路。万里茶路是清康乾年间开创欧亚大陆并延续两个半世纪的重要国际商道 ,从中国武夷山起,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经库伦到达中俄边境恰克图 ,全程 4760公里。榆次常家开此茶道,以恰克图设为办事处,经销蒙俄北欧,绵延二百余年。 茶香飘万里,惟见大漠驼铃。4760公里,1306吨茶,十八个月征程 ,200年历史,晋商常家,常家晋商,一代茶商宗师。 庄园——园中园 雨声漫漫,不难让人想起:“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此时,常家,又有多少亭台楼榭静默?穿过一道月亮门,踏过一块块巨石铺成的路,在参天古树与万花丛中徜徉,虽已暮春,但园内仍桃杏缤纷 ,暗送香波,常家庄园,完全没有北方的粗犷豪迈,这一点,从他的花园就可看出,小桥流水,亭台楼榭,枯荷红鱼。这,是在北方雨中静默的江南少女。
沿着一条砖瓦铺成的小路,到一片较为宽阔的空地,常氏族人所收集的唐至清石狮数百尊沉睡于此,没人知道他们是醒是睡?但他们一定见过常家的小姐在此优伤,常家的秀才在此吟诵,他们也一定经历过清王朝的兴哀,新中国的成立。他们更一定记着常家的每一代主人,还有来这里看望他们的常氏后代与游人。
雨,淅沥个不停,雨中游园风味别番。
【学生习作NO.2】
浮尘远,巷馨近
记忆中的侯家巷是古老的。浓墨重彩的神秘下却是一颗跳跃却凝重的心。这里是陈旧的化身,也是记忆的留恋,他包容着,碧玉新生……
初春。力蹬自行车踏板的我哼着小曲儿,向着远处的阳,渐行渐远。侯家巷的陈旧包容之暖意,融着我的身躯,溶着我微风拂过的双臂。不知为何,天阴了起来,大片如麻袋般的乌云汇集着,织成了一张宏大却沉重的网,笼住了我,笼住了心。
几分钟后,闪电直下,细密的雨饿狼扑食般涌下,轻飘飘拍打着我的双颊、额头,再轻而缓的流下。我眯了眼,下意识甩了一下头。忽的,一股大风擦来,裹住了我的额头,“唰”的将我头上的帽卷了下,坠落水塘,翻几个滚,死气沉沉躺在水沟中,任凭雨点随意拍打,不留半点涟漪……
我慌了,不顾雨水向对岸冲去,车轮卷起重重水花,溅在我瘦小的背影里。那个恐怖慌张的背影里。忽然,一双枯瘦的手伸向了帽子,泪水朦胧间,我看见一个老婆婆,背着大袋的破罐,颤颤巍巍的拾起了帽子。她左右打量着,发黄的眼珠中透露着意想不到的欢喜与激动。我扯着嗓子大喊:“喂!那是我的!奶奶!”可惜,风雨雷的狂吼掩盖了我带哭腔的喊声。她骑上电动三轮车,撑起把伞飞快消失在风雨中。憎恶的过渡中,却只剩我愣愣地立在原地,静待着雨水滴落膝前,不留半点涟漪……
【学生习作NO.2】
第二天,我如往常一样跨出家门。然而,我一出门,一位正蹲坐的老人立马站起来,龟裂的手指硬生生塞给我一样东西。定睛一看,我不禁惊诧万分——是我昨日弄丢的帽子!上面的污渍被洗净了,在春阳的照耀下反射着动人的光芒——是那个老婆婆!她眸子闪着激动的光:“孩儿,真对不起啊!我昨天才看见帽檐上绣着你的名字。我四处打听才找见你家就在侯家巷……”我的心猛的“咯噔”一声,细细端详了这个衣衫简陋破旧的老婆婆——她还是她,那个拾破罐的她。但……多么执着的人,才能在多次失败后依旧心心念念她人的一件小小物品?泪水蒙上了一层轻纱,我的一双愧怍之眼或许只能看到一拐一拐的那个背影罢了。我抬起头,侯家巷依旧,依旧充满蕴意之美,但它多了份包容心,更多了份爱。
她离我远了,不留半点涟漪。我却离那份记忆中的德馨……近了,罢。
浮尘远,巷馨近。感谢你,从我的全世界路过。